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4-08-15 作者: 富澜
前言

(方括弧内的字句均系《爱森斯坦文集》编者所加。Www.Pinwenba.Com 品 文 吧——详者)

“一切在于人——切为了人!”

我用马克西姆·高尔基的不朽名言作为本书的开头并不是偶然的。

我国革命胜利的二十年以空前气势证明了“一切为了人!”这一口号的伟大意义:它是引导我们夺取前所未有的胜利的动力。这二十年时间还证明了,针对“为艺术而艺术”、“为文化而文化”提出这个“一切为了人!”——社会主义为了人,文化为了人,艺术为了人——的口号何等有力地丰富了我们的艺术与文化。

另外一点——“一切在于人”——也是同样深刻的。正是从人那里,只有从人那里,从单个的人和集体的人即人民那里,才能找到永不枯竭的灵感。

作家、诗人、艺术家来去匆匆,而人民,这个伟大的集体的人,却是永存的。只有从人民中来、与人民站在一起并深入于人民之中的人,才有可能参与人民的伟大不朽事业,人类的伟大事业,人的伟大事业。

我一向被人认为是最“缺少人性的”艺术家之一。我的作品从来不曾把对人的描绘当作中心问题或基本问题,就我的性格而言,我始终更倾向于歌颂运动,群众运动、社会运动、戏剧性的运动,我创作的焦点始终是更突出地集中于运动,而不是集中于什么在运动。集中于动作和行为,而不足集中于谁做出这些动作和行为。

因此从我投入有意识的创作活动以来十七年的经验,更多地不是在艺术中人的形象方面,而毋宁是在作品本身的形象方面。但是这决不是背离了“一切在于人”的口号。

相反,当你越是深入地分析这一领域的时候,你就越是深切地感觉到在这方面也同样是“一切在于人”。而且,离开了人,不是出自人和人性,那就任何一点真正生动的现实主义的形式、任何一点真正生动的作品形象都不可能产生、出现和发展。

如果说在描绘人的方面(虽然不能说是描绘人的集体方面),我的创作也许可以说欠下些什么,那么,就让我这本关于作品形象中的人和人性的著作姑且算作一份补偿吧。因为,这本著作中基本的、贯串的和最深刻的主题,便是人,不仅是作品内容和情节中的人,而且包括作品形象和形式中的人。

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使作品的思想和主题成为艺术感染和感受对象那一创作过程方面的人。

歌德曾说过:“我的追求就是体现思想。”这个定义概括了形式创造的全部涵义,甚至包括任何极端的风格和表现方法,从象征的和隐喻的笔法直到用日常口语含糊地说出思想和用蹩脚的语句非艺术地转述内容。对于如何不陷入这两种极端,而又能使形式服务于这一任务的原则,我将通过具体的场合,即镜头一一蒙太奇——有声蒙太奇,来加以考察。在这方面以及深人探讨个别具体问题和细节时可能涉及的一切方面,将始终遵循一条基本原理,即:作品形象表现的全部经验、全部力量,以及我们这里首先要讨论的全部结构技巧(假如它是以创造真正是为了人的作品为目的的话),其根本和首要的泉源始终是三个字:人,人,还是人。

“一切在于人——切为了人!”

1937年11月7日

十月革命二十周年纪念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