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一觉醒来做皇帝

4个月前 作者: songyvsh
4、一觉醒来做皇帝

一觉醒来做皇帝

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大多数都是经过浴血奋战,吃尽了万般苦头,才获得天下。然而,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却是个例外,他美美地睡了一觉,醒来以后就被黄袍加身,做了皇帝,真够轻松的!《宋史》详细记载了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过程。

公元960年农历正月初一,后周朝廷张灯结彩,人们喜气洋洋,正在欢天喜地过春节。这是小皇帝柴宗训登基之后的第一个春节,大臣们纷纷向他跪拜庆贺,宫廷内外一片喜悦气氛。

突然,边境传来紧急军报,说辽国入侵,大军南下,意图攻打京师开封。宫廷的喜悦气氛一扫而光,人们焦虑不安。

宰相范质、王溥紧急召集大臣商议,决定派兵前去抵御。这个时候,禁军侍卫司统领李重进兼任了淮南节度使,远在扬州办公,由副统领韩通主持侍卫司的工作,范质等人只好命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军出征。赵匡胤欣然领命,紧急进行部署。

正月初二,赵匡胤命副点检慕容延钊率先头部队出发。慕容延钊与赵匡胤关系密切,赵匡胤一直尊称他为兄,即便后来当了皇帝也不改口。慕容延钊以急行军速度向北行进,很快抵达河北真定,在柴荣国丈符彦卿的地盘附近驻扎下来。慕容延钊还与在霸州驻军的韩令坤取得了联系,韩令坤也是赵匡胤的亲信。

正月初三,赵匡胤亲率禁军主力离京,向北进发。临行之前,留下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镇守京师,这两人都是赵匡胤的结拜兄弟。赵匡胤在柴荣死后不久,就对禁军将领进行了重大调整,除了韩通以外,其他禁军将领都是赵匡胤的亲信和结拜兄弟。

赵匡胤率大军在北进途中,有个叫苗训的人,自称懂得天象,他大呼小叫,说看见天上有两个太阳,一大一小,正在打架。苗训告诉将士们说,这预示着要改朝换代,新皇帝要出现了。

紧接着,军中出现流言,说:“皇上年幼,我们拼死拼活地去打仗,谁能知道我们的功劳呢?不如拥立赵点检做皇帝,他如果当上皇帝,我等都是开国功臣啊!”这话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引起全军共鸣。

大军向北走了四十里,到达陈桥,天色已晚,安营休息。赵匡胤在陈桥驿站住宿,晚上喝了点酒,喝醉了,酣然大睡。

将士们却没有入睡,在一团一伙地议论着,很快达成了共识,都想拥立赵匡胤称帝,自己弄个开国功臣当当。将士们慢慢聚拢起来,鼓躁着涌向驿站,到了下半夜,驿站周围已是人山人海。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谋士赵普,都极力劝说众人,说这是灭族大罪,赵点检是不会同意的。众将士不听,群情更加激奋。

赵光义、赵普无奈,想入内报告赵匡胤,可是赵匡胤沉醉不醒,只管呼呼大睡,谁都叫不醒。到了天亮,赵匡胤醒了,听见外面人声嘈杂,出门一看,满院子都是人,有的士兵还亮出了兵器。将士们齐声高呼:“我们愿意拥立赵点检做皇帝!”

赵匡胤还没有来得及答话,有人就拿来一件黄衣,硬穿在他身上。众将士一齐跪倒在地,高呼万岁,然后扶赵匡胤上马,簇拥着他返回开封。

《宋史》没有交待黄衣的来历,但显然是事先准备好的。在封建社会里,黄衣是皇帝专用,谁敢穿黄衣?那是杀头之罪!后来,明代诗人岳正作诗曰:“仓卒陈桥事变时,都知不与恐难辞。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郭威黄袍加身,用的是扯下来的黄旗;而赵匡胤黄袍加身,用的是真正的黄衣。这说明,赵匡胤比郭威准备得更充分、更细致。

在回开封的路上,赵匡胤下达了三条军令。一是不许侵害幼主和太后;二是不许伤害朝廷大臣;三是不许抢掠国库和民众,违令者处死。

陈桥兵变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城。韩通闻之大惊,急忙跑回家中,想要调兵抵抗。不料,赵匡胤的亲信将领王彦升尾随而至,将韩通杀死,并杀了韩通全家。

赵匡胤回到开封,见到范质、王溥,低声哭泣说:“先帝待我恩义深重,如今我为将士们所逼,怎么办呢?”范质等人还没有答话,一个名叫罗彦瑰的将领手按剑柄,厉声说道:“今天一定要请赵点检做天子,不从者斩!”范质等人只好默不作声。

赵匡胤来到朝堂,会见群臣,要接受幼主禅位。范质说:“事情紧急,没有禅位诏书,如之奈何?”有个叫陶谷的翰林学士应声答道:“我这里有。”陶谷立即从袖子里拿出诏书,高声宣读起来。连禅位诏书都起草好了,准备得够充分的。

就这样,赵匡胤只用五天时间,就完成了改朝换代,建立了宋朝。

从《宋史》记载来看,赵匡胤对于陈桥兵变,装出一副不知情、不情愿的样子,是被逼无奈才当上皇帝的。可是,这是连傻子都不会相信的。其实,陈桥兵变是赵匡胤蓄谋已久、策划周密、准备充分的篡权阴谋,干得十分漂亮。

《宋史》是元朝人写的,元朝是宋朝的敌人,是不会为赵匡胤涂脂抹粉的。但是,修撰《宋史》,依据的是宋朝的原始史料,这说明原始史料已经被人篡改过了。

《宋史》没有揭露赵匡胤背后的阴谋,是因为没有证据,证据恐怕早就被销毁了,或者根本就没有留下来。不过,仅从《宋史》的记载来看,也是会发现有许多问题的。

第一,辽国南侵问题。赵匡胤当时并不控制整个禁军,也没有调兵权,无法在京城搞兵变,他只有把军队拉出去,才能实现自己的计划。而领兵出城的最好理由,是抵御外敌入侵。果然,赵匡胤头一天率军出城,第二天回来就当上了皇帝。

可是,南侵的辽国怎么样了,《宋史》并无记载。而同是元朝人修撰的《辽史》却记载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时候,正赶上辽国发生内乱,内部打得不可开交,所谓辽国南侵,完全是子虚乌有。

第二,慕容延钊屯兵真定问题。实际上,慕容延钊和韩令坤防备的是小皇帝的姥爷符彦卿。他们二人并没有参加陈桥兵变,但在论功行赏的时候,他们得到的奖赏最大。慕容延钊代替赵匡胤当上了殿前都点检,而韩令坤则顶替了李重进,当上了侍卫司的最高统领。他二人完全掌握了禁军。

第三,赵匡胤醉酒酣睡问题。赵匡胤是武将,久经沙场,警惕性很高,平时睡觉都要睁着一只眼睛,怎么会在出兵之时大醉不醒呢?这只能是装的。

第四,韩通被杀问题。韩通刚想调兵,就被赵匡胤的亲信王彦升杀掉了,这说明早就有人盯着他呢。

第五,京城平稳问题。赵匡胤改朝换代,不亚于八级地震,而京城却平静如水,既没有人惊恐,更没有人反抗。这说明,赵匡胤留在京城的两个结拜兄弟石守信和王审琦,已经完全控制了京城和朝廷。

不管怎么说,赵匡胤搞的这个和平政变,还是很成功的。不过,赵匡胤从孤儿寡母手里夺得江山,当上皇帝,后周的文武大臣和各地官员,心里能服气吗?赵匡胤会怎样对待他们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