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蒸饼·炊饼·馒头·包子

2018-04-15 作者: 薛理勇
第十二章 蒸饼·炊饼·馒头·包子

“饼”的本义是捏面粉,就是把适量的水注入面粉中,并把它搓捏成面团,捏成的面团使用不同的方法加工成不同的食品,统称为“饼”。所谓“汤饼”就是水煮的饼,包括今天常见的面条、馄饨、水饺等。《水浒传》中武松的哥哥武大郎是以卖炊饼为生的,《水浒传》第二四回,武松要外出,嘱咐武大郎:“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炊饼,你从明日为始,只做五扇笼出去卖,每日迟出早归,不要和人吃酒。”武大郎卖的“炊饼”就是馒头。俗语有“不蒸馒头争(蒸)口气”,馒头是蒸出来的,所以古时又叫做“蒸饼”。《晋书·何曾传》:“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坼”即开裂的意思。生活常识,做馒头时面粉团发酵充分,又捏得较干,所蒸出的馒头顶部会自然十字开裂,现在俗称“开花馒头”。这何曾的嘴也是够刁的,非开花馒头不食。宋人高承根据这一记载,判断中国的馒头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其《事物纪原》中讲:

秦汉逮今,世所食,初有:饼、胡饼、蒸饼、汤饼之四品。惟蒸饼至何曾所食,非作十字坼,则不下箸,方一见于此。以是推之,当出自汉、魏以来也。又据宋人《青箱杂记》卷二记载:

仁宗庙讳贞(祯),语讹近蒸,今内廷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

原来北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祯”与“蒸”的读音十分接近,为避讳,从此“蒸饼”就被改呼为“炊饼”了。

蒸饼就是一种汽蒸的“饼”,可以做成不同的形制,方言会有不同的称谓。晋束哲《饼赋》中有:“四时从用,无所不宜,唯牢丸乎。”“牢丸”这种饼一年四季都有,人人都喜欢吃。其称“牢”,应该是有馅心的,其称“丸”,应该是圆球形的,但“牢丸”之名使用时间并不长,后人有的认为是“肉包子”,也有人认为是汤团,这里就不追究了。

与“炊饼”同义并最常用的名称就是——“馒头”。“馒头”一词何时出现,又是什么意思呢?仍引高承《事物纪原》的解释:

稗官小说云: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向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头以祀,神亦向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

“稗”即稗草,混杂于水稻中生长,“稗官”即名不见经传的人,“小说”是“正说”之反义,相当于“无稽之谈”。高承首先承认,这传说不见经传,是道听途说,但故事很有趣。诸葛亮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时,就听人家说,这种地方多歪门邪道,当地风俗,必须以杀人取人头来祭祀神灵,神灵才会派出天兵神将暗中相助,你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但诸葛亮不愿为祭祀而杀人,就派人把羊肉、猪肉剁成肉酱,再用面包起来,做成像人头的形状来祭神;可能为防止被神发现这“人头”是假货,又用布把它幔了起来,于是被叫做“馒头”。按理讲,诸葛亮做的是有馅的包子。实际上,古代的中国,人不分南北,不论是有馅还是无馅,这种炊饼一律可以叫做“馒头”的。如《水浒传》中“菜园子”张青和老婆“母大虫”孙二娘开了一家馒头店,武松在他们馒头店做的馒头馅中挑出一根人的阴毛,就去责问孙二娘,孙二娘回答说:“客官休要取笑。清平世界,荡荡乾坤,那里有人肉的馒头,狗肉的滋味?我家馒头,积祖是黄牛的。”《水浒传》故事发生在山东,如此,山东人也许把无馅的叫“炊饼”,有馅的叫“馒头”。如今,吴方言地区不论有馅无馅一律叫做“馒头”,如甜馒头、淡馒头、菜馒头、肉馒头等,而北方人则把无馅的称馒头,有馅的叫“包子”,最著名者就是天津“狗不理包子”,上海著名的“小笼馒头”、“生煎馒头”到了北方,就被改呼为“小笼包子”、“生煎包子”。

阮葵生,字宝诚,号山,江苏山阳人,清乾隆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其《茶余客话》收宋人岳珂(字肃之)《馒头》诗:

几年太学饱诸儒,薄技犹传笋蕨厨。

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杖白莲肤。

芳馨正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此瓠壶。

老去齿牙辜大嚼,流涎才合慰馋奴。

据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东坡二》中记:“《上庠录》云:两学公厨,例于‘三八’课试日设别馔,春秋炊饼,夏冷陶,冬馒头,而馒头尤有名。”中央政府的学宫里,每个月的初八、十八、廿八要举行一次考试,称之“三八”,厨房也按例提供加餐,春、秋两季加餐为炊饼,夏季是冷面(即冷陶),冬天则为馒头,而馒头的滋味最佳。作者把“炊饼”和“馒头”并提,说明炊饼和馒头是两种不同的食品。诗中首句“几年太学饱诸儒”就是套用了这个故事,而“公子”即“横行公子”,“彭生”即“蟛蜞”,均指蟹。看来,诗人所讲的“馒头”是有馅的,而且还是今日的“蟹粉包”。

把有馅的馒头叫做“包子”,也见于宋人的著录,如记载北宋京城风俗的《东京梦华录·卷二·饮食果子》中记录了当时京城的许多食品,其中说:“更外卖软羊诸色包子、猪羊荷包、烧肉干脯、玉板鲊、鲊片酱之类。”记载南宋杭州风俗的《武林旧事·卷六·蒸作从食》也记录了当时杭州蒸煎为主的食品57种,不少食品名称可能是当时的土名,现在难以知道它到底是什么,但不少还是可以从文字上确定其大概形制,如羊肉馒头、诸色包子、大包子。

罗大经,字景纶,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在广西、江西当小官。其《鹤林玉露》中讲了一个故事:蔡京生活十分奢侈,家里的厨房很大,厨子的分工很细,分和面的、煮饭的、炒菜的、做酱的许多种。其中一位厨娘从蔡家出走后被某府收买,文说:“有士大夫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原来这位厨娘是负责炒菜的,并不会做包子。在宋人的著录中,既称“软羊诸色包子”,又称“羊肉馒头”,估计,有馅的馒头和有馅的包子不见得是完全一样的东西。从文字上分析,馒头得名于诸葛亮故事,形状似人头,它的顶端应该是封口的,而“包子”似包袱,就是像用布把东西包起来,再在上面打一个结,或用绳收紧口袋,犹如今天的烧卖,顶端是不封口的。今天,上海地方一般把甜馅心的馒头顶端封口,而如肉馒头、菜馒头之类的咸馅馒头,顶端是开口的。此只是我的胡乱猜测,千万不要当真。

北方产麦,以面食为主,北人善于擀面,面食是北人的主食,所以家庭中大多以简单的方法做成无馅的馒头,而不是有馅的包子。我去过北方的许多城市,许多家庭主妇会在下班时从单位的食堂带一些馒头回家。同样,每天的下班时刻,北方城市街头就会出现许多只卖馒头的推车,而有馅的包子主要由餐饮店制作供应,多用于点心。于是,北方人对面食的区分比较明确,无馅的是馒头,有馅的是包子。

南方种稻,以米饭为主粮,不是逢年过节,南方家庭不会去擀面、做馒头,而饮食店制作供应的点心又以面制食品为多。正因为是点心,所以饮食店很少或几乎不做价廉且很容易吃饱的实心馒头,而做成品种繁多、口感好吃,当然售价也高一点的有馅的馒头,如豆沙馒头、黑洋沙馒头、猪油白糖馒头、肉馒头、菜馒头、香菇菜心馒头等。既然有馅的已被叫做馒头,无馅的又不能被叫做“包子”,于是,江南不论有馅、无馅,一律叫做——馒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