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性

2018-04-15 作者: 李泽厚;杨斌
4|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性

1

我现在提出一个命题:“历史终结日,教育开始时。Www.Pinwenba.Com 吧”这一点我过去只提及,没有多谈。以前的教育都是为其他的目的服务。封建社会为培育“学而优则仕”的士大夫服务,资本社会为培养工程师、科学家、医生、律师、会计师等等各种专家服务,而不是为了塑造人性本身服务。历史终结了,教育倒可以开辟新天地。现在人们对许多东西研究很深,但对人本身、人的头脑的生理机制、人的个体潜在能力的研究都是很不够的。这些方面还大有可为。包括气功、特异功能,现在的科学没法研究,但是到五十年、一百年以后,可能其中很多就可以研究了。这是从科学层面说的。从哲学层面说,是怎样研究去真正树立人性,即研究人怎样才能既不只是机器又不只是动物。也许只有教育才能解决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人既是机器的附属品又是纯动物性的存在的状况。这种分裂的人格,包括其中好些问题,如吸毒、暴力等,不完全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当然大有社会原因),而是人性中有许多问题。只有研究教育,研究人性,也许才能较好地消解这些问题。

2

我们还需要研究心理和教育的问题。从马克思到今天的各种形式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提出一种关于人类心理的基本理论。有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弗洛姆和马尔库塞,从弗洛伊德的分析学中借鉴很多,但是他们的看法尽管深刻,却主要是批判性的。他们所关注的主要是无意识领域内的压抑机制,他们视无意识为一个受制于非理性和动物本能、充满冲突的领地。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理论假设其实有很大的文化上的局限。至少从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角度看,无意识并不只是一个由动物性与本能构成的领域。我提出“文化心理结构”就是试图提出另一种把握人类心理机制的理论假说,我认为人是一种超生物的社会存在物。

文化心理结构强调文化和理性在无意识领域的融合过程。换句话说,在制造和使用工具这个前符号、前语言的物质实践的漫长过程中,通过文化积淀,无意识已被开始理性化。(附带说一下,我从根本上不赞同二十世纪主宰西方的以语言为中心的思想。在这个重要领域,我们亟需作出反思,克服新的“语言形而上学”或“语言拜物教”。)我们可以把人类的侵犯性和野蛮的、非理性的行为视为受压抑的动物性本能的残留,但更应注意它们与起源于社会、物质实践和群体活动的文化和社会行为相渗透相融合的方面,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

教育不能狭义地理解为职业或技能方面的训练和获得,如在今天世界各地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那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如何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相互对待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发展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现在我们还有五个工作日,身处农业和不发达地区的人们承受着更为过量的工作。如果有一天全球都实施了三天工作制,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到那个时候,人类会做些什么呢?这是一个关系到我们未来的严肃问题,教育课题会极为突出。我们必须对此加以思考。

……

主要借助教育,关于人性的教育,关于人类本体性的教育,这一观念不仅仅来源于卢梭、席勒和马克思。比如,孔子就强调教育的重要地位。但是,可惜的是今天的教育很不重视人文,一味强调作为各种专家学者的职业和技能训练。这对于我们知识分子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项十分现实的任务。

(※节选自《世纪新梦·与高建平、杰姆逊的对谈》,1998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