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诉说的倾听者

2018-04-15 作者: 耿军
做孩子诉说的倾听者

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对于倾听孩子说话是这样理解的,他认为倾听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Www.Pinwenba.Com 吧的确,在孩子看来,认真听听他说话是对他关心、尊敬的一种表现,在这种情感的包围下,孩子确认自己的发言不会受到轻视和奚落后,就会鼓起勇气对任何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慢慢地,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形成、发展、提高,令自己的表达能力登上一个新台阶。

案例

峰峰的爸爸妈妈平时工作很忙,只能让他住长托,一周才接回家一次。每次回家,峰峰总是兴致勃勃地给爸爸妈妈讲幼儿园里的故事,和小朋友吵架啦,被老师表扬啦,老师带他们出去玩啦……

峰峰恨不得在一下子就将五天的事情都说给爸爸妈妈听,妈妈爸爸一开始还耐心听,但很快就觉得太浪费时间了,自己还有很多工作、家务要忙。因此后来只要峰峰一说话,他们就装作认真听的样子,手里却忙着其他事,到最后都懒得敷衍了。峰峰似乎意识到什么,慢慢地,他的话越来越少,最后一回家就自己玩,爸爸妈妈和他说话也懒得搭理。这时候爸爸妈妈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他们询问了幼儿园的老师,老师告诉他们,峰峰在幼儿园里很开朗,喜欢说话,不过最近一段时间好像变得沉默了。爸爸妈妈将情况和老师说了,老师告诉他们,峰峰变得不爱说话,是因为父母总是忽略他的话。老师建议他们不管峰峰说什么,都要认真听。

从那以后,爸爸妈妈每次接峰峰回家,都会主动问他在幼儿园里的生活,刚开始峰峰只是勉强说两句。可功夫不负有心人,峰峰慢慢地说得越来越多了。有一次妈妈只是问了他一句“折纸船有趣吗”,峰峰滔滔不绝地说了他梦想中大船的模样,还说自己要当一名轮船设计师。峰峰说了好一会,突然意识到什么似的停住了口,悄悄地看着妈妈,看到妈妈认真地看着自己在倾听,峰峰才又开始说起来……

孩子学会表达,都是从单纯的哭泣到咿呀学语,再到完整的叙述,这个过程预示着孩子逐渐长大,并有了自己的想法。因此,许多时候,相对于大人的指导和教训,他们更需要有人听自己诉说,感受自己的情绪,分享快乐,分担忧愁,这也是峰峰向爸爸妈妈“唠叨”的原因。

遗憾的是,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家长因为忙自己的事情或“看轻”孩子,没有聆听孩子内心的想法,以至于孩子慢慢关上心门,不再用语言表达想法。为了让孩子能重新开口,我们要做的就是更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引导孩子通过语言,把他的所有感受,无论是快乐、幸福、喜悦,还是痛苦、悲伤、忧虑,都倾倒出来。这样,孩子不但表达得到了锻炼,心理上更得到疏导与满足,亲子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与沟通,在家庭中营造出浓厚的说话氛围。

想要让孩子说得精彩,先要听听他到底想要说什么,而在这之前,我们应当学会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

1 做好倾听前的准备

倾听并不是单方面听孩子说话就够了,相反,我们一定要表现出与孩子的积极互动。这种互动不一定要出声,有时候沉默的互动效果反而更好一些。在诸多互动中,肢体语言、眼神交流是最直接的。在倾听之前一定要做出“听”的姿势:与孩子的视线一定要保持平视,居高临下只会令孩子感到压迫不安;上身不要过于平直或向后靠,而是稍稍向前倾,这会给孩子传达一个“我非常有兴趣听”的信号;双手可以自然地放在腿上或其他位置,以便在倾听时能运用手势表达自己的想法,或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但要注意,手决不能捂着嘴巴、抱手臂或者做其他事情,这些举动对孩子意味着“拒绝听下去”。

2 不要中途打断孩子的倾诉

孩子在表达自己想法时,有时发音不准确,有时话题比较陈旧,有时说话结结巴巴……但这些都不是可以轻易打断孩子说话的理由。因为这样会打乱孩子的思路,有时孩子还会因为紧张而忘记自己要说些什么。久而久之,在这种干扰下,孩子就可能不太喜欢开口说话,即使说话也会因为紧张或担心而无法顺利表达。

3 不要对孩子的倾诉做过多评价

我们只是一个倾听者,主要任务是听孩子说话,而不是对说话内容大肆发表意见。即使在语言上与孩子互动,也只是履行“鼓励者”或“引导者”的职责,即激发孩子倾诉的**,或引导他们对话题进行深入叙述,进而自己作出分析判断。如,认真地看着孩子的眼睛,若有所思地说:“我想你当时一定很吃惊”、“我跟你想的一样”……;你也可以握住孩子的手,或抚摸他的身体,对他说:“我明白……”

4 通过恰当的表情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倾听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们能通过辨认家长的表情,来判断是否该继续说下去。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总是沉着脸,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孩子就没有了诉说的热情。相反,如果我们在这期间一直保持微笑,根据孩子诉说的内容恰当地做出吃惊、皱眉、忧伤、惊喜等表情,就会大大激发孩子的表达欲,兴致勃勃地说下去。

被倾听意味着被接纳、被了解,也意味着孩子可以通过倾听者的反应感受到自己语言的魅力,并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产生自信。有了这种自信,在以后的成长中,孩子一定会以良好的表达能力赢得关注,获得成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