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院线也是印钞机

6天前 作者: 黑白肉
第296章 院线也是印钞机

第296章 院线也是印钞机

把要命的事都安排好了,王援朝开始思考和布局,怎么洗他的那一份钱了。

单单属于王援朝的那份,一个月就有三五十万,通过烟酒茶都没法洗,金额太大了。古董这玩意偶尔来一两下还行,来多了,也显得猫腻。

买房只能帮社团洗钱,其实量大了也不行,真要查都能查出来。

而且王援朝怎么会留把柄给曾启荣呢?

拿了钱再灭口?那倒是没必要。因为只要他拿了,曾启荣肯定就会留下什么,做保命之用,这是常识。

况且王援朝有办法啊!

最好的方法,就是他原本计划进入的电影行业。

比如说投资电影。

社团成立一个A电影公司,就是大家常见的出品方、投资方。

然后A公司投资王援朝的B电影公司20万,用来拍电影。

A公司是正儿八经掏了20万给B公司的!

B公司呢,也许花个5万10万的,就拍了个电影出来了。然后眼花缭乱的做一套账,将钱分拆到各個环节、人工啊、道具啊、场地啊、布景啊、交通啊、住宿啊、管理费啊、税费啊、宣发啊,等等等等,20万可以花的干干净净,连利润都不用保留太多。

然后大部分钱,通过B公司,分发给经纪公司、道具公司、各种渠道,反正都是王援朝的各种C1C2C3……公司,就合理合法的到王援朝指定的户头上了。

至于A公司的钱怎么来的,关B公司、C公司什么事?

人家客户出钱投资拍电影,B公司难道还要问这钱怎么来的么?

钱又不会说话!

如果A公司投资的再大一点(毕竟各家社团规模不等,上贡金额不等),B公司也许拍出来精品电影,然后在电影院一上映,场场爆满,不管是半夜场,还是凌晨场,电影院只要放,票就全卖光。

至于有没有人去看,人家看了一半还在不在,电影院也管不了啊,腿长在人家身上。

电影院交完税,剩下的票房收入,电影院跟制片方B公司和出品A公司方按比例分成。

一般情况下,通过做账,A公司能拿个洗干净的小头,哎,别看是小头,这里面就都是洗白了的干净钱!

这么一看,电影院,也是洗钱神器啊。

如果掌握了院线和制片公司,这洗钱效率,跟印钞机有的一拼了。

大体上就是这么个逻辑。

历史上,七八十年代,香江社团都跑来投资电影,就是为了洗钱。

他们的钱来的太快、太多了,不洗钱,没法跟廉政公署交代。

他们黄赌毒哪个都占,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跛豪,卖粉赚了几个亿,太嚣张不知道收敛,才被抓进去的。

即便只能合法的洗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也是赚翻了啊。

100块只能拿30块,感觉很亏,但1000万变成300万,就感觉勉强能接受,要是1亿变成3000万,就觉得美滋滋。

这可都是干净的钱!

所以王援朝需要制片公司,来拍电影,电影院线,来放电影。

至于电影质量,暂时不是他需要考虑的,他没这个精力。

香江的广大电影人,会为他打工的!

这会香江还没人想到通过电影行业洗钱,廉政公署还要好几年才成立呢,没必要。

王援朝就可以提前布局了。

思考完毕,王援朝先叫来何文昭和曾启荣。

“我要收购北京道和汉口道交界处的新声戏院。

平价也行,越快越好。”

这个戏院原名叫景星戏院,创于1925年,西洋风格。59年重新装修过,64年改称新声戏院。

位置很不错,就在尖沙咀。

如果改成纯电影院,座位舒服一点,票价高一点,三五百个座位绰绰有余的。

既然老板要收购这家戏院,新上任的何文昭,和前朝遗老曾启荣,哪敢不上心证明一下自己的价值呢?

老板说平价,平价怎么显示自己的价值?

新声戏院门口,立马稀稀拉拉的都是社团分子。

谁要是想来看戏,他们都礼貌的把人劝退,不识趣的话,稀稀拉拉的人手,立刻就聚拢过来了。

因为以前人家戏院也交保护费,所以不好随便下手,只能这么文雅的来。

几十条大汉就这么看着你,你还要不要看戏?

看什么戏?有几十条大汉好看?

社团分子们还分早晚班,几乎是一天24小时,将戏院围住了。

戏院经理出来打招呼,压根不好使。

戏院老板得知情况,赶了过来,好了,直接就被人跟上了。

不管走到哪,都有辆面包车明目张胆的跟着,你回家,人家车就停你楼下。

戏院老板哪里不知道,自己这是被人盯上了。

但他完全摸不清头脑。

戏院经营停滞,家人被监视跟踪,他只好跟盯梢的人传话,万事好商量,指条明路。

14K立马来人传话了,想收购戏院。

看在以往都按时缴纳保护费的份上,一口价20万。

戏院老板也没有拒绝的权利,这些鬣狗盯上了,还愿意出钱,就谢天谢地吧。

当初他前前后后可是投了两万英镑,才从约翰人手里接收过来的。一年不说多,十几二十万还是能赚到的。

不过这几年地价房价也降的厉害,人家能给20万,也不算亏多少。

生意人,还算拎得清。

由此可见,吕乐当初的“地下皇帝”,是多么的潇洒。

看上人家的家产了,人家还要乖乖的打折奉上,甚至白送。

不然,社团分子有一百种法子,让你生意做不下去,甚至突遭横祸,家破人亡。

你去找差佬?

不好意思,吕乐就是差佬们的头头啊!

你去找约翰人?

不好意思,约翰人只管赚钱,不管牛马的死活的。

也就67年的事件后,约翰人觉得,要关心一下牛马们了,不然没法好好的薅羊毛了。

好在吕乐建立了一整套的秩序之后,商家们上交保护费,权当交税了,众所周知,香江当局的税率是很低的。

有秩序,总比没秩序的好。

王援朝算是比较平稳的继承了这种秩序,但他也需要维护这个秩序的长久啊,至少不能被廉政公署干趴下啊!

等到廉政公署成立,嗯,正常商家的保护费,他会以物业费的形势来收取。

他的安保团队,就是物业公司的雏形,只是现在嘛,社团更好使一些。

其他不正常场所的保护费,社团们还是得继续上交的,谁敢不守规矩,下面想上位的社团、小弟,多得很。

得益于14K的勤奋,只是三天,这家店就转到了王援朝旗下。

王援朝坚持要给钱,他怎么会贻人口实呢?他又不差这三瓜两枣。

最后,戏院以“经营不善,吐血转卖”为由,15万转了过来。

能和“地下总统”搭上关系,14K送钱都愿意,奈何人家不收,只好说原价就是15万收来的。

看在14K办事还算麻利的份上,之前的些许轻狂,“地下总统”就大人不记小人过了。

王援朝松了口,何文昭也好、颜雄也好,自然会乖乖听话,不再刻意为难14K。

14K之前瞎抢地盘一事,这会才终于落下帷幕。

于是,新声戏院改名星光影院尖沙咀店,这名字一听就明白,王援朝是要设立星光院线了。

过命交情的猛女施珍,又被王援朝叫来做院线负责人,带领一个财务团队,主要负责财务工作。具体下面的管理工作,不需要她来负责。

院线目前只有星光影院一家,还是留用的原来新声戏院的管理团队。

按照王援朝的要求,影院要进行内部重新装修改造,做成阶梯式观影座位布局,工程量稍大。

空调也要安排上,电扇就有点太过闷热了,夏天谁要吹热风?

装了空调,票价高个几角,不过分吧?

不说电影怎么样,单单说大热天吹吹空调,就是最极致的享受,不是么?

原来戏院的吃食,要换换,换成椒盐花生米、爆米花、可乐汽水等等方便携带不占空间的小吃,这些都是电影院利润最丰厚的地方,最好能让电影院自给自足。

如此一来,这样的观影密度,比戏院的那种桌边边围一圈椅子的模式,边吃喝边看,位置多多了。一场电影下来,票房也要高多了。

至于戏?

有的是老片子可以重复播放。

如果不是时间赶,他恨不得把这戏院扒了重新砌筑,弄个大Mall,上面是戏院,下面是商场,不得爽歪歪?

但当下房地产卖不上价格,还是先囤着等以后慢慢开发吧。

王援朝并不想太过超前。

此间事了,王援朝便去北角看望儿子王晓。

娄兴荣、娄兴耀哥俩也跑来小妹娄晓娥这蹭饭。

王援朝设立的口罩厂,就是从娄兴荣的纺织厂进的原料,数量很大,算是照顾了大舅哥的生意。

娄兴耀呢,在汇丰银行,小小的业务员一个,他大哥能帮他介绍进汇丰,已经是废了人情了,只能支持他一点基本业务,让他饿不死而已。

王援朝过来是找他谈贷款的事,也算是照顾二舅哥的业绩。

不能什么都依靠那么几家华人银行,是吧?

王援朝准备把星光电影院1#,到银行抵押,贷款出来买2#,然后2#再贷款,出来再继续买3#,如此循环往复。

主打一个用银行的钱,帮自己赚钱。

王援朝自己的钱,都拿去买地、买楼、买股票了。

买了楼,就能贷款,贷款再买楼,再贷款,他压根不需要多少启动资金,就能这么一直循环套路贷下去,只需要能按时归还银行利息就行了。

香江楼市的这轮启动,明年开始上涨,一直涨到73年股市崩塌,才会回落。

也就是说,他还有好几年的时间,攻城略地,而不用担心还不起利息。

他现在购置的土地和房屋,购买价格在6000万港币左右,初始本金不足1000万,大部分都是贷款。

最熟悉的华人银行,只贷款了不到1000万,人家规模有限,实在贷不动了。

又有1000多万,则是去的东亚银行,四大华人家族之一李家的产业。

有产业、有抵押物,加上周启邦介绍,东亚银行还给了比较优惠的利息,但也经不住王援朝这种大手笔。

最后差不多3000来万,则是去了恒生银行。

无他,中小银行已经吃不下他的业务了。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