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瞿秋白翻译《国际歌》的故事

2018-04-15 作者: 林阿绵
第七章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瞿秋白翻译《国际歌》的故事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

少年朋友,你一定知道这是无产阶级的战歌——《国际歌》开头的歌词。Www.Pinwenba.Com 吧

这首响彻云霄的歌曲是法国巴黎公社英勇的战士,诗人欧仁·鲍狄埃于1871年6月写成的歌词,后来由狄盖特谱成曲子,如今它已传遍全世界每个角落。你知首这首鼓舞人心的歌曲是如何传到中国的吗?

它能在中华大地上广泛流传,应当归功于我们党早期的领导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瞿秋白。

十月革命成功不久,体弱多病的瞿秋白便以北平《晨报》记者身份到苏联工作。他是从北平俄语专修馆出来的,精通俄语。他写了大量的介绍苏联人民革命斗争新生活的文章,在中国的报刊上发表,给正在觉醒,奋起斗争的中国人民以宝贵的精神食粮。

一天傍晚,瞿秋白正在莫斯科河畔漫步,那撼人心弦的《国际歌》旋律又一次使他激动不已。他不仅忆起了列宁对这首歌曲的高度评价:“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自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是啊,中国受压迫的劳动平民,是多么需要和世界无产阶级同声相应,一起高唱这首战歌去争自由求解放啊!于是,瞿秋白决心要把这首歌曲介绍到中国来。当时因为工作繁忙,他又得了严重的肺病,一叶肺已经烂了,不久便住院疗养,翻译歌曲的美好心愿一直未能实现。

1923年初,瞿秋白回国后,李大钊极力推荐他到北京大学俄国文学系教俄国文学史。但由于大学的实权掌握在反动派手里,始终不给瞿秋白下聘书,于是他便闲居在家里。

当时,瞿秋白住在原北平黄化门西妞妞房的叔叔家。那是一个跨院,有两小间房屋,外间靠门口的板壁跟前,放着一架小风琴。于是瞿秋白便利用这架琴边弹边唱地翻译着《国际歌》。

这天,瞿秋白的学生来看望他。只见他边弹边唱,反复斟酌着每一句歌词。瞿秋白指着桌子上的几份杂志说:

“《国际歌》的歌词虽然已经有了三种译文,但是有些地方译得不够准确,比如说这句译成‘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就不贴切。”

学生问:“怎么译更好呢?”

“把它译成‘不要说我们一钱不值’是不是更好呢?”

学生连连点头。

瞿秋白又说:“过去的译文还有个缺点,不能唱,起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我们要使它在中国人民口头上流传开来,使人人能唱。”

说着,瞿秋白边按着风琴边把自己译好的歌词,轻轻唱了一遍,词曲配合的如此得当,唱起来十分流畅、庄重。

那位学生赞叹地说:“瞿先生,您把‘国际’这个词用音译,真是太巧妙啦!”

瞿秋白笑笑说:“‘国际’这个外文词是那么长的一串音节,在我们汉语中只有两个音节,这样就和原曲谱里的八拍半配合不起来。其实这个字在西欧各种文字中都是同音,是国际语,所以汉语也应该相同,我用音译的办法,把它译成‘英特纳雄耐尔’难题就解决了。这样,中国人在唱到这里时,可以和各国的声音一致,能够起到万口同声,情感交融的效果。你看好不好?”说毕,瞿秋白又弹起风琴,唱起了歌曲的最后一句……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歌声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他也附合着老师的旋律唱了起来。

这歌声冲出屋宇,越过庭院,随着春风飞向古老的中华大地,日渐深入人心,唤起了千百万的革命人民,鼓舞着他们前赴后继去斗争。

从此,每当闲暇,瞿秋白就要哼唱这首心爱的歌曲,连他的小女儿都学会了。

后来,瞿秋白同志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被杀害时,他便是唱着这首自己翻译的歌曲从容不迫地英勇就义。

瞿秋白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他那顽强的斗争精神将与响彻云霄的《国际歌》声永存人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