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

2018-04-15 作者: 李泽厚;杨斌
11|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

按照自己原来的计划,这本书(指《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编者注)准备最早在1990年写成,由于某些原因,现在提前了。Www.Pinwenba.Com 吧因此,首先我得请读者们原谅本书是如此单薄和浮泛。但我估计,即使到1990年,这本书大概也无法写得很好,其中原因可以心领神会:这是个太艰难的课题。

这本书有意地更多采取了摘引整段原始资料的方式。一则为给某些资料立案备查,留待以后填补发展;二则希望通过原始资料,由读者自己去欣赏、判断。但由于几乎每天四小时五千字的进行速度,摘引之匆忙、叙述之草简、结构之松散、分析之粗略、文辞之拙劣、思想之浮光掠影,看来比前两本思想史论更为显著。我希望过几年能有机会给三书作统一修订时,对这本多做些补充。

例如,这本书本来打算讲的一个中心主题,是中国近现代六代知识分子(辛亥一代、五四一代、北伐一代、抗战一代、解放一代、红卫兵一代)。这问题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提出过,原来想在本书中再做些论述。例如第五代的忠诚品格的优点,第六代实用主义、玩世不恭的弱点等等,都需要加以补充和展开。“代”的研究注意于这些“在成年时(大约17—25岁)具有共同社会经验的人”在行为习惯、思维模式、情感态度、人生观念、价值尺度、道德标准……等各方面具有的历史性格。他们所自夸或叹惜的“我(们)那时候”(my time),实际是具体地展现了历史的波浪式的进行痕迹。仔细研究这些问题对这一历史阶段和每一代人的时代使命、道德责任、现实功能和其间的传递、冲突(如“代沟”)诸问题,对所谓社会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异同和关系,当然有更清晰深切的理解。从而,对这种超越个体的历史结构的维系或突破,便会有更为自觉更为明智的选择。“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古今正是由“代”的凋谢和承续而形成。这是些很有意思的问题,只好等以后再写了。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如同古代的士大夫一样,确乎起了引领时代步伐的先锋者的作用。由于没有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这一点便更为突出。中外古今在他们心灵上思想上的错综交织、融合冲突,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深层逻辑,至今仍然如此。这些知识分子如何能从传统中转换出来,用创造性的历史工作,把中国真正引向世界,是虽连绵六代却至今尚远未完成的课题。这仍是一条漫长的路。

在这近百年六代知识者的思想旅程中,康有为(第一代)、鲁迅(第二代)、**(第三代),大概是最重要的三位,无论是就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说,或者就思想自身的敏锐、广阔、原创性和复杂度说,或者就思想与个性合为一体从而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说,都如此。也正是这三点的综合,使他们成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最伟大人物。但是,他们还不是世界性的大思想家。正如别林斯基在评论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作家时所说,普希金虽然具有与世界上任何大师相比也毫不逊色的创作才能,但他的创作却仍然不可能与莎士比亚、拜伦、席勒、歌德相比,他的作品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用这种世界性的尺度来衡量,他还不能产生真正世界性的巨大影响。这是因为俄罗斯民族当时还未真正走进世界的缘故。中国近现代也是如此。因此,当中国作为伟大民族真正走进了世界,当世界各处都感受到它的存在影响的时候,正如英国产生了莎士比亚、休谟、拜伦,法国产生了笛卡尔、帕斯噶、巴尔扎克,德国产生了康德、歌德、马克思、海德格尔,俄国产生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中国也将有它的世界性的思想巨人和文学巨人出现。这大概要到下个世纪了。

我愿为明天的欢欣而努力铺路。

(※原题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后记》,1986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