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拾遗

2018-04-15 作者: 侯发山
路不拾遗

这天是星期天。

我在家给一篇即将完成的论文润色,同时辅导儿子做作业。妻子上街买菜,顺便去火车站给我预订两张往返北京的车票。下周日我要去北京参加一个研讨会,是关于新形势下道德建设方面的话题,我手头的论文就是准备提交大会的。

“爸爸,路不拾遗这个成语什么意思啊?”儿子遇到难题了。儿子上小学六年级了,周末作业之一是抄写并解释成语。

我放下手头的论文,给儿子讲解:“‘路不拾遗’的意思是说,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儿子似信非信地点点头,似乎不相信我的话:“东西掉在路上都没有人捡走?”

我继续侃侃而谈:“‘路不拾遗’出自后晋张昭远、贾纬等编写的《旧唐书》。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河北大名、馆陶一带),不小心把一件心爱的衣服丢了。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很着急,有人劝慰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人听了半信半疑,心里话: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于是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失去的衣服。这件事以后越传越广。后来,人们就把‘路不拾遗’变成了一个成语。‘路不拾遗’又作‘道不拾遗’。常常用以说明国家安定,人们思想品德高尚,社会风气很好。”

儿子眨巴着眼睛,打破沙锅问(纹)到底:“爸爸,现在的社会风气好不好?”

“这个,这个………”我支吾了两下,最后还是明明白白地告诉儿子,“现在的社会风气当然好了……”

儿子打断我的话,说:“爸爸,现在是不是东西掉在了路上也没有人捡啊?”

“路不拾遗”是老黄历了,现在哪有这等好事?!我的论文里就有这方面的论据。我正不知道如何回答儿子的问题,妻子急三火四地回来了。

我松了一口气,忙叉开话题,问妻子火车票办理好没有。

妻子叹口气,少气无力地说:“倒霉透了,我的手提袋丢了,火车票,还有五百多块钱,咱两个的身份证都在手提袋里面……”

怎么这么不小心?我忍不住瞪了妻子一眼,说:“你什么时间发现丢的?是小偷偷了?还是忘在什么地方了?”

妻子说:“我先去买菜,然后才去火车站买车票,回来我也没有坐车,顺小巷走回来了……走到半路,我才发现手提袋不见了……很可能是在火车站丢的。”

儿子天真地说:“妈妈,你没回去找找?”

妻子摇摇头,说:“哪能找得到?找也是白费力气。”

妻子说得不错,只怕她的手提袋刚掉到地上,她前脚走,后脚没走就让人捡跑了……说实话,现在的社会风气很不乐观,都敢去偷去抢甚至去杀人了,更别说捡东西了。

“你报案没有?”我问妻子。

妻子懊丧地说:“报案有什么用?”

是啊,如今的人见钱眼开,谁捡到钱了会交出来?再说,现在派出所那么多事,哪顾得上这点小事?丢就丢了,妻子也够生气的,再埋怨她也无用,我便息事宁人随口安慰她了两句。

火车票和钱丢了无所谓,身份证丢了可是大事,我也没心思修改论文了,于是,趁妻子做饭的当口,我赶往附近派出所办理临时证明,要不,去北京出差还真是个事。

我正在派出所开证明,妻子打来电话,说:“儿子是不是跟你一块出去了?”

儿子不见了?他可能出去玩了,他一个人又不是没单独出去过。末了,我对妻子开玩笑说:“放心吧,丢不了……咱又不是百万富翁,没有人绑架儿子。”

我办完事刚赶到家,儿子也满头大汗地进了门——手里提着一个手提袋——这个手提袋正是妻子的!

我和妻子几乎是异口同声地问:“儿子,你在哪里找到的?”

儿子看看我,看看他妈妈,说:“我在路上找到的……”

妻子说:“真的?”

儿子重重地点点头。

妻子愣了一下,几乎是抢过手提袋,迫不及待地打开,一一翻看,然后喜眉笑脸地说:“呵呵,东西一样也不少。”

我皱了下眉头,问儿子:“你真是在路上捡到的?”

儿子“嗯”了一声,兴奋地说:“我就是在路边捡到的。”

妻子自言自语地说:“这都过去两三个小时了,路上人来人往的,居然没有人看到?”

儿子说:“旁边围观了不少人,但没有一个人去捡,有个叔叔还说是陷阱……爸爸,什么是陷阱?这是不是就是‘路不拾遗’?”

“这个,那个……”我一下子失语了。我清楚,我的论文还需要重新改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