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当代农民合作的新画卷——评电视连续剧《棉花儿盛开》

2014-08-19 作者: 樊新旺
第十九章 当代农民合作的新画卷——评电视连续剧《棉花儿盛开》

《棉花儿盛开》(以下简称《棉剧》)为时代的画廊增添了一幅新画卷。Www.Pinwenba.Com 品 文 吧它与以往荧屏上播演的有关农村题材的电视剧都有所不同。之所这样说,是因为它以大场景、大想法、大主题,在冀中平原广阔的背景上,描写了主人公赵三旗带领一群青年男女,创办棉花专业社,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带领农民走上致富之路这一新生事物,为屏幕增添了别样的风采,为九亿农民怎样挣钱,铺设出一条金光闪闪的大道。

编剧袁风岐站在历史与现实的高度,肩负着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写改革、写创业、写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写以轴心人物赵三旗为首的一群改革者,为了农民的利益,艰难地走过的改革、创业之路,全景式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出他们拼搏奋斗、忍辱负重的生存状态和百折不挠、勇创新业的可贵的民族精神。

一部电视剧能否成为领先的好剧,除了艺术表现形式以外,更重要的是思想。这就跟炼钢差不多,大家都拥有矿石,有人炼出来的是粗钢,有的人却是合金钢。差别在哪呢?作家对生活的提炼和发现,有如炼钢的冶炼能力。思想平庸、软弱,就跟炼钢的落后设备,冶炼能力差,只能炼粗钢一样。所以思想的提升对于一部作品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先进思想的闪电对现实生活形成的巨大穿透力,艺术手段玩弄的再好,作品给人的感觉也是苍白无力的。《棉剧》之所以引起人们关注,是因为它关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很有前瞻性地关注了中国的“三农”问题,对全国的农村改革具有一定的模式性、指导性和带动性。中国有九亿农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形成了“爹死娘嫁人,个人管个人”的单打独斗的分散态势,在这种态势下,如何组织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如何发展经济?靠什么发展经济?靠农民合作组织。这部戏在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过程中,对农村的生产关系作了大胆的探索,因而,它在变革时代的制高点上,就以典型的事例,创新的思想,深刻而重大的社会主题,在诸类描写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中一路领先,成为时下一部宏扬主旋律和“三贴近”的上乘佳作……

《棉剧》深扎泥土,沉实厚重,它不同于《镇长》、《刘老根》和《乡村爱情》式,它以题材新、立意深、主题重大而被人们所称道。但我们综观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之作,光凭主题取胜那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把思想寓于艺术形象之中,通过剧中塑造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来完成主题的表达。在这方面,编导也刹费了一番苦心。首先说剧中的主人公赵三旗,他不是“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而是现实生活中的“这一个”,是作者重笔描写的一个平民英雄。这个人物也许有些理想化,因为他几乎没什么缺点。他全身心扑在棉花种植和销售上,一心为了事业,一心为了老百姓多挣钱。他思路清晰,除了懂棉花,还懂怎样组织农民,更懂怎样管理农民;他又那么善良,坦诚,对谁都没有一点防范;他把每一个人都往好处想,不懂勾心斗角,更不懂阴谋诡计……但赵三旗又是非常生活的,或者说世俗的,他也想入党,也想转干,也想评经济师,甚至也想当官。编剧和导演没有人为地拔高他,这个人物就显得真实、可信、鲜活、丰满。就是这样一个老黄牛式的上上下下都被人喜爱的人,却遭到了秀田县供销社常务副主任刘传德的压制和打击。刘传德这个形象塑造的挺好,他城府很深,当面挤微笑,背后捅刀子。在入党、转干、评经济师这三个有关人生命运重大转折的关键时刻,阴一套阳一套地给赵三旗暗底里使绊子。尽管这样,赵三旗不但不回以报复,反而还忍辱负重、艰难地前行,一步一个脚印地创办他的专业社,带领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在致富之路上迈进。于是乎,就令我们看到了一个把自己置之度外,肚大当宰相的平民英雄形象。在这个人物的身上,使我们看到了“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的典型创业者的艺术新人,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老百姓,在苍穹下坚韧挺起的脊梁。

除了赵三旗这个人物以外,另一个塑造的很成功的人物是农民的典型代表,外号“破皮袄”里外翻的赵宝银。这个人物塑造的血肉丰满,他集中国农民的所有优点和缺点于一身,他淳朴、憨厚,善良,手里拿着一个小收音机,常对人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到点了,该听党的声音了”。这个嘴上是党的声音,心里时常为自己拨打小算盘的农民,有他鲜明的双重性。当他为自己的专业社员们领回农药以后,偷偷地倒出一些原液,留下来自己用,然后再在半瓶里掺些水,分给他人,这充分表现了他自私的一面。但当赵三旗被人诬告,带到检察院讯问时,他又挺大义地组织农民捐款,率领乡亲们到检察院赎人。等到了检察院门口,这个粗鲁的人又变的细腻起来。他对乡亲们说:别去一大帮人,让人家说咱们冲击检察院。你们都在门外等着,我先进去!从这一方面,又鲜明地体现出他大度、正义的一面。从这里,我们看到这个土的掉渣儿的赵宝银,又不是一个纯粹的傻农民,因为他经常从小戏匣子里,听着党的声音。由此,我们看到新时期这位典型的新农民代表,就很鲜活,很形象。这个人物其他方面,从头至尾也都给人留下了抹不掉的深刻烙印。是当今农民的“这一个”。除此以外,其他剧中人物,像赵三旗之妻杨冬梅,小保姆包玉川,滚刀肉宋玉柱等,也都塑造的很有个性。他们在这幅画卷里,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亮色。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作品的生命。在《棉剧》这部戏里,什么人说什么话,且台词精辟。譬如农民赵宝银,说到棉花光疯长秧不坐桃时,风趣地说:这倒符合计划生育。仙人石村一位年轻妇女,在谈到假农药不顶事时说:刘守屯就有这么一位妇女,她喝了半瓶子农药,不但没死,反倒越来越年轻咧,还带美容的。这些语言,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又为剧情增加了感染力。再譬如肖市长,来棉花专业社考察时对三旗说:你们专业社以合同为约束力,以科技为推动力,以增收为吸引力,以积累为发展力。三旗啊,你们专业社办了农民盼办而缺少人办的事,职能部门应办而未办到的事,政府该办而未办妥的事……这些警句般的话,既深邃又含有深刻的社会哲理,很符合肖市长的身份,这样的话,如从别人嘴里说出来,那就见笑了。所以,这部剧的语言既精当又准确,作者往往用几句生活化的语言,就把人物的性格和脸谱生动鲜活的勾画出来。由此看出,作者有丰厚的生活和思考、驾驭、提升语言的功力,不然的话,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精辟深邃的语言通过作者恰如其分的运用,就能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整剧中,作者还运用了很多原汁原味的方言土语,这样,不仅使该剧农村生活的味道浓厚,还增强了它的地域性和人文特色。

大家知道,任何一部电视剧,都是用叙事来完成剧情的进程的,这部剧当然也不例外。它要向人们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创办专业社的全过程,因而,它必须清楚明白地告诉大家,什么叫专业社,入了专业社怎么就能多挣钱?要想向农民们讲清这个问题,就难免开很多大大小小的会议。有人说会议多了,科技多了,影响了剧情的发展,我看不然。想当年,《地道战》不也是向人们反复介绍怎么挖地道,怎么通怎么连,它起什么样的作用吗?如果删去这些挖地道的介绍和过程,我看此片也就起不到军事科教作用了。《棉花儿盛开》也是这样,它教人们怎样种棉花,就得搀杂和揉进许多建社和科技种棉的东西,对这个天生不好摆弄而又比较枯燥的东西,全剧没有画面的图解,而是通过活生生的生活场面,自然地流淌出来,从而完成了这部作品深刻的立意和它的艺术效果。

还很值得一提的是,《棉剧》是我国首部描写农民合作组织的探索剧,是一部体现农村锐意改革,宏扬主旋律的正剧。正如天津电影制片厂审片组所说:它融叙事与抒情为一体,主题重大,立意深刻,情节生动,情感深厚,真实自然,格调清新,农村生活气息极浓,是这些年来不多见的一部较深刻反映农民问题的好剧。

尽管这样,但艺术的美,还总是带点残缺的。要说此剧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我看主要是剧情发展节奏太慢,枝节戏也多些,这样,就影响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削弱了此剧的艺术效果。但瑕不掩瑜,无论怎么说,它还是当今反映“三农”问题的很有新度和深度的佳作,是当今描写农民合作组织的一幅波澜壮阔的新画卷,在这幅新画卷里,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民在致富的大道上,匆匆前行的身影……

2007年8月4日夜于清风楼

原载《清风》第二期

《河北日报》2008年12月26日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