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病退归杏雨对烛泪 寄希望未来在蓉果5

2018-04-15 作者: 杏园秋雨
第一百零二章 病退归杏雨对烛泪 寄希望未来在蓉果5

这会,杏雨他们早已到了晓曦家,并与晓曦的一家人相聚在一起了。大家少不得又是一阵激动。

杏雨坐在晓曦的身旁,听他叙旧,听他回顾解放前夕他在南通如何与前来的大妹晓寒接头,为我党传递重要情报的惊险往事。时不时晓寒也插上几句。说着说着,他们便说到了翠莲,说到了江水,说到了王通讯,说到了杏雨的父亲成儒,甚至说到了成儒的战友“小鬼墩儿”,自然也就说到了那个敌特孔斯聪。这样,杏雨也就不再是听,他和晓冬也就都有了话,而与晓曦、晓寒谈到一块去了。

然而,杏雨没想到父亲的战友“小鬼墩儿”竟是郭建德的大姨父,更没想到这个自“姚庄惨剧”后父亲就一直没再联系上的“小鬼墩儿”竟找到了我主力部队,找到了他认识的首长,并跟随主力部队一直打到海南,遗憾的是他在解放海南岛时被流弹击中牺牲了。当杏雨从浓浓的忆旧交谈中第一次听晓曦叙说到这些情况时不由惊讶慨叹万分。

杏雨正在心里发着无限感慨,忽听一直忙着斟茶、递水、削果的郭建德在他的身后笑道:

“小姑夫呀,你这下该知道我爸当初为什么愿意让他漂亮的大女儿嫁给我了吧?那是因为我和你一样,根红苗壮。这可是季家姑娘选婿的首要条件啊!”没等他说完,大家全被逗乐了。

“我说建德啊,其实我二哥选你为婿或许还真没把这作为首要条件呢;他看重的可能是你人如其名,要以德为先,建德立言这一点吧!二哥,你说是不是呀?”杏雨以他的职业习惯扶了扶眼镜,并在晓曦的手上轻轻拍了拍。

“正是,正是!”晓曦即对杏雨之言极表赞同,想了一会又补充说,“不过,建德说的也确是条件之一。那会儿,有这个条件的吃香得很呢!”

“怎么样?我了解我爸,我爸自然也了解我啰!这叫,知子莫若父,知父亦莫若子。”建德有点得意起来。

“不过,我还得考考你的所谓‘了解’,你知道你爸为什么给他的两个女儿取名水静和水月吗?这两个名字有什么来历,你了解吗?”杏雨马上给得意的建德出了道难题。

“这……这……”郭建德挠了挠头,“这有什么难的?她俩都出生在月映水中的静静之夜嘛,是不是?”

大家又都大笑起来,尤其是水静和水月。

“看来你要受罚了。让我猜一下吧,水静之名可能出自唐代薛逢的诗句‘水静鱼吹浪,枝闲鸟下空’;而水月之名大概来自于郑板桥的名句‘夜深更饮秋潭水,带月带星舀一瓢’。二哥给她俩分别取此二名,大概是希望要珍惜现在这和平、宁静、美好而幸福的生活吧!”

“对,对呀!”杏雨刚说完,晓曦又一次高兴地作了认同。

“呵呵!郭建德,这一次出洋相了吧?”水静、水月姐妹指着郭建德,一齐笑了起来。

“这出什么洋相?我本来就是抛砖引玉的。小姑父是中学语文老师,我怎可跟他比这些?那不是班门弄斧吗?只是我要说一特正经的,我爸,大姑、大伯还有小姑父都有着丰富的人生故事,我爸和我大姑两家又有这么如花似玉的四个孝顺女儿,小姑父何不发挥一下特长,将这些都写到小说里去,以让我们的下一代人对上辈有个了解,让他们懂得什么叫艰苦,什么叫幸福,什么叫回报,什么叫感恩,什么叫真善美,什么叫假恶丑。这难道不是件很有教育启示作用,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吗?因为我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唯有仰仗小姑父了!”郭建德讲到这里,遂双手抱拳,躬腰向杏雨作了一揖。

大家再一次笑起来,同时在笑声中对他的话又无不赞同,于是都把目光转向了杏雨。目光中满含着希望与期待。

这种希望与期待,杏雨完全感受到了。此刻,他什么也没说。他只是想到了若蓉和果玮。他只是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只是感到有必要回去与小戈校长深谈一次,建议他要把体验艰苦与幸福,懂得回报和感恩作为常规教育,作为经常性的活动搞下去,并力求搞出成效。李杏雨终于面对着亲友们投来的目光笑了笑,然后深深地点了点头。

秋月朗照,星光灿烂,华灯映辉,夜色是这样的迷人。高速公路两旁的莹光标志一个个闪烁着,追逐奋奔着由前向后穿越而去。杏雨和晓雪,还有晓冬老两口正坐在仍由季远开的车里自南通返回延令。晃晃悠悠中,杏雨竟迷迷糊糊地做了一梦,他梦见若蓉和果玮正伴着雨颗小树苗在一块长高、长大,一会儿两颗小树苗便变成了一望无际的树林,变成了绿色的海洋。在绿色的海洋中荡漾着的是若蓉、果玮的许许多多张青春的笑脸。

李杏雨的梦似乎有点浪漫,却又很实际;似乎有点茫远,可又很切近。若蓉和果玮在杏雨的心里,是明天,是未来,更是希望与他生命的全部寄托。其实,这样的希望与寄托又何尝不是杏雨妈妈江英的呢?

杏雨忘不了妈妈留下的两个小红布袋。杏雨知道那里面装的是妈妈的遗愿,是她血与泪的人生交代,是一份沉甸甸的嘱托。杏雨明白,只有把李家的优良家风,把父母祖辈们的立德做人的优良品质一代代传承下去,只有培育好若蓉与果玮,让他们健康、快乐地生活,让他们德才兼备,能成大器,才能告慰九泉之下的父母祖宗。此次杏雨在南通听了郭建德之言,更感到了妈妈的那两个小红布袋的非凡意义及传承的责任与使命。所以,杏雨的南通归途之梦,实实在在也就是他的美丽的憧憬。他坚信着自己一定能梦想成真,明天定美好无限!

南通归来之后,杏雨一直在思考着这么几个问题。为什么晓寒和晓曦家的四朵金花及她们中三位的夫婿都是那样的孝顺,那样的善良,那样的坦荡自然富有生活情趣?为什么英雄韶安是那样的顶天立地,重情重义,一言九鼎,一诺永世?为什么严子寒无论多么贫苦,不管如何富贵,也不管是在天涯还是海角,亦无论岁月流逝多久,总忘不了生他养他的“哑巴丑娘”,总永远思念着他亲爱的妈妈?然而,同是人父,同是人子,同是人夫,同是男人的魏明仁、辜智军为什么就那样的薄情寡义,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甚而一条道走到黑?即使刘进文那样的品行,身陷囹圄后也还是受了感化;就是李明轩那样的世仇,岁月沧桑后仍还是跨过海峡来真诚谢罪而求得了原谅与友谊,可魏明仁与母亲,辜智军与女儿都是这样的骨肉之情,为什么最终却都成了那样令人碎心的结果?

世界上固然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与人也固然存在着个性的差异,但不同的人无论在相同还是不同的环境下,其人情、人品与人格的养成是不是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针对性,是不是与有意利用好环境的熏陶,包括正确的引导与沟通等等,都有着重大甚或密切的关系呢?从这个方面和这个意义上去观照与考虑,李杏雨便觉得,郭建德说的必须让我们的后辈从小就要学会懂得什么是艰苦,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回报,什么是感恩,确实不无道理,确实不失为是培养人,塑造人,感化人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手段。李杏雨这么地思考着,这么地认识着,自然而然遂又一次地想到了盛着这方面的教育内容,盛着妈妈遗愿的那两个小红布袋,同时也情不自禁地再次想到了若蓉、想到了果玮。

若蓉自秋学期到南京读小学一年级,秋去冬来的已快一学期了。现在,二O一一年春节的脚步就到了眼前,她和妈妈,还有舅舅、舅母以及表弟小果玮马上都得回老家来过年了。为了她的学习,更为了方便对她照顾,她妈妈子沐在她转到南京上学前,就已决定做出牺牲,向领导申请批准她由石头城中学下到其附属小学任教。领导以人为本,出于人性化考虑,没有为难子沐,满足了她的请求。

因住处离学校甚远,乘公交转地铁的很不方便,子沐仍然是为了若蓉,只得出租自己的住房,在学校附近再重新租房住。虽说这学区房的房租贵了许多,以房养房是不能抵平的,但她靠着老爸的支持尚不是太过困难。这方面自然是别想指望辜智军的,他除了每月贴几百元生活费,别的就什么也不管了。

说起来,若蓉这孩子小小年龄竟是经历了许多许多,承受了本不是她所能承受的好多东西。父亲的弃她而去,母亲的孤苦辛劳及每次与她的相聚相别,还有非常非常疼爱她的太太的去世,延令、南京上学的转迁及住处难着几次租房搬家的漂泊,她都亲目所睹,亲身体验到了。

这一切的一切在她幼小的心灵里肯定是朦胧而又深刻,同时也肯定会给她以后的成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到底是什么样的影响,谁也难以预料,谁也难以说清。正因为如此,在若蓉成长的道路上,她就更应该更得要受到特别的关注,精心的抚育。这种关注与抚育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今天则尤需着力于精神的层面,着力于精神上的滋润、交流与沟通。

李杏雨深爱着他的这个外孙女,所以他在思考着他所思考的问题时,在对魏明仁、辜智军“现象”进行探究反思时,在又一次想到他的这个外孙女时,便顿然感慨而深悟出了这许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