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泡桐树的精神——董必武办学的故事

2018-04-15 作者: 林阿绵
第二十四章 泡桐树的精神——董必武办学的故事

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蓬勃发展,马列主义在古老的中华大地得到广泛的传播。Www.Pinwenba.Com 吧

这一年冬天,董必武从日本回国后,急急赶到武汉,邀请了陈潭秋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块筹建“武汉中学”。

大家聚集在董必武住的武昌涵三宫,举行着一个小型会议。

冬夜,屋外凛冽的江风刮得大地发抖,屋内却象一团烈火在燃烧,大家兴致勃勃地讨论着学校的宗旨,经过一番争论后,朋友们都赞同了董必武的主张:这所中学既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就应当传播革命的新文化,宣传马列主义,为革命培养干部。办学目的明确后,学校董事会便成立起来,负责筹办各项工作。

眼看各项工作都协商妥当,连每个人担任的课程都确定了,比如董必武负责教国语,陈潭秋负责教英语等等。可是最后却都遇到了一个难题:办学校的经费没有着落,旧社会办学校,如果不是国家创办,是没有人给钱的。再说董必武邀请的这些办学的热心人,大都是贫苦的知识分子,有的连一日三餐都难以应付,怎能再拿出钱来办学校呢?

董必武等人共同合计了一下,经过初步预算,单单修补教室和办公室的款项,就需要一百多元,这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啊!朋友们互相观望着,默不作声。最后,当大家把眼光投向董必武时,他一时也拿不出办法,便鼓励大家说:“先别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咱们分头去想想办法吧!”

翌日,北风呼啸,雪花飞舞,武汉三镇已经披上银装。董必武为了给学校筹措经费,不畏寒冷,一清早便冒着风雪去访亲拜友,经过一天的辛劳奔波,只借到一点钱。因为他的亲朋并不富裕,也没有多大财力来支持他的事业。

入夜,董必武披着一件旧皮袄,在自己的住房里边搓手边踱步:难道没有经费,学校就不办了吗?不行,万万不行。“五·四”运动刚刚兴起,革命事业需要大批的骨干力量,学校是非办不可的。

怎样筹措经费呢?董必武心中感到有些烦闷,大约身上有些燥热起来,便把披在肩上的旧皮袄脱下来,一挥手往床上甩去,“叭”地一声,皮袄落在地上。他回过身子,迅速从地上捡起旧皮袄,边弹着上边的尘土边观察着,仿佛受到什么启发,不觉由衷地笑了起来,竟自语地说了一句:“有办法了!”

第二天清晨,天空还在不停地下着大雪。街面上一片白茫茫的。北风呼呼地刮着,穿着棉袄都让人感到冷嗖嗖的。可是董必武却穿戴的很单薄,腋下挟着那件旧皮袄,踏着积雪,急匆匆地向前走去。

董必武来到一家拍卖商店门口,望了望门前写的:“和气生财”的字样,正巧店老板刚刚开店门,十分和气地对他说:“先生光临,早上好!”

董必武也不说话,便跟着老板进了商店,还没坐稳,就把旧皮袄递给店老板,问道:“这件皮袄,你看值多少钱?”

店老板用手拂开皮毛,吹了一吹,很内行地说:“先生,这件皮袄的成色不好,顶多值20元”。

董必武事先也没有打听市场上的行情,又不大习惯讨价还价,踌躇了一会,说道:“我急着用钱,就照这个价卖了吧!”

董必武把卖皮袄的钱和借到的款子合在一起马上送到董事会,朋友们都很惊奇,忙问:“哪来的这么多钱?”

董必武摆了摆手说:“先不要问这个事,筹办学校要紧,用了再说吧!”

过了几天,大家才注意到董必武再也没有穿皮袄,才明白了筹款的来源。对他这种舍己为公的精神,肃然起敬。有的朋友还心疼地责怪他:“现在正是数九寒天,真不该把皮袄卖了!”

董必武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寒冬就会过去,春天就要到来。”

经过董必武等人的艰苦奋斗,武汉中学越办越红火,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的骨干人才,经过党组织的教育,在学校里读书的不少进步的黄安籍学生,陆续加入了中国**。不久,董必武组织了一个党的黄安工作组,由一名叫王鉴的同学负责,带领一批同学返回董必武的家乡黄安县开展工作。

-出发的那天,王鉴早早起了床,整理好行装,便向长江边赶去。即将投身火热的革命斗争,使他的心潮象万里长江滚滚奔流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董老师彻夜的亲切教诲,不停地在耳边回响:“你们这次回到家乡,要学习**、彭湃同志的办法发动群众,建立党的组织,领导农民运动。”

王鉴赶到集合地点,四、五个同学正站在江边四处了望。江里停泊的小木船随着浪潮时上时下地荡着。

“董老师来了!”不知谁先喊了一声,王鉴等人忙向黄鹤楼方向迎上去。

“董老师!”大家来到老师身边,依依惜别之情油然而生,都亲切地呼唤着。

董必武看到此情此景,不由地产生怀古送别之感,便指了指旁边耸立的黄鹤楼,笑哈哈地说:“黄鹤楼,多少诗人赞美它,崔颖写过《黄鹤楼》,李白写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个同学接着说崔颢的诗就是好。相传李白到此,本想登楼挥毫,抬头看到崔颢的题诗,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只好罢笔而去。”

董必武点点头却说道:“不过,李白的诗也不错,‘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今天用来给你们送行,不是更有意境吗?”说得大家都欢快地笑了。

这时,一位同学注意到老师手里还提着个花盆,忙接过来,仔细看了看,惊疑地问:“董老师,你这花盆不是栽的花吧?”

“我的花盆不兴栽花,是种树的。”

大家围拢一看,果然是三株小树苗。

董必武看看大家疑惑不解的样子,笑着说:“古人送别时赠诗,我今天临别送给同志们的是三棵树这三棵树苗,你们认识吗?”

同学们摇摇头。

“这叫泡桐树。”

董必武看看大家疑惑不解的神情,便详细地讲述了泡桐树的来历和它的特性:我国北宋时代,有个人写了一本叫作《桐谱》的书。里面记载着,泡桐树和其他木材不一样,不论什么时候都不遭虫蛀,遇到水湿不易腐烂,风吹日晒也不干裂,沾上雨水泥巴也不长苔藓。在时干时湿的地方,不会改变原来的形状和性质。

介绍完了孢桐树的特性以后,他又语重心长地说:“泡桐木质虽好,但首先要栽树,根深才能叶茂。干革命要有泡桐树的特性,也要扎根,扎根于群众之中,革命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啊!泡桐树的精神!”大家明白了老师的殷切教诲,心情格外舒畅起来,一扫离别时淡淡的愁情。

这时,王鉴代表党的黄安工作组全体同志,郑重地接受了董老师的这份珍贵的“心礼”。并且表示:“我们一定不辜负老师的期望,让泡桐树在黄安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好!你们上船吧!”董必武高兴地说。

小木船迎着鲜红的朝阳顺江而下,满江波光粼粼,仿佛一条金光大道。王鉴用手高高地托起花盆里的三棵泡桐树苗,随着小船的颠簸,树苗在晨风中轻轻摆动。

“董老师,再见!”

“再见!”董必武久久地目送着小船驶向霞光四射的远方,心头不禁涌动着那脍炙人口的诗句:

“……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