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把柄

8天前 作者: 荥开
第429章 把柄

第429章 把柄

顾廷烨能够答应李安的计划,让李安心情大好。

每天下值后,都会去顾廷烨家,和他商量完善他们的计划。

四月初,墨兰出嫁了,李安只是在梁家下聘的时候,去喝了一杯喜酒。

墨兰出嫁过了一个月,明兰和盛老太太也回到了汴京。

李安去刘家请了老师刘学文出面去了趟盛家,正式把他和明兰的婚期给定了下来。

墨兰虽然出嫁了,但是明兰上面还有个姐姐。

盛长柏和海家姑娘的婚期在九月十二,而如兰和文炎敬的婚期则是在九月底。

李安和明兰的婚期要在如兰之后,只能在十月往后挑选日子。

按照李安的想法是想把婚期定在年后的,毕竟明兰还小,他还是想把婚期拖后点的。

其次十月时皇后过寿,兖王大概率要在那个时候动手。

哪怕一切顺利,也要乱上一段时间,并不是成亲的好时机。

然而两家见面商定后,请了道观高人算了吉日,却说十一月初八是近几年最好的日子了。

于是便把两人的婚期定在了十一月初八。

虽然和李安想的有些出入,但是两家长辈都定下了日子,他也没办法。

婚期定下后,李南和刘氏整天高兴的忙着李安的婚事。

李安还是和往常一样,每天去翰林院当值,下值后,去找顾廷闲聊。

汴京难得的陷入了平静,兖王好似真的完全放弃了一样,从不出门。

六月底,齐衡和嘉成县主大婚,婚礼之热闹,过去月余都还有不少人谈论。

八月初,顾廷烨带着妻子,以送余老太师回乡为由离开了汴京。

顾廷烨走后没几天,江南那边就发生了一件大事。

江南有数州大旱,几乎绝收,官府赈灾不利,一个名为煽动百姓杀了县官,劫掠了县衙。

短短时间席卷两州,其头目直接登基称帝,建立大楚。

食不果腹的流民为了填饱肚子纷纷相应,短短不到半月,叛军就聚精壮十余万。

除此外,还有几人聚集了不少流民,少则数千多则过万,纷纷自立为王。

这些人和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一样,裹挟百姓,一时间声势浩大。

等消息传到汴京的时候,朝堂震动。

官家连忙召集官员商议平叛之事。

有人说那都是一些普通百姓,不堪一击,只需调集附近厢军平叛即可。

也有人说叛军声势浩大,应当调集禁军,尽快平定,否则其余地方有人效仿,将不堪设想。

结果朝廷这边还没争论出個结果,金陵八百里加急求援奏章送到了汴京。

几路叛军已经达成结盟,加上裹挟的百姓,聚众数十万,正在攻打金陵,金陵岌岌可危,请求朝廷赶快派兵增援。

要知道金陵可是江南最大的城池之一,更是南唐国都。

不仅城池高大,城内钱粮众多。

要是让叛军占领,不仅对朝廷威信是个很大的打击,叛军得到钱粮,占据坚城,将更难消灭了。

而且江南是大宋赋税重地,朝廷每年的赋税有三分之二都是从江南收上来的。

若是叛军在江南破坏一通,接下来数年,赋税都要大打折扣。

到时候朝廷就要面临财务危机了。

这一下官家彻底坐不住了,从西郊大营调集西了二十万禁军,南下平叛。

李安得知这个消息也惊骇不已,仔细想想,原剧中好像真有这么一回事。

只不过被一笔带过了,他甚至都没想起来。

这段时间,李安在翰林院也不仅仅光是喝茶看书,也了解了很多朝廷的制度。

越了解李安越觉得无力,大宋内部的弊端实在太多了。

就拿这次叛军造反来说,这样的事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

只不过以前的规模没有现在的大,很快就被平定了。

几乎每次只要出现天灾,哪怕波及的地方不大,都会出现反叛。

归根结底,还是大宋的制度有问题。

以前李安以为大宋的土地兼并和别的朝代一样,没有好的制度限制,朝廷即便想尽办法,也只能延缓土地被兼并的速度。

但是当他仔细了解过大宋的制度后才发现,大宋根本没有做过任何限制延缓土地兼并的办法。

倒不是完全没有,其中就有规定寺庙不得买卖农田。

而之所以有这个规定是因为寺庙是不交税的。

朝廷这么规定,就是为了防止寺庙拥有大量田地,损坏朝廷的利益。

但是对于民间的兼并,朝廷不仅没有任何阻止限制,甚至还有鼓励。

你没看错,宋朝是鼓励地主去兼并土地的。

李安仔细了解过后,才明白朝廷为什么做出这种荒谬的决定。

朝廷认为土地被兼并,不会发生土地荒芜的情况。

百姓没有田地可以成为地主的佃户,毕竟地主也不可能自己亲自去种地,还是要把地租给百姓。

这样并不影响朝廷收税,还有个好处,那就是出现天灾,朝廷可以节省掉很大的钱粮去赈济灾民。

这就和后世打工是一个道理,哪怕效益不好,只要不倒闭,工厂也要给工人发最基本的工资。

地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也一样,地主需要佃户种地,在灾年的时候,自然会拿出粮食给百姓。

不管是借给百姓,还是赈济百姓,都能省掉朝廷的钱粮和精力。

这个办法在宋初还是很好用的,因为那时候人口少,加上有不少无主的田地被分给了百姓,地主缺少佃户,自然对那些佃户稍微好一些。

不然饿死了佃户,又招不到人,他们的田租给谁去?

但是随着人口越来越多,被兼并的土地越来越多,问题就凸现了出来。

一旦出现天灾,地主根本不管百姓,官府也不会及时赈灾,几乎每次发生天灾,都会有叛乱出现。

难怪王安石之前在禹州想要清量土地,阻力那么大。

这不仅仅是从地主手里抢地,朝廷清量出来的土地也会租给百姓。

到时候那些地主能够招到的佃户变少,岂不是又要‘善待’佃户了?

“子谦,想什么呢?”

“没没想什么。”

李安回过神来看着盛长柏问道:“怎么了?”

“下值了,我喊你几次都没见你答应。”盛长柏担忧道:“你没事吧?”

李安四处看看,才发现其他人都走的差不多了。

于是简单的收拾一下,和盛长柏往外走去。

“则诚,我是在担心仲怀。如今外面那么乱,他身边有老有小的,要是遇到叛军就麻烦了。”李安叹气道。

余老太师也是江南人,万一路上出点变故,很容易影响他们的计划。

盛长柏也有些担忧,想了想说道:“仲怀刚走没两天,消息就传来了,他宰了路上收到消息,没准会回来。”

“希望吧。”

李安叹了一口气,若是没有两人的谋划,还真有可能。

现在就未必了,然而这一切他又没办法和盛长柏说。

……

回到家里,还没过前院,大哥和父母就脸色焦急的迎了出来。

“爹娘,你们这是?”李安疑惑道。

“阿牛!”

李南急道:“听说叛军已经打破了金陵城,马上就要打到扬州了,我担心你祖父他们,想回去看看。”

李安苦笑不得道:“爹,你从哪听的谣言?金陵可是江南重城,城池高大,那些叛军哪里打的下来。”

“外面都在这么传啊。”李南说道。

“爹,你别信那些,叛军打不下来的。如今朝廷已经调兵平叛去了,不用多久就能平息。”李安安慰道。

该说不说,宋朝兵马在对外虽然弱,但是平叛那叫一个厉害。

没办法,平叛次数太多了,经验丰富。

这只是玩笑话,发动叛乱的都是一些普通百姓,还没怎么样呢,就急着称王称帝能成什么气候。

哪怕他们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攻占了一些州县,得到了兵器,却缺乏攻城器械。

“阿牛,真没事?”李南刘氏不放心道。

“爹娘,扬州那边不会有事的,伱们就把心放在肚子里吧。”李安说道。

“爹娘,你们看阿牛都这么说了,你们该放心了吧?再说了,就算叛军真打到扬州,你们回去也没用啊。”李平说道。

李安无语的看着大哥,你说的虽然没毛病,但这样说不是火上浇油么。

李南和刘氏听了李安的话脸色缓和了一些,被李平这么一说,又紧张了起来。

李安又好一通安慰,才把两人安抚祝。

……

正如李安想的那样,反叛很快就被平息了下来。

二十万禁军南下,一个月后就有捷报传来,英国公首战告捷,在金陵城外大破数十万叛军,那个大楚皇帝,死于乱军之中。

不过有许多漏网之鱼,如今正在肃清,恢复秩序。

官家闻之大喜,称赞英国公乃是国之柱石,赏赐了几个皇庄,并让人把捷报传告天下。

不得不说这个捷报来的很是及时,因为再过几天就是盛长柏娶妻之日。

若是捷报晚几天,婚礼也不好大肆操办。

如今捷报传来,盛家也就没了顾虑。

盛长柏成亲之日热闹非凡,汴京有头有脸的人家,就算不来,也派人送了一份贺礼。

盛家自然没有这个面子,都是看在海家的面子上。

海家一门五翰林,门生故吏可谓是遍布天下,如今海文仁更是担任着枢密院副使,谁都愿意给面子。

好在盛家准备充足,加上很多人家都是派人送了礼,并没有留下吃喜宴,不然真坐不下。

王大娘子得知汴京有头有脸的人家不来也送了礼,全程高兴的嘴都没有合拢过。

之前对这个儿媳妇她可是各种不满意,如今那叫一个满意。

李安好久没见到明兰了,本想借这次机会,看看能不能找机会见见明兰说说话。

然而盛家除了后院,其余地方到处都是人,根本找不到机会。

让他好不郁闷。

虽说算算时间,两人成亲也就还有两个月了,但是到时候什么情况他也不知道。

原剧中赵宗全平叛后,官家并没有死,而是活了一段时间。

具体活了多久他就不知道了,两人的婚期弄不好就是国丧期间,未必能按时成亲。

……

在汴京城几乎所有目光都被海家嫁女所吸引的时候,荣显乔装打扮,从兖王府侧门进入了兖王府。

被赵宪亲自领到了兖王的书房。

“父王,荣侯到了。”赵宪躬身道。

荣家不是勋爵,但是荣妃得宠后,官家给荣显封了一个爵位。

这种爵位只是一个名誉,不能世袭,甚至连食邑都没有。

“见过兖王殿下。”荣显行礼道。

“荣侯客气了,快请坐。”

兖王招呼荣显坐下,沉声道:“不知荣侯为何非要在这种敏感的时候见本王一面?荣家提出的条件,本王可都是答应了的。”

“殿下,这可是诛九族的大罪,若是不跟殿下见一面,我荣家实在不放心。”荣显说道。

“放心吧,答应荣家的本王绝对不会食言。”兖王说道。

“那就好,殿下,如今我手下的将校已经全部被我拉拢了,而且皇后寿辰之日,宫里正好是我当值,必然可以成功,到时候就该称殿下为官家了。不过非是我不信殿下,只是我荣家毕竟是冒着诛九族的风险的大罪帮助王爷。万一事成之后王爷不认呢?”荣显笑道。

“你这是想威胁本王咯?”兖王脸色阴沉道。

“王爷误会了,王爷给的条件我荣家很满意。并不是想要更多,只是想要一个保障。”荣显说道。

“你想要什么保障?”兖王问道。

“请兖王把许诺的那些,亲笔写下来,若是事成后,殿下不认账,我也有个凭证不是。”荣显微笑道。

兖王深深的看了一眼荣显,说道:“可以!宪儿,准备笔墨。”

“是!”

书房本就有笔墨纸砚,赵宪闻言亲自研墨,端了过来。

兖王提笔把答应荣家的条件,全部写了下来,等墨汁干了后,递给荣显说道:“你看看这样可行。”

荣显接过仔细看完,笑道:“多谢殿下!”

荣显和兖王商议了一下细节,就由赵宪亲自送着从后门走了。

赵宪送走荣显回到书房,说道:“父王,这荣家到底想做什么?”

“荣家这是怕我卸磨杀驴,想留一份拿捏我的把柄。”兖王冷笑道。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