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沉香屑——化觉巷

2018-04-15 作者: 西岭雪
第十章 沉香屑——化觉巷

化觉巷位于鼓楼西北侧,东起北院门,西至北广济街。Www.Pinwenba.Com 吧长529米,宽5米,开拓于明代,清为花角巷,民国初年改称化觉寺巷。巷分东西两条,西巷狭窄,而东巷位于清真寺口,有回民经营小手工艺品,为旅游购物热点之一。

走进化觉巷是个偶然。

原是为了逛北院门,一抬头,看见横空悬着块指示牌,写着“清真大寺”,指向巷子里。于是便信步进了巷子,叫做“西羊市”,过去也许是个繁华的市集吧,现在却只是残旧。

两旁的建筑都已经很老了,门还是墨漆的,但家家户户仍然积极地过着他们的日子,把小小一个家商住两用,门口多半摆了摊口卖货。主要是回民小吃,也有旅游纪念品,种类驳杂。

走到路中段时,看到路牌又指向南了,是一条极窄极静的小巷,叫做化觉巷的,两人险险可以并肩通过,而路正中,居然还卧着一头羊。我小心地打羊身上跨过去,一直向前走。

太静了,羊也不叫,只听到我的鞋声响得震天,空洞洞的,似有回音。太阳大而苍白,是盛夏,我却觉得冷,但仍是走,一直走到头,不禁猛地吃了一惊——面前一庞然建筑,遮了整个眼目,两头看不到边——原来,这就是清真大寺了,门口的题额,还是启功的手笔。

寺墙太高了,高得几乎要遮住天,把整条巷子都映得静了。这才发觉,刚才经过的那些民房的正门原本应开在这边的——所谓面南背北——却不知怎么都上了锁,有年头没开启过的样子。是为了方便做生意还是怕惊扰了穆斯林的清修,就不得而知了。

但寺门却只是侧门,要顺着僻静的窄巷子一直往东走,突然“哗”地一下子人声就稠密了起来,仿佛只是一下子,四面墙洞开了一道大门,而眼前也豁然开朗。那感觉,就像戏子出场前,明知厮杀将起,故意先鼓停钹歇,凝定片刻,然后方劈山开石一声暴喝,钟鼓齐鸣,杀将出来。

眼界忽然地就大了,自敞开的大门向里望,清真大寺的塔楼巍峨壮观,林木葱茏茂盛,无数外国游客进进出出,走了一批又来一批,引得门口的小贩一个劲儿地追着喊:“HELLO,LOOKING!”

小贩是回民女子,长得端丽妩媚,蒙着金色头巾,衣饰华丽,本身已是一件精品。见我回头,便拈起兰花指将我的眼光一领——回过头去,我不禁倒吸一口气——门正对着的,是个五彩斑斓眼花缭乱的彩色世界。

扑头盖脸的金碧辉煌,一个铺子连着一个铺子,拥挤的,却又是有规律的,都摊开了大面大面的彩绘皮影,木制面具,琉金器皿,绣花衣裳,汇合成一种逼人的气势。满目绚丽的颜色,鲜艳得诡秘,鲜艳得刺目,鲜艳得不真实。看久了,会感觉所有的色彩都在流动,在飞舞,而你在色彩中旋转。你简直不敢停下脚步,只怕被色彩的河流席卷了去。

于是匆匆向前走,前面却又是一条南北向的小巷子,也叫化觉巷,竟然整条巷子都是彩色的铺位,连绵成一条看不到尽的彩练。仿佛一生中所有的颜色都在这里集中了,看得人转不开眼,喘不过气。于是彻底地被征服了,放弃了,既然走不脱,便不想再走,不如低下头细细鉴赏品玩一回——也不由得你不低头,两边铺位在高处悬了篷帐,将整条街的上空遮敝,虽然也总会漏出天光来,看去却总不像是真的,氛围无端地便有些怪异。

而那货品,又多是些复古的玩艺儿,锦绣衣裳,龙凤钗环,绿褶裙儿,洒金扇子,一式一样地翻制出一个久远的繁华时代。

最奇的,是还有许多小小的绣鞋。

是弓鞋。不多不少,恰恰三寸。亮丽的缎子面儿,绣着四季花朵;白绫的平底提跟儿,压着金丝银线。两头弯弯翘起,是天边瘦得可怜的一弯新月。握在手中,心中有种奇异的感觉。是怜惜,是恐惧,是诡异,是敬畏。明明是新制的玩艺儿,只为了藏着怀古的故事,竟平自有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色彩。

还有瓷的、木的、银的、骨质的仿古胭脂盒儿,小巧古雅,锁着深闺少女欲言未诉的心事。

各式各样的扇子,绸的缎的纸的檀香木的,一色都有着缠绵的香味,香也香得沉旧,仿佛阴魂不散。

看不清爽的古镜面嵌在仿铜的框架里,照着谁,谁便成了古人。

青花的景德镇瓷碗由大到小一层层套着,每往里一层就比外面的略小一圈,重重叠叠,刚好七个,是谓“七巧”。大的可以吃羊肉泡了,小的堪堪可以盛酒。一式一样的刻花,不过每一种是前一种的具体而微,是孪生的七姐妹,因为同中有异,愈发趣味无穷。

品玩着,把赏着,忽然一回眸,撞上了胡蝶的眼睛,撞得心口微微发疼。

那是旧上海的香皂招贴广告,影后胡蝶在画上微笑地望着,似脉脉含情,又似烟视媚行,一双眼睛黑白分明,看破红尘,却不染纤尘。幽深的眼波,穿透了半个多世纪的世事沉浮与人情冷暖,却依然**。于是知道,这上海往事的怀旧风原来也吹到西安来了。

所有的物事,都香艳,都华美,却又故意做旧,露一点残缺。

原本是假做真时真亦假的时世,人哄人的玩意儿,不较真儿的话,总是可以得到一些自欺的快乐。

这,或许便是化觉巷清真大寺点“化”“觉”悟的做人道理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