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眷恋黄土地的海外华人

2018-04-15 作者: 刘战英
第八章眷恋黄土地的海外华人

两条新闻构筑的悬念

新闻一:1992年3月31日《佛山日报》在头版显要位置声称:1991年,该市南海、三水县等地将“高美施”UA-102(一种液态多元素复合植物营养素)用在蔬菜等经济作物上,增产效果显著。Www.Pinwenba.Com 吧试验的9种蔬菜不仅平均增产幅度高达36.9%,而且病虫害大大减弱,从而减少了有毒农药的使用。此外,蔬菜产品的口感也有明显的改进。试验结果,引起了三水县政府的高度重视。1992年,该县将在10万多亩的蔬菜基地上推行现场试验点。

新闻二:1992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以醒目的标题披露:榆林运用高新技术改良风沙滩区土壤。文曰:陕西榆林地区有着丰富的地下资源,但贫瘠的土地严重阻碍该地区的经济起飞。1992年7月,陕西贫困地区经济开发服务中心找到提高土壤质量与农产品品质的美国O.E.L公司。该公司的“高美施”腐殖酸肥(活性营养素)对改良风沙地、低产田效果显著。目睹者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地里的麦子、谷子、蔬菜一天一个样,看着真让人高兴。”于是,榆林地区与“高美施”发展有限公司正式签定一万亩沙地改良工程承包协议。

两条新闻,一条发自南国,一条来于“西域”,两者如大桥飞架,横亘上万里。这是何等大的气魄!

如果说“高美施”给田畴富庶的南国蔬菜增产是“锦上添花”的话,那么“高美施”使满目荒漠的“西域”铺翡叠翠将是“雪中送炭”了。这是多么深挚的情怀!

那么,这架“桥”者为何许人也?

而这“添花”者和“送炭”者的胸怀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情韵?

读者需要问个究竟。

笔者需要道个明白。

一笔写出的“陈”字却不是本家兄弟

一听高美施(远东)发展有限公司总裁陈建行和副总裁陈炎山的名字,且又年龄相仿,便会断定他们不是本家兄弟就是有着水乳交融的裙带关系。

其实不然。而使我们真正打消这个念头,还是在陈建行和陈炎山接受我们采访时亲口否定时为止。

我们在位于北京市区东北方向顺义县的顺义宾馆一楼大厅见到了陈建行和陈炎山。这座也算气派的宾馆好像开业不久,尽管从造型到陈设不失现代气势,但一着面儿总使人觉得带有一股庄稼汉的习气,懒散而不拘小节,大厅左侧的圈椅式沙发上坐着几个状似司机模样的男士,一个个高跷着二郎腿,肆无忌惮地谈天说地,大声喧哗。总裁陈建行见此地不便交谈,便将我们带到寝室内的客厅里。

“对不起,昨天夜里我们突击准备会议材料,搞得比较乱,随便坐坐吧。”陈建行总裁礼貌地表示歉意,目的也在于说明开始为什么不请我们到这个客厅来的原由。

“不必客气。”我们立刻表示理解地微笑着说。但心里却嘀咕,宾馆的服务员为什么不给清扫呢?看来这座宾馆是入流的设备却是不入流的服务。

交谈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

轻松的气氛往往给采访者细致入微地观察和从容地询问被采访者创造契机。

四十来岁的总裁陈建行身材适中,既算不上魁伟但也算不上矮小,上身穿一件白色T恤衫,虽不衣冠楚楚但是透着洒脱、随和及飘逸。略显突出的颧骨衬托着两条浓黑的眉毛下一双炯亮的眼睛,给人强烈的感觉是:豁达、干练、聪睿。他自称是“第四代华人”。出生在越南,二十多年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举家含悲忍愤迁居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那么,他应该算是哪里人呢?

“我是潮州人。”陈建行脱口便答。接着他具体解释道:“尽管我现在是美籍华人,还有人把我归为越南华侨,但是,我的生命命根在中国,在潮州,所以我应该是一个潮州人。”

认祖归宗,中华民族伦理之道。

相比之下,副总裁陈炎山显得衣冠楚楚,一副儒雅风貌,他的身高在一米七〇以上,秀气的五官在考究的眼镜陪衬中显得十分精明。他出生在海峡对岸的台湾省,自称是“第七代华人”,可见其上溯几代都在海外谋生。他口齿伶俐,谈吐文雅,国语说得极好,言谈中不时闪烁出几句独道而精辟的见解,足以显示出是个有识之士。

陈建行与陈炎山,一位生于越南,一位生于台湾,除了姓氏相同外,没有任何血缘和亲属关系。

“两位老总,你们二位是什么时候相识的呢?”

“啊——”说普通话不够流畅的总裁陈建行深深吸了一口烟,一抬下巴,轻轻吁出,思索有顷道:“有三四年了吧?”

“那么,你们又是怎么志同道合地想在中国搞农业高科技引进的呢?”

陈建行总裁闻听回答得相当干脆:“这是天意。”

“对,是天意。”副总裁陈炎山点头首肯。一答一补,珠联璧合,十分默契。

啊,陈建行与陈炎山将他们的结合归纳为天意。

那么,主宰他们意志的冥冥上苍又是谁呢?

一颗中国心

位于东亚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地,是炎黄子孙生命之根,为华夏儿女血脉之源。黄土地孕育的黄皮肤,是每一个具有中国人遗传基因的海外游子的认同点。黄土地生发的华夏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后裔之魂系所在。

成长在美国加州的陈建行开始经营农业不久,欣闻美国O.E.L公司经过四十多年的研究,成功地开发一项最新农业高科技产品,取名“高美施”。这种农业高科技产品含有腐殖酸、氮、磷、钾、钙等72种植物不可缺乏的多种矿物质元素及微量元素,具有优质、高效、无毒、广谱、活性,能够平衡各种农作物的营养生长和改良土壤的功效。据美国的研究部门和生产部门实验结果表明,粮食、油料、蔬菜、瓜果、烟草、茶叶、橡胶林等38种作物使用“高美施”,总产量平均增加58.9%,全部试验获得良好结果的竟高达91%。一时间被誉为“土壤的灵丹,农作物的救星”。他大脑屏幕上立刻闪现出一幅既壮丽又贫瘠的图景:

一面是昆仑太行,横空出世,长江黄河,一泻万里,人文景观,举世风流。另一面是浩浩大漠,一片混沌;万里原野,不时有灾害流溢,稼穑萎顿;芸芸众生,不乏贫困潦倒者。如果将“高美施”引进到祖籍国——中国,治理荒漠的沙地,使日趋板结的黄土地得以改良,使农作物增产增收,岂不是上对祖宗造福桑梓!

从愿望到决心大都经历一个调查研究进而形成结论的过程。

陈建行从大洋彼岸踏上了充满孩提般憧憬的孕于斯、造于斯的黄土地。

陈炎山紧随其后,两条腿也叩响了中华大地的门扉。

于是,大江南北,白山黑水,黄河两岸,古丝绸之路,都留下了他们不辞辛劳的足迹。

调査的结果说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八亿多农民。根据中国的国情,经济要繁荣,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富足,农业的迅猛发展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这个定论已经被韩国和台湾所证实。因此,广阔的中国农村将是“高美施”大有作为的舞台。

对,向中国的农业“输血”,引进美国最新农业科技产品“高美施”!

陈建行和陈炎山胸臆中铸造出一个高尚而坚定的意志。

大巧而无所不为

要将意志付诸实践,不仅要经过无数曲折,而且要经受种种阵痛。

陈建行和陈炎山将“高美施”引进到中国,就经历了雄关漫道,险隘重重。

据说,他们为取得美国有关方面允许引进权,就体现了“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的气概,富有极强的传奇色彩。但碍于难以言喻的原因,“据说”只能停留在“据说”上。

当“高美施”昂首阔步地来到中国,却迟迟不能安营扎寨。陈建行和陈炎山为此感到困惑不解。

什么原因呢?他们通过“亲口吃梨子”才发现,“高美施”不能在中国农村驻扎的原因,一个是古老而闭塞的农业传统耕作经营方式产生的思维方式对“高美施”产生排外心理,认为“外国的月亮未必比中国的月亮圆”,所以来个不买账。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农民荷包里不充裕,有的地方连中国产的化肥都买不起,哪还能花大价钱买你这个不知是不是“卖狗皮膏药”的洋玩艺儿。

怎么办呢?陈建行和陈炎山采取的对策是:用事实说话,不叫中国农民吃亏,从而达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用实实在在的数据为“高美施”扫平前进中的阻力。

你不是对“高美施”的效能持怀疑态度么?那好,我就选择一个点,把农民的地买下来,亲自进行试验。

你不是怕使用“高美施”是瞎子剃头——不保险么?那好,我就把你的地按去年的收成包下来。使用“高美施”,如果减产了,就按去年的产量赔偿;如果增产了,就将增产部分也都一起交给你。

那么,采取这种对策的结果如何呢?请看下列事实——

▲北京市顺义县过去小麦产量徘徊在840斤左右。通过在8000亩小麦上使用“高美施”试验,使当年亩产量达到950斤。另外,他们还在春玉米上使用了“高美施”,试验结果表明,在一般情况下,比对照田穗行增加两行,每穗粒数增加150粒,千粒重增加70多克,秃顶很少,还能提前一周成熟。

▲广东省南海县农民李福渠在芹菜上使用“高美施”,亩产由过去的8000斤提高到1.4万斤,增产75%,还提前20天上市。

▲大连市新寨子乡天华蔬菜园艺站对绿菜花进行试验,每亩增产45%,还提前7天上市,口感比过去好。

▲陕西省榆林地区按照常规改良沙地土壤,前前后后需要三五年时间,使用“高美施”只需20天,土壤主要肥力增加效果极为明显。在土面10公分的土壤里,有机物质含量很快增加到10.03%;速效钾增加了36.36%。不但地肥了,土也松了,使沙地得到了卓有成效的改良。

几年来,陈建行和陈炎山凭着一种赤诚,不怕艰难险阻,敢于充当“开顶风船”的角色,毅然在市场上投入二三百万美元,无疑,他们在没有收取的同时这种付出是巨大的。目前,他们已经在中国的25个省市建成了试验点,决心来个以点带面,遍地开花,在中国农村繁衍出一个“高美施”大家庭。

“走两步,退半步,就不断地走两步”

“高美施”在中国各地实验的结果,都受到农民的欢迎,那么为什么陈建行和陈炎山还感到放不开手脚而举步维艰呢?

“主管部门缺乏一种超然的心态,使我们很伤脑筋。”副总裁陈炎山抬起右手一推架在鼻梁上的眼镜,神色中流露出一种无奈,接着,又微微一笑,充满信心地补充了一句,“不过,我相信这都是暂时的。”

“对。”陈建行总裁的语气很坚定,“尽管我们现在是走两步,再退半步,回头看看,停顿一下,再往前走两步。但是,走两步的本身就是前进。”他说到这里突然变得有些激动,“比如说我们扶贫。我们无偿地将‘高美施’给了一些地区,却发现有的个别地区的主管部门拿着我们的‘高美施’在卖,没有分到农民手里。于是我们就改变了办法,直接帮助农民使用‘高美施’,变‘扶贫’为‘扶济’,这样一来不就是进步了。”

“是啊!”副总裁陈炎山也不禁大发感慨,“我们每到一个扶贫县,只要走到农民中间去,就由感慨到伤心,由伤心到感动,由感动到想给他们做点什么。所以,从扶贫到扶济,我们是带着爱心来做的。”

此刻,总裁陈建行也变得激动起来:“我们现在走的路,都是别人不愿去的地方。从兰州到陕北,从太原到内蒙,从佳木斯到山东,从贵州到广西。一年当中最长180天最短90天在这些地区。每天都跟时间赛跑。”

副总裁陈炎山待总裁陈建行说完,神色变得很凝重:“可能有人会问:你们这些‘大款’,在海外不愁吃、不愁穿,到中国来引进农业高科技,究竟目的何在?我会告诉他说,很简单一句话,就是‘不枉此生来’,为老祖宗所在地做点事情。”他说到这里话锋一转,“有人说,‘有播种,就有收获’。我说,这不过是一种理念。事实上,播种有时就没有收获。像我们现在付出这么多,能不能全部或者说成倍收回来,都是个未知数。到时候,也可能钱袋鼓鼓的,也可能是两手空空。不过,究竟是哪一种结果,我们都有思想准备。”

“那是天意。”总裁陈建行坦然一笑,笑意中充满自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