第十八章 碑林

2018-04-15 作者: 西岭雪
第十八章 碑林

西安三学街碑林创建于北宋哲宗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历代有所增加,现有7个陈列室,6个游廊和1个碑亭,珍藏自汉至清历代碑碣2300多件,是我国古代石碑时间较早、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同山东曲阜的孔庙碑林、四川西昌的地震碑林、台湾高雄的南门碑林合称“中国四大碑林”。Www.Pinwenba.Com 吧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三学街,最先看到的往往不是西安碑林的石碑,而是碑前那棵两人不能合抱的参天古树。已经很老很老了,老得树皮裂开来,有一种推心置腹的坦荡达观,可以清晰地读出它沧桑的内在。听说碑林的历史已经有近千年,那么这棵老树大概也有几百岁了吧?

但它却像一个老当益壮的智叟,尽管年迈,仍然充满生命的质感。盘根错节,绿荫如盖,在最高处绽出最新的叶芽,氤氲着一片嫩绿。树上悬着块小小铁牌,简单地写着“西安1号”,极尽简洁,却令人震荡,西安的第一号树呀,怎样的骄傲?

往前走几十步,便又可以看到另外两棵与它同样老的树,分别是西安2号3号。在它们之间的,是孔庙的字碑。每次经过此地,我必深深行礼,我想只有孔子的大儒之风才滋润得出这样古雅的老树,也只有古树的茂盛之荫才衬得起碑林的幽远吧。

碑林,指的是集“碑”成“林”,它最早源于唐代石经的保存,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石台孝经》和公元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

李隆基这个花花太岁,自己抢了儿子的老婆,还要义正言辞地指导国人以孝为先,亲自书写孝经刻于石板。全文开篇是李皇作的序,表示自己要以“孝”治天下;后面是由孔子学生曾参编篡的原文,附有玄宗作的小字注释。石碑底座由三层石台组成,上有蔓草、狮子花等线刻画,上面则浮雕卷云瑞兽,艺术价值颇高。此碑由4块大石组成,底下有石台,因称“石台孝经”,至今仍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第一陈列室专门修亭陈放。

《开成石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孟子》等十三部经,是古代文士必读之书,因为当时印刷术不很发达,为了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并能永久保存,就把这12部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供人们校对。我国自东汉开始,曾先后7次刻经。《开成石经》是目前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经书,由114块方石刻成,两面刻字,计228面,65万余字,被称为“世界最重的丛书”。

另外,馆内还珍藏了欧阳洵、颜真卿、柳公权、怀素、张旭的原刻碑石,以及用王羲之的字“一金易一字”凑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俗称“千金碑”,都是艺术价值极高的文化瑰宝。

整个碑林,宋代奠基,历经金、元、明各代收集,清初始称“碑林”,现藏自汉至清历代碑碣2300多件,是我国古代石碑时间较早、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走在碑林之间,无法不感慨浩汉:想一想,在当年那个交通极不发达的时代,将这许多大石头自千里之外移到此处,工程之巨无异于愚公移山,而我们伟大的老祖宗竟做到了,堪称一项奇迹。看到那些林立的碑石,念及它们已有千多年历史而仍然永恒,谁敢不肃然起敬?所以,就算再不懂得书法,到了西安,也是应该到碑林瞻仰一番,附庸风雅,熏陶点书香墨气的。

如果兴犹未尽,还可以到附近小店或门口左转咸宁学街小店转一转,买几叠拓片字帖回去。《兰亭序》、《峄山碑》都有,用封套装着,三五元一套,便宜得惊人。

不知是不是由于碑林的缘故,西安的书画气息远较别的城市浓得多。店铺匾额素有手写习惯,就是街上那些不起眼的流动小吃担,卖柿糕、薯饼、笼笼肉什么的,担头上晃晃悠悠着一个小木板招牌,也是铁划银钩,有颜风柳体之韵,有时干脆是吴三大或是赵朴初的真迹;许多农家小院走进去,可以看到中堂上悬着一幅对子:“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真乃斯文灵秀地,风雅长安人。

可是长安这样一个崇尚读书的大儒之地,从秦到清却仅仅出过一个秀才,也是一件异事。说法有两种,一是孔子当年“西行不入秦”,故而文气也止于秦地;另一种要残忍得多,说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切断了西安的文脉,神憎鬼怒,从此上天不肯再青睐长安文士。这话到底可不可靠也无从稽考,不过据说西安东郊的洪庆堡就是当年坑儒的地方,南侧簸箕沟还曾活埋过文人,到现在每逢阴雨,尚能听到冤魂哀泣之声。有志于金榜题名读书出身的学子们对此地十分忌讳,高考前经过此地更要绕行侧过。

好在往事已矣,而碑林永存,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历史的荣光与教训。三学街,当不只学书,学画,更应学天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