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善解人意

8天前 作者: 荥开
第430章 善解人意

第430章 善解人意

自古以来谋反,都会把自己摆在大义的一方。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说的也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谋反,被他诛杀。

朱棣靖难喊的口号也是清君侧。

事成以后,为了自己的名声,自然会极力的掩盖真相。

不然回头有人造反,就会拿这个做借口,后患无穷。

既然要掩盖真相,就有可能除掉参与的人。

荣家不放心兖王,逼着兖王亲笔把答应荣家的条件写下来,以后兖王若是想动荣家就会投鼠忌器。

在不能确保这份手书的下落前,兖王就不敢对荣下手。

“父王,荣家简直是在找的!”赵宪知道荣家打的什么注意,十分愤怒。

“是啊,他们在找死!不过如今咱们得依仗他,无论荣家提出什么条件,也只能先答应了。五城兵马司和城防营的人拉拢的怎么样了?”兖王问道。

兖王自然不可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荣家身上,不然即便成功了,他手上没有制衡荣家的实力,岂不是要被荣家掌控起来,成为傀儡了。

“城防营的薛副指挥使已经答应了,五城兵马司中,东城兵马司指挥使还在犹豫。”赵宪说道。

“他不过是想多要些好处罢了。”兖王冷笑道:“现在没多少时间了,问问他要什么答应他。如今英国公远在江南,可谓是天赐良机,一旦错过,以后成功的机会更低。”

虽说朝廷历来有规定,西郊大营兵马无诏不得出营,没有圣旨就算英国公名义上是西郊大营的统帅,也调动不了西郊大营的兵马。

但是英国公在军中威望很高,若是他在汴京,未能第一时间将其控制住,让他察觉到的话,以英国公的威望真有可能从西郊大营调出部分兵马来。

这一点也是兖王最担心的,没想到老天都在帮他,竟然在这个时候江南发生了叛乱。

英国公如今镇压了叛乱,也要在那边驻扎一段时间,短时间根本回不了汴京。

“是!”

赵宪应了一声,说道:“父王,如今还有些时间,要不要再试着拉拢一些城防英和五城兵马司的将领?”

“不用了,这两人是我调查许久,最有把握拉拢的人。其余人不说拉拢不了,却也有暴露的风险,咱们不能冒险。有这两人就够了,在动手之日,他们能把城防营和五城兵马司中重要的几个人给控制起来,那些中低层将校群龙无首,没什么威胁。”兖王摇头道。

“父王说的有道理,孩儿明白了。”赵宪说道。

……

却说顾廷烨夫妻俩陪着余老太师夫妇回明州老家。

刚走几日,就听说了金陵附近数个州县被叛军占领的消息。

从汴京走水路去明州,必须要经过金陵附近。

得知这個消息后,顾廷烨就提议快到金陵时就上岸走陆路,绕点路回明州。

余老太太却觉得太过麻烦,走陆路需要绕路,且乘坐马车十分劳累,他和妻子年事已高经不起这样折腾。

以朝廷的能力,很快就能将叛乱平息,他们可以在快到金陵时,暂时停下,等待朝廷平叛后,再继续出发。

这个办法确实是最好的,若是朝廷平叛速度够快,甚至比改走陆路还快。

即便朝廷平叛的速度慢些,无非就是耽搁点时间,人却会轻松舒服很多。

但是顾廷烨急着去禹州,哪能去赌朝廷平叛的速度。

这次的叛乱也更加坚定了顾廷烨的想法。

大宋如今已经病入膏肓了,这样的叛乱几乎每年都有,每次闹起的动静越来越大。

若是不变法,别说收复燕云十六州了,光是内部都有可能亡国。

要是没有辽国和西夏在侧,哪怕是亡国也是汉家江山。

但若是哪天大宋内部掀起一场短时间平息不了的叛乱,不管是辽国还是西夏都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然而这一切他没办法跟余老太师说,而且余老太师夫妻俩也确实经受不起走陆路的劳顿。

航行途中,得到叛军正在攻打金陵,顾廷烨就更着急了。

以如今的情况,指望地方厢军平叛已经不现实了,只能寄希望于朝廷派遣禁军了。

然而以朝廷大军的速度,大军赶到金陵,哪怕平叛速度再快,等他把余老太师夫妻送去明州也来不及赶到禹州了。

“官人,晚上天有些凉,出来多穿点。”

余嫣然来到顾廷烨身后,把一件薄大衣披在他身上。

顾廷烨回过神来,转过身抓着余嫣然的手,看着她说道:“孩子已经睡下了?”

“嗯,他们跟着祖父读了一下午书,饭后又玩闹了一会便睡下了。”余嫣然说道。

“倒是辛苦祖父了。”顾廷烨感激道。

余老太师虽然一开始因为孩子的事,对顾廷烨很是不满,没有给他什么好脸色。

不过两人已经成亲了,总不能因为这个就让两人和离吧?

好在顾廷烨婚后对余嫣然很好,在余嫣然不断的劝说下,加上两个孩子都还小,余老太师慢慢也放下了芥蒂。

这段时间在船上相处下来,余老太师也没给两个孩子脸色看,甚至还教起了他们识字。

“官人,你是不是想要去参军?”余嫣然问道。

“嗯?”顾廷烨一怔,问道:“你怎么会这么问?”

“我看官人这几天一直忧心忡忡的,我知道官人心有大志,听闻江南叛乱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数,因此心里很不好受。”余嫣然说道。

“不…”

顾廷烨刚想否认,突然停了下来,叹气道:“我是顾家子弟,从小深受皇恩,确实有报国之心。”

“官人,你既然有此心那就去吧,祖父那边我已经跟他说过了,对此也很赞同。”余嫣然说道。

“娘子,你…”

顾廷烨满心感动,虽然余嫣然想岔了,但是余嫣然能这么想,甚至不惜去跟余老太师说,可见余嫣然一心想的都是他。

“官人,我虽然不懂什么大道理,却也知道好男儿志在四方,官人出去建功立业,我自会为你照顾孩子。只求官人上了战场,要万分小心。”余嫣然挤出一丝笑容道。

顾廷烨伸手把余嫣然抱在怀疑,久久无言。

许久才开口道:“娘子,我能娶到你,是我几辈子修来的福气,你放心,我这一去,肯定为你挣个诰命回来。”

引导赵宗全去汴京,只要赵宗全最后能够登基,求个诰命完全不是问题。

“官人,我不要什么诰命富贵,只盼官人能够安全归来。”余嫣然柔声道。

做出这个决定,余嫣然也是犹豫了好久。

作为枕边人,余嫣然能够感受到最近这段时间顾廷烨情绪很不对。

而这个时间就是从听闻江南叛乱开始的。

因此她自然而然的认为顾廷烨是因为江南叛乱而忧心。

作为一个女人,余嫣然也是有着自己的私心。

正如她之前所说,她不懂什么大道理,家国天下那些离她太远了,她只想自己的丈夫能够平平安安,不想让顾廷烨去冒险。

然而她看着顾廷烨每天眉头深锁的样子,心里也跟着难受,最终还是做出了这个决定。

刚刚过来找顾廷烨的时间,她已经去见了祖父祖母。

余老太师对于顾廷烨能够在这种时候有报国之心,很是欣慰。

但是余老夫人却不这么想,打仗就会死人。

以她对余老太师的了解,哪怕他疼爱孙女,在顾廷烨是为国战死的情况下,也不会让孙女改嫁。

这要是顾廷烨有个万一,自家孙女这么年轻,甚至连孩子都没有,到时候还得为顾廷烨守寡养孩子。

然而余嫣然坚持,余老太师也赞同,余老夫人最终还是妥协了。

顾廷烨虽然不知道余嫣然到底为他付出了多少,却也能猜出几分。

“娘子,伱放心吧,我肯定能够平安回来!”顾廷烨郑重道。

“嗯,我相信官人。”余嫣然重重的点了点头。

“娘子,我明日一早就走,到时候我把石头留下。”顾廷烨说道。

要是余嫣然不跟他说这些,他也准备偷偷溜走了。

现在马上就要九月了,距离皇后的寿辰已经不远了。

顾廷烨也怕兖王真的派人来刺杀赵宗全,而赵宗全又没有准备。

万一赵宗全死了,那乐子就大了。

“不用,我和祖父他们会等江南那边平定叛乱再走,而且本来就带着几个护卫,不会有危险的,石头跟在你身边我才能放心。”余嫣然说道。

顾廷烨平常在家闲着无聊,经常会跟石头切磋。

她虽然看不懂,但是石头能跟顾廷烨打的有来有回,武艺自然不会差。

石头留在顾廷烨身边,顾廷烨的安全也能多几分保障。

“走吧,咱们去跟祖父祖母说一声。”顾廷烨说道。

“嗯。”余嫣然点了点头。

两人去见了余老太师夫妇,余老太太因为心里不高兴,全程没有说话。

余老太师倒是难得的和颜悦色的叮嘱了顾廷烨一番。

当晚,余嫣然不顾羞涩主动求欢。

一响贪欢后,顾廷烨次日一早天没亮就起来了。

悄悄找到石头叮嘱一番,独自一个人离开了。

……

几天后顾廷烨到了禹州城外,进城的时候发现城门口堵了许多进出城的百姓,一队士卒正在盘查进出的百姓。

顾廷烨跟着人群后面排队,听着百姓议论,才知道前几日禹州团练使出城去军营的途中遭遇了刺杀。

听到这个消息,顾廷烨对李安的判断敬佩不已。

很快轮到了顾廷烨,因为长的孔武有力的原因,顾廷烨被详细的询问了一番才放行。

“快让开!”

顾廷烨正要进城的时候,突然城门内的百姓一阵骚动,传来阵阵大喝声。

很快门口的百姓被驱散开,一个身穿盔甲的将领骑马而来,身后跟着一队士卒。

“吁~”

这队士卒正要出城,突然马上的将军勒马停了下来。

将军下马来到顾廷烨的跟前,惊讶道:“仲怀?”

“沈副指挥使,你这是?”顾廷烨笑道。

“前两天我姐夫外出遭遇刺杀,据调查是十几里外的一伙山贼所为,我准备带人去把那伙土匪给平了。”沈从兴说道。

“沈副指挥使,你不觉得这件事有蹊跷么,一伙土匪敢刺杀朝廷官员?”顾廷烨说道。

顾廷烨虽然不确定是兖王所为,但是一伙土匪,哪来的胆子刺杀朝廷官员?

“之前那伙土匪劫掠过往商队,我姐夫为了练兵,接下了剿匪的活,捣毁了他们的山寨,可惜让领头的带一部分人跑了。这次刺杀肯定是那伙土匪为了报复所为?仲怀,你去福源客栈暂住,等我剿匪回来,请你喝酒。”沈从兴说道。

“行,我等你,小心些!”顾廷烨说道。

此时也不是说话的机会,而且让沈从兴去剿匪,也能证实非那伙土匪所为,到时候他的话也更有说服力。

“那些蟊贼罢了,伤不了我!”

沈从兴大笑一声,翻身上马,带着士卒走了。

顾廷烨摇了摇头,牵着马进了城内。

等来到福源客栈安顿下来,找小二一打听,才知道赵宗全前几日遇刺,对方还动用了弓弩。

好在弓弩不多,加上有手下跑去军营那边求救,赵宗全才保住一命。

即便如此,赵宗全也受了些伤。

听完这些,顾廷烨更相信不是土匪所为了。

弓弩都是管制的,土匪能自己做点简易的弓还有可能,但是弩土匪肯定弄不到。

顾廷烨在客栈等到傍晚时分,沈从兴和赵策英联诀而来。

此时沈从兴已经换回了便装,神色不是很高兴,见到顾廷烨才露出笑容。

“仲怀兄,你怎么来禹州了?”赵策英高兴道。

“我和娘子送她祖父祖母回明州,半路上听到金陵那边有人聚众造反,声势浩大,想着朝廷必然会派兵平叛,就想赶回汴京,找家里安排一下,去军中混点功劳。谁成想叛军那么不经打,我人刚到禹州这边,就听说叛军已经被平定了,就下了船,准备到城里休息一晚,明天再找船去和我娘子他们汇合。”顾廷烨说道。

这个说辞,是他和沈从兴碰面后仔细想出来的。

“仲怀自谦了,你听到江南起了匪患,就立刻准备参军,一片拳拳爱国之心,怎么能是去捞功劳呢?”赵策英说道。

“不说了,本来没想打扰二位的,没想到却遇到了沈兄弟,咱们今晚好好喝一顿。”顾廷烨笑道。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