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读南师巧逢喜几多 游茅山邂逅美道姑(1)

2018-04-15 作者: 杏园秋雨
第四十六章 读南师巧逢喜几多 游茅山邂逅美道姑(1)

完成了使命,杏雨感慨良多之余,也似乎如释负重地松了一口气。

不过,完成了此使命,还有彼使命,甚至有人会把某一使命视为终生伴侣。李杏雨或许就是这样的。如释负重之余,他又埋头钻研自己的业务时,便更加深感到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即教书育人的神圣与伟大,更加觉得这将是自己毕生的责任与使命。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因此杏雨知道,这是自己要去为之奋斗一辈子的事业,唯有像陶行知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教学上精益求精,才不会误人子弟,才能无愧于这个职业,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这几年,在教育教学上,虽说杏雨已小有成就,而且两度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受到县政府的两次表彰,但杏雨仍感自己知识水平的不足,业务能力的有限,如不赶快“充电”提高,则很难适应飞跃发展的教育形势与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很难担负起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知识性、创新性人才的历史重任,神圣的使命。渴望学习和提高的紧迫感在他心头聚然而起,而且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强烈过。

好在这会儿已有了本科段的成人高考。十年前,当“尽让好风吹”的明媚春光到来,国家恢复了高考时,李杏雨却因“报得三春晖”,忘记了那“指导员”的叮咛,过早结了婚,又因不是“老三届”的学生,所以享受不了照顾而再次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以后延令师范也曾有两次善举,通过考试录取一批小学民办教师,进校后享受普通师范生待遇,可杏雨是教中学的,就只能仍然是新娘子轿前吹喇叭——替别人欢喜。现在杏雨面前突然出现了一条可以跨进大学门体验一下大学生活的捷径,虽然不能指望通过这条路去改变原来的身份或者命运,但可以从这条路去汲取知识的营养,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能力,这对李杏雨来说,已经是足够的了。

流水年华青春梦,几欲深造梦难成。岁月的风霜已让李杏雨额上铺车轨两道,眼角亦添鱼尾纹几条,但他毕竟不是“泪眼问花花不语”,叹红颜易老渐色衰的女子,而是“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正“奔四”的成熟男子,曾经的却又不尽一样的大学梦,竟然像团火一样,又腾腾地在李杏雨的心里燃烧了起来!他要用这张旧船票,勇敢地再去登一下那条客船。

一九**年三月,李杏雨到县招生办报了名,决定参加全国成人高校本科段的考试。填报选择的学校和专业时,杏雨填写的是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这所学校和这个专业是十多年前恢复高考时杏雨就想填报的,那会儿他为之苦心准备了近半年,应该说是信心满怀的,遗憾的是待到真正报名考试,他才知道自己是不够格的。这次他有幸成为延令教师队伍中首批参加本科段成人高校考试并选报南师大者之一,既颇感自豪,也十分珍惜。昔日那备考的书本,他把它们重新捡起且一头扎了进去。过去没上成大学,那是被人害的,以后呢,又不合乎政策,没有资格参加考试,这都是无奈的,是自个儿无法改变的;现在有机会了,有资格参加考试了,如自己不好好努力,拿不到去聆听大师们讲学的“通行证”,那就实在不应该,也对不起祖宗了。他这么思忖着,所以他要去顽强拼搏,争取一举成功,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李杏雨虽不是命运的宠儿,但他决心做一个与命运抗争的“红孩儿”。

五月份,他赴扬州参加了考试。延令县报南师大中文本科的,近三十人,有两人还是杏雨的学生。此次赴扬,他的两名弟子竟与他同场考试,这让杏雨甚觉滑稽。然而杏雨并不怯场,他充满了信心,拿到试卷后,他更有底了,做答得非常顺利。当录取分数公布时,他发现延令县参加中文本科段的考试人员超过录取分数线的只有四名,而他李杏雨的名字竟然排在了第一。那一刻,他恰如范进中举一般,欢喜得差点要发疯了。

不过,由于发生了差不多是全国性的“**”,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便迟迟没有下发。李杏雨在焦虑中等待着。直到一九九0年夏他从北京参加“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回来,才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和去学校报到的有关注意事项的书面说明。也只有到这时,李杏雨一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

这回在京参加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李杏雨可真是收获不少。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界权威的学术报告,北京、上海等地的特级教师的经验介绍及他们借校上课的教学观摩,都无不给了杏雨极大的启迪,同时也更令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差距。所以,这会不期而至的录取及报到的两个通知对杏雨来说,无异于是一场及时的雨,而令他高兴不已,恨不得马上就飞到南师大的课堂上去。虽说他要到南师大这样的高等学府去学习,与普通大学生还是有区别的,只不过是一种业余进修而已,这在有些人的眼里,或许是不看重的,但对杏雨来讲,却是把它看成自己多年来梦起梦灭梦又起后的终于实现,是此刻的及时雨,更是姗姗来迟的“梦中情人”。

到南师大报到的这天,杏雨乘3路公交大巴在五台山体育馆对面的随家仓下了车。下车后,向前右拐顺坡而上,才走了几步,杏雨便看到位于宁海路上的南京师范大学的校门了。古朴的校门由两牌楼相拱而成,门楣上“南京师范大学”几个镏金大字熠熠生辉。李杏雨驻足于前,不由感慨顿生,耳畔似乎飘起了邓丽君的那《甜蜜蜜》的动听而又动情的歌声——

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这样熟悉,我一时想不起——啊,在梦里!梦里,梦里见到你——甜蜜,笑得多甜蜜!是你,是你,梦见的就是你……

迈进校园,杏雨便若置身在民国的故园,又似走在六朝古都的花园。但见“随园”石刻立于一侧,如茵草坪展于眼前;草坪后主楼巍峨,似若宫阙,以回廊携两翼楼宇,皆红柱雕梁画栋,黛瓦翘角勾檐。又见梧桐银杏相间,浓荫蔽道;曲桥凉亭相连,环拥一塘池水;柳丝袅袅,桃姿绰约,丹桂绿枫点缀其中。如此景致,这般风光,直令杏雨赞叹道:

“真个是典雅古韵无限,空灵秀美之至,无怪有‘东方最美丽的校园’之称啊!”

杏雨徜祥在这如诗如画的校园里,民国风、书卷气都向他扑面而来。他似乎感到自己正在课堂上聆听国学大师唐圭璋、国学泰斗徐复作精彩诵讲;又好似看到民国时期在此执教的艺术大师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的萧洒身影。信步向前,他觉得青衫翠袖宛若于身旁相随,《随园诗话》犹如在耳际回荡。他想,袁枚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之言说,明义有“随园旧址即红楼,粉腻脂香梦未休”之诗云,二者皆曰这里便是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其真伪当需考证,但这里曾是乾清才子袁枚的“随园”,亦是一代女杰吴贻芳主校的“金陵女子大学”的旧址,且已于校园的石刻、碑碣上标明了的事实,当不会也不可能有任何人去怀疑的。想到这,杏雨不仅惊艳于这校园古典风华的秀美,更惊叹于她的文化与历史的不凡。他终于明白,为何那么样誉满中外的大师能到这里来执教,那么多莘莘学子能对这里憧憬向往了。杏雨的心里想到这些,怎么能不为自己有机会到这里来学习而感到甜蜜无比呢?

此时此刻,在这南师大校园里的华夏图书馆旁,杏雨想到金陵女子大学就是今日南师大的前身,想到这华夏图书馆曾是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吴贻芳在此办公工作的地方,便对这美丽的校园,对这静谧依偎在青枫翠柏间的图书馆,更有了一份特别的情愫。因为,吴贻芳的祖籍就是杏雨的家乡延令啊!吴贻芳没有忘记她的祖籍延令,一九六三年身为副省长的她曾带工商界知名人士到延令的何韩大队考察,那回,她还握过恰巧在何韩大队“取经”的杏雨的爹爹李成儒的手呢!作为一代名师的吴贻芳不仅在金女大主校耕耘二十三年,使金女大蜚声海外,而且她还在一九四五年出席了联合国成立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名的第一位女性。一九七九年,这位非凡的女性获得了美国密执安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她于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十日去世。现在,杏雨来到这样的一位饮誉海内外的女性曾经的工作之地学习,心里怎不涌起对这位女性的无限崇敬,又怎能不为自己的家乡出了这样一位杰出女性而倍感自豪呢?

李杏雨没有去华夏图书馆,因为以后有的是机会,他只是在旁边对它注目了许久。轻轻地走过,他顺着小坡拾级而上,终于看到了掩映在苍翠欲滴的树木间的中文系大楼。在南师大随园的所有楼宇中,这座中文系大楼位于最高处,也是由宁海路的校门进来的最深处。它伟岸高雅,隐于这绿荫之岗,正是知识之殿,饱学之士的象征。树木花果的芳香味,浓郁的书卷气缭绕在这殿堂前,也深深地吸引住了来到这里的李杏雨。

这便是杏雨报到的地方,也将是杏雨攻读学习的修炼之处。杏雨怀着虔诚,带着希望大踏步地向着这殿堂之门走了进去。

杏雨怎么也没有想到,他能在这里与自己的初恋,还有自己的恩师巧遇喜逢,当这一刻出现的时候,他真的觉得如在梦里……这样,在南师大的校园里,杏雨除了惊艳、惊叹,又突现了一份令他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惊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