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灵秀斯文地 书画三学街

2018-04-15 作者: 西岭雪
第十七章 灵秀斯文地 书画三学街

三学街位于南门内,自书院门步行向西即是,全长330米,宽6米。Www.Pinwenba.Com 吧据清嘉庆《咸宁县志》载,此街北侧的西安府学唐末为太学、宋为京兆府学、至明代为西安府学,即现碑林。此街南宋称南城巷,明初为六海坊,明成化年间咸宁学、长安学先后移至府学东西两侧,得名三学街,现为西安著名的书画一条街。

从书院门继续往西走,是三学街。不过很少人会记得它的学名,而大都称它书画街。它北侧是碑林,南面紧挨着南城墙内侧,其历史可追溯到唐末五代。

走在街上,到处可见花鸟鱼虫,山水人物,不朽地鲜活于纸上,就倚着城墙高高低低地随意悬挂着。擦身而过,墨彩芬芳隐约可闻,为这条街凭添了一份书卷气息。

这里的画以传统画为主,其中尤多四季仕女图,蜂腰鹤背,修眉细眼,一排排地寂寞在古城墙上,等待着那个唤真真的痴心书生出现,好让她得以还魂。

说到画,我自幼喜爱中国古诗词,却素不以国画为然。总觉得与欧洲画风相比,中国画未免显得平面,单调,过于理想化,从没有真正的写实,即使最被人称道的“吴带当风”,也只有裙带衣袂的动感,而无人物神态的描绘,表情呆滞,木口木面。从画上判断,根本无从揣摩古代美女的音容笑貌,而只能推出古人的审美标准:不是环肥,即为燕瘦,千人一面,千面同形。古仕女讲究坐如弓,于是个个美人都成了驼子。还有眼眉,都是短短浓浓的一点,让我常常怀疑,是不是古代女子真的就长成那种怪样子,倒不明白她们是怎么羞的花,闭的月?大抵古代的花月也不如今天明媚,没有什么见识罢。

还有山水画也都秀气,千篇一律,为了仿古,多半把画纸薰得黄脆的,薰出一种陈旧的气息,但是笔墨却是迎合时下的审美观,多纤细秀丽,失于矫柔。

倒是那些户县的农民画,虽然朴拙,但线条粗犷,色彩鲜艳,内容充实,看上去有一种喜洋洋的村气,就像小户人家过年时放的土炮仗,尽管粗糙,十分红火,也是陕西本土特色,自成一家的。听说现在整个户县已经出了2000多个土画家,有近3000件作品售往国外。墙里开花墙外香,农民画出了国,自然身价倍增,所以卖画人也都志得意满,胸有成竹的样子,看到你驻足,便淡淡劝一句:买一幅装饰墙壁吧,说到底也是原创画嘛,过了这村没这店,出了这条街可就不是这个价了。

不论水平高低,画作者们多半清高。走马观花,看画归看画,但是只可腹诽,不得品评,否则卖主会翻你老大白眼。但是想想他们选择这样一项吃力不讨好的事业来做,一不求名,二不为利,虽然卖画却不屑于讨价还价,而只希望以艺会友,共同切磋。这份精神也是相当可嘉,值得予以尊重的。而且画价也不贵,几十至几百不等。如果够眼光,买幅画藏在书房做纪念也是好的。说不定那画作者日后成了大家,你这幅画也便成珍品藏了呢。

最惨不忍睹而又毫无价值的,要数旁边小店里那些初学者仿的外国名画。其中尤以安格尔的《泉》被仿得最滥,几乎每走几步就可以看到一个妖媚的**少女在费力地顶着个大坛子,不知是洗头还是洗澡。

《泉》的真迹现收在法国卢浮宫,表哥任大使时曾到其间录过影,做了极细的特写。几年前我有缘看过一次,的确有种摄人心魄的美,超凡脱俗,不可方物。让人既有种不敢逼视的感觉,又觉得一见之下不忍转睛。望着她,只觉心中被洗过一般清爽,并非惊艳,但是叹为观止。唯其如此,今天每每看到粗制滥造的仿制品就更令我愤怒。

与安格尔一争轩轾的,是陈逸飞,也被仿得满天满地。第一次远远看见,我即被那一大团黑色中透出的神秘力量所震住,久久不能回神。可惜迄今为止,我看到的都只是仿画和印刷品,看久了就没什么特别。一直渴望有一天可以亲睹真迹,不知道更有着怎样令人不能抗拒的魔力。

但是书画街最值得玩赏留连的,却还不是这些花花绿绿的画,是那些只能看不能摸更不能带走的牌匾题额,那才是真正的珍品。“蜀风堂”、“状元楼”、“博古堂”、“盛大庄”,名字古朴雅致,而且多出自名家手笔,吴三大、赵朴初、于佑任的字随处可见,撒目四望,这里是石宪章的“居易斋”,那里是刘文西的“淡静斋”,这家更大气,左边写着“西北第一陶苑吴三大字”,右边悬着“万象陶苑贾平凹题”。简直眼花缭乱,目不暇给。

古香古色的店面配着龙飞凤舞的题额,使整条街看起来仿佛拍旧片特建的电影布景。听说欧洲某国曾提出将这整条街搬往国外,一式一样造个唐人街,匾额店面都不变。西安人听了,不值一哂:“做得好梦,搬我们的家当,想都别想!”

走在街上,每每看到行人两个一对,三个一组,走走停停,指指点点,尤其是那些书法爱好者到了这条街上,更加手舞足蹈,摩拳擦掌,看那样子,似乎恨不得三天三夜不睡觉,守在人家檐下描摩揣味的。

如果运气好,赶上这里举行字画展览或者比赛之类活动,就更加热闹了。那时,一些有名气的书画家也会抽空来这里转转,来了兴致,还会当场挥毫。听他们谈谈讲讲,可以增加不少见识。逛街学习,一举两得,不亦乐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