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无故冤杀檀道济

3个月前 作者: songyvsh
4、无故冤杀檀道济

无故冤杀檀道济

檀道济,是中国古代名将、军事家,著名兵书《三十六计》的形成,就有他的重大贡献。檀道济跟随刘裕多年,南征北战,是南朝宋开国元勋;宋文帝刘义隆时期,他对内平定叛乱,对外抵御北魏,功勋卓著,是朝廷重臣,名望甚高。

正是因为檀道济既有大功,又有才能和威望,所以,刘义隆对他很不放心,担心自己死了以后,儿子难以驾御他,于是下令将檀道济斩杀,以绝后患。真是令人无语!

《宋书》记载,檀道济是山东金乡人,后来家族南迁,居住在京口。檀道济从小父母双亡,与哥哥檀韶、檀祗相依为命。兄弟三人关系很好,受到乡里称赞。

公元404年,刘裕在京口起兵,兄弟三人一同加入了刘裕的队伍,从此忠心耿耿跟随刘裕打天下。大哥檀韶官至左将军,刘裕称帝次年去世,享年五十六岁。二哥檀祗官至右将军,在刘裕称帝前一年去世,享年五十一岁。檀道济的两位哥哥,都久经沙场,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南朝宋的开国功臣。

檀道济入伍以后,跟随刘裕转战四方,先后讨伐桓玄、镇压农民起义、平定各地叛乱,参加大小战斗不计其数。檀道济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又有谋略,逐步升迁至冠军将军。

公元416年,刘裕北伐,任命檀道济为先锋。檀道济率军从淮河、淝水出发,一路攻城略地,所向无敌,很快攻克许昌、颍川、成皋等地,俘获后秦将领姚坦等人,攻占兖州。檀道济继续进兵,很快占领了洛阳。

在北伐过程中,檀道济部队共俘虏敌兵四千余人。进入洛阳后,有人建议,将四千俘虏当众斩首,以展示军威。檀道济说:“如今,我们讨伐了罪人,占领了城池,正是慰抚民众、彰显仁义的好机会,怎么能背道而驰呢?”檀道济下令,将俘虏集合起来,当众宣布释放,遣散回家。俘虏们感激涕零,民众也大加赞扬。

公元420年,刘裕称帝之后,表彰檀道济辅佐创业的功劳,封他为永修县公,食邑两千户,并任命他为护军将军、丹阳尹,给他配备了二十人的仪仗队,还给予他可以自由出入皇宫的殊荣。后来,檀道济又担任江州刺史、南兖州刺史,手握重兵,都督江北、淮南诸军事。

檀道济在任江州刺史期间,听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在此地隐居。这个时候,陶渊明已经年老,而且穷困潦倒。檀道济与陶渊明素不相识,但敬佩他的为人和骨气,便买了礼物,带着酒肉美食,去看望陶渊明。

檀道济好不容易打听到陶渊明的住处,走进一个残败颓圯的院落,只见一位骨瘦如柴的老人,正孤独地躺在一张破床上。大名鼎鼎的一代文豪,晚年竟如此落魄,檀道济心中一片酸楚。可是,对当地长官的来访,陶渊明却无动于衷,更是坚决拒绝接受礼物和酒内美食,因为陶渊明一身傲骨,从不与官府来往。檀道济在回去的路上,感叹不已。

公元422年,刘裕病逝,刘义符继位。刘裕临终前,任命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为顾命大臣,辅佐宋少帝。徐羡之等人泣跪接受了遗命。徐羡之等三人在朝辅政,檀道济则领兵在外,抵御北魏。

公元424年,檀道济被动地参与了废杀宋少帝、拥立宋文帝的政变。两年之后,宋文帝追究徐羡之等人弑君的罪行,徐羡之自杀,傅亮被捕处死,谢晦不甘束手就擒,举兵反抗。

宋文帝的心腹王华说:“檀道济参与了阴谋,也应该除掉。”宋文帝却说:“檀道济是跟从别人的,不是他的主意。檀道济是有名的勇将,应该安抚和任用他。”

宋文帝把檀道济召进宫来,好言慰抚,并让他与到彦之一起,领兵平定谢晦叛乱。檀道济入宫时,心中忐忑不安,如今见皇上宽宏大量,又委以重任,心中十分感激,表态说:“我对谢晦十分了解,他虽然有谋略,但领兵打仗,并不是他的长处,恐怕不等列阵,就能把他捉住。”宋文帝听了大喜。

谢晦本来认为,檀道济会被宋文帝杀掉,如今却见他领兵前来,大吃一惊。他知道檀道济的厉害,自知不是对手,手下将士也都畏惧檀道济威名,结果军心动摇,不战自溃。檀道济预料的没错,没等列阵,谢晦军队就溃散了,谢晦被俘处死。

檀道济平定内乱,立了大功,他感激宋文帝的宽容和信任,因而忠心耿耿地为宋文帝效力。檀道济善于治军,军纪严整;他有八个儿子,个个能征善战;他还有两名大将,叫薛彤、高进之,勇猛无敌,人称“关羽、张飞”。因此,檀道济部队战斗力很强,多次打败北魏,几乎没有遇到对手。

公元431年,宋文帝命心腹将领到彦之率军北伐,起初进军顺利,收复了河南之地。后来,北魏皇帝拓跋焘亲自领兵反击。拔跋焘是位英雄人物,有勇有谋,很快击败到彦之,夺回了河南,并乘胜向南进军,形势十分危急。

宋文帝急令檀道济部队迎敌,檀道济与拓跋焘连战二十多天,打了三十多仗,最终将魏军驱逐出去。魏军称檀道济是南朝宋的“万里长城”,畏之如虎,从此不敢南犯。

檀道济不仅能征善战,而且深通谋略,善于总结经验,他根据自己一生的作战经历,总结概括了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是著名兵书,起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不是某一个人的作品,而是凝聚着许多军事家的心血,檀道济也为《三十六计》做出了重大贡献。据《南齐书》记载,檀道济曾经总结过三十六计,并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说法。《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不是一回事,是两部兵书。

俗话说,功高震主,一点也不假。檀道济既功高,又才高,宋文帝怎能放心?宋文帝心里琢磨,他活着,檀道济不会作乱,而且有用;一旦他死了,朝中无人能控制住他,谁敢保证,檀道济不会像司马懿那样,篡权夺位呢?所以,宋文帝必须让檀道济死在他的前面。

公元435年,宋文帝病重,赶紧召檀道济入朝,意图除掉。檀道济正在边境与北魏对抗,见皇帝急诏,不知道出了什么大事,急忙赶往建康。等檀道济风尘仆仆地来到京师后,宋文帝的病却好了,只好搪塞一番,又让他回去了。

檀道济大惑不解,更不知道自己在鬼门关走了一圈。他不了解皇帝的心思,皇帝为了他的皇位,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

第二年,宋文帝又病了,再次将檀道济召回宫中。这一次,宋文帝没有犹豫,檀道济一到京师,立刻被逮捕入狱,随后处死。为了斩草除根,宋文帝下令,将檀道济的儿子们和如同“关张”的勇将薛彤、高进之等十几人,一并处死。可怜忠勇的檀道济等人,至死也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

檀道济被抓的时候,似乎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不妙,他将头巾抓下来,狠狠地摔在地上,气愤地说:“这是自毁长城啊!”

檀道济被杀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北魏,北魏将士一片欢腾,弹冠相庆,高兴地说:“檀道济一死,南方就没有可畏惧的人了。”

檀道济死了,宋文帝的病却好了,而且又活了十七年。不过,没有了檀道济,宋文帝的日子很不好过。北魏经常袭扰南方,有一次,竟然打到长江边上,并且将江北六州烧为废墟,使南朝宋遭受重大损失。宋文帝自毁长城,只能是自食其果。

从《宋书》记载来看,宋文帝冤杀檀道济等人,充分暴露了他的戾气。不过,《南史》的记载,却与《宋书》有所不同,它把杀害檀道济的罪魁祸首,按在了宋文帝弟弟刘义康的头上。

《南史》记载,刘义康是刘裕的第四子、宋文帝的弟弟,当时任丞相,执掌朝政。刘义康经常提醒哥哥,要防止檀道济成为司马懿。

公元436年,宋文帝病重,刘义康伪造诏令,召檀道济进宫。檀道济妻子说:“你功勋高于世人,这是大忌。如今无事召你进宫,怕是灾祸到了。”

檀道济坦然地说:“我率师抵御外寇,一心为了国家,没有丝毫对不起皇上的地方,皇上怎么会辜负我呢?”檀道济入宫后,刘义康又假借皇帝的名义,请檀道济赴宴,在席间将其抓获,随后杀害。

《南史》的说法,显然减轻了宋文帝的责任。不过,皇帝如果没有此意,刘义康怎敢如此擅权妄为呢?所以,最大的祸首,仍然是宋文帝。

《南史》还记载说,檀道济死后,北魏猖獗,有一次打到长江边上,宋文帝登上石头城远望,脸色非常忧愁,感叹道:“如果檀道济还在,哪会弄到这种地步!”

这倒是有可能的,宋文帝无故杀害檀道济,并不是出于个人恩怨,而是为了他的皇位,如今皇位受到威胁,他又想起了檀道济,也是符合情理的。不过,宋文帝这个时候才想起良将,已经太晚了。

檀道济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的死,是南朝宋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使得对北魏作战失去了优势。后来,宋文帝几次北伐,都以失败而告终,并且遭受了惨痛损失,致使国力大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