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文坛领袖欧阳修

4个月前 作者: songyvsh
38、文坛领袖欧阳修

文坛领袖欧阳修

宋仁宗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当时的文坛领袖,是大臣欧阳修。欧阳修是一代文宗,领导了北宋古**新运动,开创一代文风,影响深远。

欧阳修,江西吉安人。他的父亲叫欧阳观,担任蜀地绵州军事推官,在五十六岁的时候,生下了欧阳修。欧阳修四岁时,父亲病故,母亲郑氏带他到湖北随州,投奔了叔叔欧阳晔。欧阳晔家境并不富裕,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欧阳修幼年丧父,十分不幸,但幸运的是,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欧阳修的母亲郑氏,是古代四大贤母之一,她出身名门,知书识理,教子有方。当时家境贫寒,买不起纸笔,郑氏就用芦杆当笔,在沙地上教儿子写字,流传下“画荻教子”的千古佳话。

欧阳修在母亲教育下健康成长,长大后满腹学问,参加科举,考中进士,入仕做官。欧阳修起初当校书郎之类的文吏小官,但他学识渊博,为人忠厚谦恭,逐渐有了名气。

宋仁宗亲政以后,重视人才,征召欧阳修入朝做官,先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擢升为谏官,担任右正言、知制诰,参与朝政。

公元1043年,范仲淹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积极拥护,并提出改革吏治和贡举法等主张,成为革新派重要干将。不料改革失败,范仲淹等人被贬,欧阳修也被贬到地方,先后在滁州、扬州、颍州等地做官。

欧阳修对仕途并不在意,而热心于,这段时间,正好给了他学习创作的好机会。欧阳修在滁州写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标志着他的古文艺术达到成熟。

公元1049年,宋仁宗把欧阳修召回朝中,任命他为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欧阳修与宋祁主持修撰了《新唐书》,自己又撰写了《新五代史》,对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公元1057年开始,欧阳修担任礼部贡举主考官、参知政事等重要职务,多次主持进士考试。欧阳修公正无私,唯才是举,使一大批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如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吕大钧等。另外,像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等,都得到过欧阳修的推荐或激励。欧阳修桃李满天下,在唐宋八大家中,有五人出自他的门下,从而奠定了欧阳修文坛领袖的地位。

当时,文坛上流行一种“太学体”,故意玩弄古书里的生僻字词,显得学问高深。欧阳修反对这种文风,主张通达平易,对“太学体”的考生不予录取,惹得这些考生闹事。可是,宋仁宗支持欧阳修,最终“太学体”消失,北宋文风焕然一新。

从汉末以来,文坛上流行一种骈文体,南北朝之后十分盛行。骈文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铿锵,过于重视形式。唐代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骈文遭受挫折,但后来又再度兴盛起来。

欧阳修继承韩愈、柳宗元的传统,又根据现实需要有新的发展,领导了北宋的古**新运动,形成了一种便于论事说理、抒情述志的新型古文,结束了骈文体长达数百年的统治地位。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对诗风也进行革新,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更加重视社会现实,形成了朴实无华的风格,对北宋诗坛影响很大。

欧阳修既是政治家,又是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成就突出,留下了大量散文、诗歌、词作,在史学方面也做出重要贡献。

欧阳修造诣深厚,但仍然精益求精。他曾对人说,他常在马上、枕上、厕上构思文章,称为“三上”。这说明,欧阳修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他的作品,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

欧阳修在晚年时,仍在精心修改他年轻时写的作品,一丝不苟,相当认真。夫人开玩笑说:“你又不是小学生了,难道还怕老师骂吗?”欧阳修笑着说:“我当然不怕老师骂了,但却害怕被后人笑话。”正是这种潜心治学精神,才成就了欧阳修一代巨匠。

公元1072年,欧阳修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获赐谥号“文忠”。

欧阳修作为北宋文坛领袖,为宋朝文化繁荣做出卓越贡献,对后世也产生重大影响。欧阳修去世后,朝廷仍不断对他加封,先后获赠太尉、太师,追封康国公、兖国公、秦国公、楚国公。

欧阳修虽死犹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