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众养生之刮痧(一)

2018-04-15 作者: 养生祛百病编委会
第五章 大众养生之刮痧(一)

“痧”是一种淤积在体表或经络中的有毒物质,当人体内正气不足而外界病邪趁机侵入时,就会引发各种疾病,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病。

第一节 “痧”是体内的毒素

“痧”是一种淤积在体表或经络中的有毒物质,当人体内正气不足而外界病邪趁机侵入时,就会引发各种疾病,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病。

“痧”的两种解释

“痧”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广义的“痧”是指许多疾病共有的症候,也就是“痧症”或“痧气”。外界的病邪乘虚而入,侵入人体导致淤结。元代医学家朱丹溪说:“百病皆起于瘀”,瘀结扰乱了体内的平衡,出现疼痛、倦怠、气闷等各种病症。而狭义的“痧”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外在表现,也就是刮痧时体表出现的各种鲜红、红紫或紫黑的瘀点或瘀斑。

“痧”的起因

“痧”的出现,和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是分不开的。清代中医典籍《痧胀玉衡》中记载:“内虚则易感触秽浊之气,即成痧病”,说明内因(机体内虚、正气不足)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体内正气不足,再加上秽浊、疠气之邪(外因)乘虚而入,便导致了痧症的出现。

中医认为,痧症主要是因为风、湿、火三气相搏而成,夏秋之际此三气较盛,因此夏秋季节是痧症高发的季节。

第二节 刮痧疗法的功能

刮痧疗法是一种独特的物理疗法,是我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地摸索与实践逐渐形成的中医疗法。

长期以来,刮痧疗法在民间广为应用,薪火相传,沿用不废。那么,刮痧到底有哪些作用呢?

调整阴阳

刮痧对内脏功能具有非常好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比如肠蠕动亢进的人可以在背部和腹部等部位刮痧,从而抑制肠蠕动亢进,使其恢复正常;而肠蠕动功能减退时,刮痧又能够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由此可见,刮痧能够改善脏腑功能,使脏腑营养保持平衡。

活血化瘀

刮痧能够调节肌肉的收缩、舒张以及组织间压力,促进刮痧部位及其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去瘀生新的功效。

信息调整

我们的所有脏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当某个脏器发生病变时,与之有关的生物信息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生物信息的改变会影响整个机体机能的平衡。

刮痧就是通过在体表特定部位施以各种刺激,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输送到有关脏器,来调整失常的生物信息,进而调整病变脏器。

比如,用点法、刮法、按法刺激内关穴,输入调整信息,能够调整冠状动脉血液循环,使左心室射血时间延长,从而增强心绞痛患者的心肌收缩能力,增加心输出量,增加血氧供给和冠脉流量等;而用同样的三种方法刺激足三里穴,输入调整信息,则可以调节垂体、肾上腺髓质功能,提高免疫力,调整肠运动。

排出毒素

刮痧能够使局部组织高度充血,刺激血管神经扩张,增快血流和淋巴液流动,加强吞噬作用和搬运力量,促使机体加速排出体内废物和毒素,增加组织细胞的营养,从而净化血液,提高免疫力,减轻病势,促进康复。

舒筋通络

意外受伤时,受损伤的软组织,比如肌肉附着点、韧带、筋膜、关节囊等,会发出疼痛信号,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让有关组织保持警觉状态,于是肌肉就会出现紧张、收缩、痉挛等状况,从而减少肢体活动,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如果此时不及时加以治疗,或者治疗不够彻底,受损伤的组织就可能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疤痕化或纤维化,导致疼痛、压痛以及肌肉紧张收缩加剧,进而在周围组织引起继发性疼痛病灶,阻碍新陈代谢,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要知道,只要有疼痛肌肉就会紧张,而一旦肌肉紧张必然会有疼痛。换句话说,疼痛与肌肉紧张是互为因果关系存在的。刮痧治疗一方面能够消除疼痛病灶,使肌肉紧张得以消除;另一方面又能够使紧张的肌肉得以松弛,从而减轻疼痛和压迫症状,以利于病灶修复。

行气活血

气血的传输能够濡养、温润人体。而刮痧作用于皮肤表面,能够通畅经络、通达气血,从而使瘀血化散,凝滞固塞崩解消除,全身气血通达无碍,最终达到减轻或消除疼痛的目的。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分析,刮痧能够使局部皮肤充血,并扩张毛细血管,加快血液循环,同时刮痧的刺激能够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壁的通透性以及血管的收缩、舒张功能,增强局部血液供应,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刮痧出痧的过程会使血管扩张渐至毛细血管破裂,使血流外溢,皮肤局部形成瘀斑,这些出痧不久就会溃散,而自身的溶血作用会产生一种新的刺激素,这种物质能够加强局部新陈代谢,具有很好的消炎作用。

第三节 刮痧疗法的选穴与配穴

人体上共有数百个穴位,如何在治病或者保健时选择、搭配大有讲究。虽然组合很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了主要原则,就可以化繁为简,应用自如了。

选穴原则

根据需要选取合适的穴位,是刮痧疗法发挥神奇作用的基础。中医常用的选穴方法有近部选穴法、远部选穴法、局部选穴法、辨证选穴法、随症选穴法等几种。

配穴方法

无论是在刮痧治疗还是刮痧保健的应用中,都常常是几个穴位搭配使用,这就是配穴。配穴是在选穴基础上,将几个具有协同作用的穴位组合使用的方法,为的是加强穴位的作用。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的数量应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穴位的作用。

第四节 常用的体位和对应部位

无论是为别人刮痧,还是被刮痧,都需要根据刮痧的不同部位来调整身体的姿势。

常用的刮痧体位

自己给自己刮痧时的体位较随意,而给其他人刮痧时随刮痧部位的不同,被刮痧者的体位也有不同。选取适当的体位,可以让操作者更方便,也会让被刮痧者更舒适。

仰卧位

姿势:仰面躺在床上,使身体正面伸展。

枕头位置:为了更加舒适,可以将膝关节微微屈曲,并在头下垫上枕头或软垫。

高度适中,感到舒适即可。

侧卧位

姿势:侧躺在床上,充分暴露躯干和下肢的侧面。

枕头位置:可以在头部垫着枕头或软垫。高度适中,感到舒适即可。

俯卧位

姿势:趴在床上,腿伸直,尽量伸展背部和下肢的背侧。

枕头位置:为了更加舒适,可以将下颌垫在两前臂上。可以在手臂下再垫上枕头或软垫,高度不宜过高。

仰靠坐位

姿势:首先端坐在椅子上,然后将头部后仰,枕在座椅的靠背上,让颈前部充分暴露。

注意要点:注意,选用的椅子要稳定,最好不要选择转椅。而且座椅的靠背不能过低,否则颈部会因为过伸而不舒服。

俯伏坐位

姿势:首先端坐在座椅上,然后将双臂垫在桌子上,俯伏在手臂上。

侧伏坐位

姿势:动作与俯伏坐位相似,但俯伏时是将一侧面部垫在手臂上,而将另一侧面部暴露出来。

刮痧对应部位

体位与刮痧部位的对应如下:

仰卧位:头部、面部、颈部、胸部、腹部、四肢的前侧。

俯卧位:头部、颈部、肩部、背部、腰部、四肢的后侧。

侧卧位:一侧头部、面颊、颈项、腹部、胸部和上下肢外侧。

仰靠坐位:前头部、颜面部、颈前部和上胸部。

俯伏坐位:头顶部、枕部、项背部和上肢的外侧、后侧。

侧伏坐位:头部一侧、面颊部、颈部、耳部。

刮痧的窍门:刮拭时要用力均匀,不可一味追求出痧而用重手法或延长刮痧时间,为避免风寒侵袭,不宜接触冷水;刮痧后适宜地喝一杯温开水,可补充体内消耗的津液。

第五节 刮痧使用的工具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了刮痧工具的使用,更有助于发挥刮痧疗法的神奇功效。其实刮痧的工具非常简单,主要分为刮痧板和刮痧介质(润滑剂)两大类。

刮痧使用的工具

刮痧疗法使用的工具在生活中随手可得,并不局限在专业的医疗用品上。在古代,人们经常使用光滑的石块、陶器、瓷器、钱币、麻线等作为刮痧用具,而现在经常使用水牛角加工而成的刮痧板。本书将以水牛角刮痧板为主要工具来介绍刮痧疗法的操作。

刮痧用具:目前常用的刮痧板通常是水牛等动物的角制成的,有一定的硬度和弹性,手感好,使用方便。

形状:刮痧板的形状多是长方形,也有适合不同部位操作使用的不规则形状基本上都是一侧的棱较厚,一侧的棱较薄。

用处:刮痧板的圆角可以用于点按的技法或刮拭面积较小的部位,厚棱多用于保健刮痧,而薄棱多用于治疗。

刮痧介质:刮痧的时候还需要使用润滑剂,以免损伤皮肤。常用的润滑剂包括:水、植物油、蛋清、姜汁等液体介质,凡士林等固体介质,红花油、刮痧油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剂。

第六节 正确的刮痧手法

了解了刮痧的姿势和使用工具之后,下面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正确的刮痧手法。正确地使用刮痧器具,可以将力道传到人体内,将体内的病邪逼出体外。

持板方法持板时,持板人的肩、肘、腕应自然弯曲,握空拳,将刮痧板夹握在拇指与其余四指之间。治疗刮痧时,刮痧板薄的一侧对着皮肤;保健刮痧时,刮痧板厚的一侧对着皮肤。

刮拭方式

简单地说,刮拭可以分为点、线、面三种方式。

点:刮痧中“点”的方法不仅仅是指“点”、“按”,还有“揉”和“刮”的意味在里面。

使用部位:这种方法作用于局部,常用于穴位,或痛点明显的部位的刮痧。

刮痧力度:点的力度不同,适用的范围也不一样。

线:“线”的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刮”,也分为直线、曲线、放射线等多种方法。前后头部、额部、颈部、背部、胸部、四肢等部位,常是直线刮;颞部、下颌部、侧颈部、上背部等部位,常是曲线刮;头顶部、侧头部等,常是放射线刮。使用“线”的方法,刮拭的范围要尽量延长。

面:“面”的方法是最常见的,平行的线形刮痧融合成片,就形成了面。

运板方式

常用的刮痧板运板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点按法:用刮痧板的圆角垂直向下按压穴位所在处,力度逐渐增加,片刻后将刮痧板迅速抬起,反复操作多次。此法适用于人中穴、膝眼等处。

面刮法:面刮法是用刮痧板的长边或部分长边刮拭皮肤,需自上而下或自内而外沿同一方向反复刮拭,不可来回刮拭。刮痧板与刮拭方向的夹角较小,一般为30°~60°,常用45°。

厉刮法:厉刮法的操作方法与角刮法相似,区别在于厉刮法的刮痧板圆角与刮拭方向垂直,做短距离(2~3厘米)刮拭。厉刮法适用于头部。

平面按揉法:平面按揉法是指用刮痧板圆角的平面部分按压在穴位所在处,做柔缓的旋转运动。刮痧板与皮肤的夹角非常小,一般小于15°。按揉的力度应深入皮下组织和肌肉。

角刮法:角刮法是指用刮痧板的角来刮拭身体,刮痧板与刮拭方向的夹角一般为45°。角刮法可分为单角刮法和双角刮法,前者可用于四肢、手足部位,后者可用于脊柱两侧的刮拭。

推刮法:推刮法的操作方法与面刮法相似,刮痧板与刮拭方向的夹角小于45°,按压力度大、刮拭速度慢、刮拭距离短。推刮法适用于疼痛部位的刮拭。

垂直按揉法:垂直按揉法与平面按揉法手法相同,区别在于刮痧板与皮肤的夹角为90°。垂直按揉法适用于骨缝处的穴位和第2掌骨桡侧反射区。

拍打法:用刮痧板的平面拍打身体表面的经穴或疼痛处,适用于肘窝和腘窝,躯干和颈部禁用此法。在使用拍打法之前,要在拍打部位先涂上刮痧油,然后再拍打。

平刮法:平刮法与面刮法的操作基本相同,但倾斜角度更小,一般小于15°。平刮法向下的渗透力度较大,可渗透皮下组织,可以减轻刮拭时的疼痛。平刮法适用于面部、手足耳反射区等比较敏感的部位。

刮拭角度

刮痧板与刮拭部位紧贴,和刮拭方向通常保持45°~90°的夹角。

刮拭长度

既然是“刮”痧,就要刮出一定的长度,通常是4~5寸。

如果是刮拭膀胱经或督脉之类比较长的经脉,可以沿一个方向分几段刮拭。对某个穴位的刮痧,也要有一定长度,通常以这个穴位为中心,上下延伸,总长度4~5寸,刮拭时在穴位中用力。

补泻手法

中医对于疾病有“虚”与“实”的认识,在治疗上有“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而刮痧的手法也有“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的不同。

虽然刮痧疗法属于物理疗法,并没有直接的药用物质进入人体,但通过调整刮痧力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时间的长短、刮拭的距离和方向(顺着气血运行的方向刮为补法,逆之则为泻法),也可以起到补泻的作用。

平补平泻:刮痧的平补平泻力度、速度、时间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适用于病情虚实兼有和保健刮痧的人。

补法:补法可以鼓舞正气,让机体功能增强。

刮痧的补法力度轻、速度慢、时间长,适用于年老、体弱的虚症病人。

泻法:泻法可以疏泄病邪,抑制机体功能。刮痧的补法力度重、速度快、时间短,适用于年轻、健壮、新病的实证病人。

刮痧的禁忌:刮痧前要掌握一定的基本常识,不要在过饱、过饥及过度紧张的情况下进行刮拭。对于某些复杂的病症,除了刮痧治疗外,还应该配合其他疗法,以免延误病情。

第七节 正确的刮痧顺序

刮痧并不是随便用刮痧板在身上刮刮就能起到作用的,胡乱刮拭反倒可能损害健康。根据刮痧目的的不同,刮痧的顺序也会有所不同。

整体刮痧的顺序

全身刮痧的顺序一般是从上向下,先左后右。先刮头部、颈部、背部、腰部或腹部,然后刮四肢。经络刮痧一般先刮阳经,后刮阴经。

各部位刮痧的顺序

头部:头部两侧的刮痧方向是由头维穴刮拭至下鬓角处,沿耳上发际向后下方刮至后发际处。

头顶部的刮痧方向是以百会穴为界,头顶前部由头顶向前额发际处刮拭,头顶后部由头顶向脑后发际处刮拭,都是由左至右依次刮拭。

刮拭头后部要从头顶正中开始到后发际的方向,刮拭力度、次数和前头部一致。

注意事项

头部刮痧时要注意不要涂抹刮痧油,刮拭过程中若有痛、酸、胀、麻等感觉属于经络不通的正常表现。

整个头部的刮痧也可采取以百会穴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刮拭。

颈部:颈部的刮痧顺序是由后脑发际处沿肌肉行向两侧肩峰处刮拭。

面部:面部的刮痧顺序应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

前额部、面颊部是由正中线向两侧水平刮拭,眼周和口周则沿着眼(口)轮匝肌由内向外刮拭。面部出痧有碍美观,因此刮痧手法须轻柔,忌大力、大面积刮拭。

背部:背部的刮痧顺序是由上向下刮拭。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和夹脊穴。

注意事项

背部刮痧可以活络筋骨,行血运气,起到清道夫的作用。

注意事项面部刮痧后,血液循环加速,此时敷上面膜,效果可加倍。面膜不宜太凉,稍微温热一下,以免太过冰凉而刺激皮肤。

腹部:腹部的刮痧顺序是由上向下刮拭,由左侧依次向右侧平行刮拭。

胸部:胸部的刮痧顺序是沿体前正中线的任脉天突穴刮拭到膻中穴,用刮板角部自上向下刮拭。胸部的两侧则是以体前正中线的任脉为界,分别向左右(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刮拭。注意沿肋骨走向刮拭,而且不要刮拭**部位。

四肢:四肢的刮痧顺序是由躯体近端向远端刮拭,关节的骨骼凸起部位处应顺势减轻力度。

第八节 刮痧后的反应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的不同,刮痧后的反应也各有不同。有人在刮拭部位有痧象出现,也有人在刮痧时出现头晕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等表现,即出现晕刮现象。反应不同,自然也要区别对待。

正常反应

刮痧之后,被刮者通常感觉舒服很多。在刮拭部位出现潮红,或者红色、紫色,甚至紫黑色的瘀点、瘀斑,也就是出“痧”,这是正常现象。这些浮现在皮肤上的瘀点、瘀斑,就是痧象。通过痧象,可以反映出被刮者的健康情况,如疾病的性质、轻重、部位与范围等。痧象通常会在3~5天内自行消失,无须担心。

刮痧后的一两天,如果刮拭部位有轻微的疼痛、痒、蚂蚁爬的感觉,或者感觉冒冷(热)气、皮肤起了风疹样的改变,也都属于正常情况。

晕刮现象

引起晕刮的原因很多,既有可能是因为被刮者过于紧张或对疼痛过于敏感、身体状态低落,也有可能是因为操作者手法不当或刮拭部位过多、时间过长导致。一旦出现晕刮现象,应该立即停止刮痧,让被刮者平躺,将腿部垫高,给被刮者喝一杯温糖水,这些做法都有助于被刮者恢复。然后用刮痧板角部轻轻点按被刮者的人中穴,再快速重刮百会、涌泉穴。待被刮者状态好转后,继续重刮内关、足三里穴,晕刮现象会很快得到缓解。

第九节 不同痧象的意义

由于碰撞或挤压,外伤也会导致皮下出现瘀血,这也是出痧吗?当然不是。外伤导致的瘀斑,是由于皮下动静脉破裂,血液淤积皮下导致的,颜色多是鲜红色的,而且出血量较大。这些瘀血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压迫、刺激神经,因此多会引起疼痛和运动障碍。

常见的痧象

包括刮拭部位的潮红、紫红或紫黑色瘀斑、小点状的紫红色疹子,而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痛感和热感。

不同的痧象

不同的痧象反映的问题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出痧越多,病情越重;病变面积小,痧象少,反之亦然;点状的鲜红色痧象,表示被刮者的病情轻、病程短、预后好;斑片状或块状的暗红色痧象,表示被刮者病情重、病程长、预后差;紫黑色的痧象,表示被刮者为寒证,而且病程长。如果在刮痧疗程中,痧象颜色变浅,由暗转红,痧象数量变少、面积变小、斑状变为点状,说明病情在逐渐好转。

痧象的判断

为了保健或美容、减肥而刮痧的健康人,通常没有明显的痧象。所以,如果在保健刮痧中发现某个部位出现明显的痧象,就应该留意了。

第十节 刮痧的注意事项

刮痧前要选择一个避风、保暖的场所,因为刮痧时皮肤汗孔开泄,如遇风寒邪气,可从开泄的毛孔直接入里,影响刮痧疗效,且易引发新的疾病。

刮痧的时间与频率刮痧的时间与频率,要根据被刮者的体质和病情灵活掌握。对于初次尝试刮痧的人,手法要轻,时间要短,以免出现晕刮现象。一般来说,每个部位的刮痧在20次左右为宜,被刮者可以忍受或出痧即可。每次刮痧的时间为10~20分钟,力度重则时间应相应缩短,而力度轻则可以适当延长。两次刮痧中间应间隔3~5天,待上一次刮痧的痧象消退或皮肤没有痛感后,再进行下一次刮痧。连续刮痧5~7次,应该暂停一周,给身体一个恢复的时间,然后再进行下一疗程。

刮痧的注意要点

刮痧疗法会使毛孔腠理开泄,排除体内病邪,但如果操作不当,也给了外界病邪可乘之机。因此,在刮痧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室内保持空气的流通,但不要让窗口、风扇、空调直对被刮者。室内空气要新鲜,不要在刮痧场所吸烟。

2.被刮者刮痧时要选择合适、舒适的体位,方便刮痧者操作。被刮者要注意保暖,以免外邪趁机入侵。

3.不要在被刮者过饥、过饱、情绪紧张时为其刮痧,以免出现晕刮现象。

4.被刮者刮痧后3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沐浴,可以用温热的水。

5.被刮者的身体上如有外伤、溃烂、疔疮等皮肤损伤,应该避开,可在周围刮痧。

6.每次刮痧只应治疗一种疾病,不要为了方便而同时治疗多种疾病,导致刮痧时间过长而出现晕刮现象。

7.不要片面地追求出痧,即使没有出痧,刮痧也可以排出病邪。一般来说,虚证、服用激素类药物、肥胖或肌肉发达的人比较不容易出痧,室温较冷时也不易出痧。出痧与治疗效果不是完全对应的。

第十一节 全身保健刮痧的操作

保健刮痧既有全身性的刮痧,也有分部位、针对性比较强的局部刮痧。由于人体面积大,所以全身保健刮痧时通常是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来刮拭。刮拭要按照一定的方向进行,要有规律,一般是从头部开始,从上到下进行。每个部位一般刮拭10~20次,时间3~6分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头部

由于头部有毛发覆盖,因此刮拭的力度应该大一些,刮至头皮发热即可。

百会、太阳、头维、风池穴是保健要穴,刮拭时应该重点加强。每天刮拭1~2次,可以改善头部血液循环,乌发美发,调整、增强神经系统功能,预防脑血管硬化、脑卒中等疾病。

1.从头维穴(鬓角处)开始,从前向后沿弧线刮至风池穴(后发际处)。

2.以百会穴和两耳尖的连线为界,将头顶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头部由连线向前发际处刮拭,由左至右刮遍;后头部由连线向后发际处刮拭,由左至右刮遍。

颈肩腰背部

颈肩腰背部的保健刮痧每周进行1~2次即可。坚持刮拭这些部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排出体内隐患、保持脊柱健康。肩井、大椎、风池、肾俞穴是保健要穴,刮拭时应该重点加强。

1.沿颈项部由风池穴

刮至肩井穴。

2.沿督脉走行,由大椎穴刮至长强穴。

3.沿膀胱经走行,由大杼穴刮至白环俞穴,点按两侧华佗夹脊穴。

胸腹部

五脏六腑均在胸腹部,刮拭这些部位,可以加强脏腑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预防疾病。每天刮拭1~2次,天突、膻中、中府、中脘、关元、天枢穴是保健要穴,刮拭时应该重点加强。

1.沿任脉走行,由天突穴刮至膻中穴。

2.以任脉为界,由内向外沿两侧肋骨走行刮拭。

3.由上向下刮拭腹部,由左至右依次刮遍。

四肢

沿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走行,每天刮拭1~2次,或拍打至皮肤潮红。经常刮拭,不仅对脏腑功能有积极的调节作用,还可以预防四肢关节病变。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穴是保健要穴,刮拭时应该重点加强。

上肢外侧:沿手阳明大肠经,由曲池穴刮至商阳穴;沿手少阳三焦经,由天井穴刮至关冲穴;沿手太阳小肠经,由小海穴刮至少泽穴。

上肢内侧:沿手太阴肺经,由尺泽穴刮至少商穴;沿手厥阴心包经,由曲泽穴刮至中冲穴;沿手少阴心经,由少海穴刮至少冲穴。

下肢外侧、后侧

沿足阳明胃经,由犊鼻穴刮至厉兑穴;沿足少阳胆经,由阳陵泉穴刮至足窍阴穴;沿足太阳膀胱经,由委中穴刮至至阴穴。

下肢内侧

沿足太阴脾经,由阴陵泉穴刮至隐白穴;沿足厥阴肝经,由膝关穴刮至大敦穴;沿足少阴肾经,由阴谷穴刮至涌泉穴。

手足耳反射区

手、足、耳上有人体全息反射区,刮拭这些部位,可以全面调整机体功能。每天刮拭1~2次,对自己需要加强的脏腑对应区域可适当增加刮拭时间或重点按揉。

1.沿手腕至指尖的方向,先刮双手的手心,再刮手背,然后刮拭第二掌骨的桡侧缘。

2.沿踝关节至足趾趾尖的方向,先刮双足的足背,再刮足底。

3.先用刮痧板的角刮耳窝,再刮耳轮和耳郭背面。

第十二节 感冒

感冒是一种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常见疾病,一年四季都会发生。感冒属于自愈性疾病,即使不治疗,通常5~10天也会痊愈。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风热两型。风寒感冒者发热较轻,患者恶寒,并有四肢酸痛、鼻塞流涕、咳嗽等表现;而风热感冒者发热较重,但患者恶寒轻,并伴有头晕胀痛、鼻干、咳痰等表现。

刮痧部位

风寒感冒选手太阴肺经的列缺、鱼际穴,可宣肺解表;选足太阳膀胱经的风门、肺俞穴,可散风寒;选风池、合谷穴,可疏风解表。风热感冒选大椎穴,解热邪;选曲池、外关、阳溪穴,可泻肺火。

刮痧方法

上肢内侧:沿手太阴肺经走行,由胸前中府穴刮拭至鱼际穴,重点刮拭列缺、鱼际穴。

上肢外侧:沿手阳明大肠经走行,由肘外侧的曲池穴向下刮拭,重点加强曲池、外关、阳溪、合谷穴。

背部:沿足太阳膀胱经走行,由上而下刮拭,重点刮拭风门、肺俞穴。

后头部与项部:用刮痧板较厚的边由上而下刮拭后头部与项部,并由风池穴沿颈项部肌肉刮至肩背部,重点加强大椎、大杼、风池穴的刮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