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忧怀天下范仲淹

4个月前 作者: songyvsh
37、忧怀天下范仲淹

忧怀天下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人人皆知的千古名言,该言体现了忧怀天下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格。名言的作者,是宋仁宗时期著名大臣范仲淹。

范仲淹,祖籍陕西,后迁居江苏苏州,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家,辅佐宋仁宗开创盛世。

范仲淹出身很苦,两岁时父亲病故,母亲贫困无依,抱着他改嫁山东,嫁给山东邹平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名为朱说。

范仲淹长大以后,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外出求学。经过多年苦读,范仲淹博通儒学经典,并有慷慨兼济天下之抱负。

公元1015年,范仲淹参加科举,考中进士,步入仁途。范仲淹有了俸禄,便把老母接来奉养。范仲淹从基层官吏干起,做过掌管讼狱的小官,负责过盐贮运工作,当过兴化县令。范仲淹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受到人们赞扬。

公元1028年,范仲淹给朝廷写了《上执政书》,针对宋朝存在的问题,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提出治国主张。宰相王曾十分赞赏,推荐给刘太后。刘太后征召范仲淹入朝,任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的校勘整理工作。

范仲淹给刘太后上书,说宋仁宗已经成年,奏请还政于皇帝。刘太后没有答复。范仲淹在朝中干了两年,请求离京为官,于是被任命为河中府通判,后改为陈州通判。

公元1033年,刘太后驾崩,宋仁宗亲政。范仲淹被调回朝中,任命为右司谏。当时,朝中有人私议刘太后执政期间的过失。范仲淹上书,认为刘太后政绩显著,且有养护仁宗之功,不应私下议论。宋仁宗采纳,诏令朝廷内外不得议论刘太后之事。

宋仁宗对范仲淹十分赏识,逐步提拔他当了参知政事,属于副宰相。范仲淹参与朝廷决策,为仁宗盛治做出很大贡献。

公元1043年,宋仁宗接受范仲淹建议,令他主持改革。于是,在范仲淹领导下,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开始了。

庆历新政体现了范仲淹的治国理念和远大抱负,具有革新宋朝弊政的重要意义。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提出了十个方面的改革纲领,目的是解决官僚体制的三冗问题和土地兼并问题。

范仲淹推行新政手段强硬,发现不称职的官员,就在花名册上一笔勾掉,予以除名。属下担心地说:“您一笔勾下去,就会有一家人痛哭啊!”范仲淹强硬回答:“宁可让一家人哭,也不能让一个地方的老百姓哭。”

在范仲淹的强力推动下,新政取得明显成效。一大批碌碌无为的冗官被淘汰,行政效率大为提高;财政、漕运等方面的弊端减少,各方面情况有所改善。

但是,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阻力越来越大。被裁掉的官员心怀不满,到处造谣生事,诬蔑范仲淹等人是“朋党”,结党营私。特别是改革触犯了贵族集团尤其是皇族的利益,他们纷纷对宋仁宗施加压力。宋仁宗不是刚强坚毅之人,他顶不住压力,只好把范仲淹等人调离京城,庆历新政便半途而废了。

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但它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改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后来发生了更为广泛深刻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在庆历新政基础上的扩大和深化。

范仲淹被贬出京城以后,先后在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做官,他精心治理地方,爱护百姓,在各地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范仲淹虽然仕途受挫,壮志难酬,却依然心系天下,为国家和民众担忧。公元1047年,范仲淹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范仲淹不仅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在方面也成就斐然。范仲淹写了许多散文,他的散文陈述时政,逻辑严密,思想性和感染力都很强。其中有许多名句,比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等等。

范仲淹创作了大量诗歌,有三百多首流传后世。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或言志感怀,阐述政治理想;或关注民生,抒发忧民情怀;或咏物寄兴,展现人格操守。范仲淹创作的作品,都体现了他忧怀天下的高尚情操,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范仲淹还擅长书法。他的书法挺劲秀特,字如其人。著名书法家黄庭坚评价说:“范仲淹书法,落笔痛快沉著,极近晋宋人书。”

公元1052年,范仲淹调任颍州,当时他正在患病,只好扶疾上任,不幸在途中病逝,终年六十四岁。宋仁宗亲笔书写“褒贤之碑”,谥号“文正”,追封为楚国公。

后世对范仲淹给予高度评价,尤其他的忧怀天下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学习和继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