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无价的精神遗产——张闻天临终前的故事

2018-04-15 作者: 林阿绵
第二十六章 无价的精神遗产——张闻天临终前的故事

漆黑夜,既无月光也无星光。Www.Pinwenba.Com 吧

列车穿过无垠的原野,急速的向东飞驰,车厢里的张虹生毫无倦意,心急如焚,总感到列车跑的太慢……

张虹生是张闻天唯一的独生子,当他一接到家里打来的加急电报,报告爸爸病危的消息时,他真恨不得立时长出一对翅膀,飞到爸爸病榻旁,聆听他那最后的教诲!往事如梭,爸爸为**事业奋斗一生的英姿,历历如在眼前;爸爸对亲属子女的谆谆教诲,又回响在耳边。

爸爸是很喜欢孩子的,但又十分注意不让孩子沾染上特殊化的习气。

东北刚刚解放时,张闻天一家搬到沈阳居住。当时虹生还小,看到爸爸坐小汽车他也想坐,可是爸爸总是不允许。有一次,虹生趁爸爸没上车之前,就先钻进车子里,爸爸上车发现后,好说歹说,虹生就是不肯下车,爸爸很生气。但他从不打骂孩子,在说服不了的情况下,就自己步行去开会,儿子的耍赖也没能使他让步。爸爸这个坚决的举动,使虹生从此再也不敢闹着要坐车了,这件事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虹生上了北京101中学不久,学校发了一张学生登记表,在家庭出身一栏里,许多同学填的是“革命干部”或“革命军人”。虹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填,就去问爸爸,爸爸对他说:“你就填‘职员’吧!”虹生不理解,就问:“爸爸人家为什么填‘革命干部’,而我们却填‘职员’呢?”爸爸听了笑着说:“我们都是为人民工作的,我们在政府工作就是职员。现在不管是工厂里的工人,种地的农民,还是政府的工作人员,大家都是干革命的,只是分工的不同,为什么我们要特别强调是革命干部呢?”爸爸的话使虹生懂得了:爸爸是以一个政府的普通工作人员,也就是人民的公仆来看待自己和教育后代的。

张闻天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一直是按照普通职员的子弟来严格要求的。1957年,党中央第一次发出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时,张闻天就支持虹生到河北茶淀青年农场劳动。1962年又鼓励他去新疆建设兵团农场。虹生在那里整整生活了15年,还在那里安了家。虹生夫妇俩的收入加在一起还不到70元,负担两个孩子,生活确有困难,两位老人对此也很体贴,叫虹生不要向国家伸手,他们作适当的补贴,但是,有一条原则,只能是维持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水平。

1972年,虹生回广东探亲时,曾向爸爸提出,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是否向组织要求把自己的工作调动一下。那年爸爸已经七十多岁,妈妈也近七十岁,身体都不好,没有人照顾,孩子的要求是符合党的政策的。可是张闻天不同意,对儿子说:

……不能提,国家经济有困难,不能造成不好影响。”直到1976年,张闻天在病榻上还叫来探望他的儿媳妇带信给虹生,要他安心边疆,说那个环境对他有好处,谁能想到,爸爸这么快就要离开人世?

当虹生风尘仆仆赶到家时,连父亲的遗体都已经火化了,他没能和亲爱的父亲作最后的诀别,真是脏腑俱裂,悲痛欲绝。年迈的妈妈哭泣着,向他转达了爸爸临终的遗言:

张闻天向妻子刘英一再坚决地表示:要把生前的全部存款作为党费交给组织。这时,他的身子已经不能动弹了,还艰难地举起他那颤抖的手,要妻子为这事留下字据。最后,刘英不得不忍痛地对他说:“难道你连我也不能相信了吗?”

张闻天这才满意地表示了放心,他还再三嘱咐,不要让公家负担他的医疗费用,全部由自己支付。这位一生简朴的**战士,在离开人世时,身上穿的仅是一套经过再染的旧制服。

妈妈讲到最后,语重心长地对虹生说:“你爸爸虽然没有给你留下什么遗产,但是你要好好地领会爸爸的心意啊!”此时此刻,虹生作为爸爸的爱子,怎能不理解他一片深情呢?爸爸不留遗产,固然是表达他对自己的热切期望和爱护,也是他一生和旧传统、旧习惯彻底决裂的最好表现。更重要地,还体现着他在遭受摧残和屈辱情况下的一颗忠于党和人民的心!其实,爸爸这最后的举动是非常自然的:

抗美援朝期间,他捐献过一大半工资;发行建设公债时,他每次都是带头认购;他还经常多交党费,有一次就交出过两千多元。在许多活动经费上,明明是公家可以报销的,他却要自己支付,而这笔最后的四万元存款,大部分就是朴发给他的工资,他也全部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他真是把一切都献给了革命啊!

虹生无限深情地抚摸着爸爸的骨灰盒,心中默念到:爸爸啊,您虽然没有给我留下物质的遗产,但是您那优良品德所体现的无价的精神遗产,将激励着我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一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