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2014-08-14 作者: 王宗仁
总序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已经50年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组织出版了《中国抗日战争纪实》丛书,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把人们的记忆又带回到那个烽火连天、威武悲壮的年代。我们这些经历过这场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老战士,更是抚今思昔,心潮难平,壮心不已。

半个世纪以前结束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伟大正义战争。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我党推动和领导下的东北人民抗日游击战争算起,实际上中国的抗日战争持续了14年之久。当时,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与寄赖国际联盟调停,而我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于1932年4月正式发布《对日战争宣言》,动员全国军民保卫自己的国家。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在共产党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坚持了八年全民族抗战。在如此漫长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抗日战争改写了近代中国抵抗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历史记录,第一次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洗雪了鸦片战争以后一百年间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光荣一页,而且是揭开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的光荣一页。在日、德、意法西斯势力崛起,世界和平受到空前严重威胁的形势下,中国人民最先举起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对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无疑起到了鼓舞作用和先导作用。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长期吸引和抗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兵力。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主要国家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的主战场,在战略上掩护并支持了苏、美、英等盟国,配合了欧洲战场及太平洋战场的作战。中国人民为战胜和消灭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的尊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此,中国人民付出了人类战争史上空前巨大的牺牲,有三千五百多万军民负伤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当今的中国与世界,同50年前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在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国人民不仅早已站起来了,而且正朝着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使中国跻身世界先进的现代化国家之列的宏伟目标前进。但是,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国家怎么发展,历史永远是教科书,历史的经验总是为后来的人们提供启示和告诫。正因为这样,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邓小平同志反复教导我们,不要忘记历史,要用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树立振兴中华、发展中国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这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图大业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抗日战争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抗日救亡”、“不作亡国奴”的共同心声,曾经把千千万万的民众动员和组织起来,结成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激励着全体中国人民同仇敌汽,共赴国难,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不屈不挠、气吞山河的伟大斗争。抗日战争胜利的实践证明,中华民族具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存自立、奋发进取、兴盛发达的永恒的历史主旋律。

在现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统一的。在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上,经过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中国的繁荣富强,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和发展中国。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也是我们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的象征。离开了社会主义,也就离开了今天中国的最大实际,也就谈不上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就失去了灵魂。爱国主义从来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从来都要体现整个民族和人民群众的意志、利益、愿望和追求。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求,搞好爱国奉献教育,就是要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热爱祖国,有理想、有道德、讲文明、守纪律,以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己任,殚精竭虑,牺牲奉献。这都是爱国主义在今天的具体体现。

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所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同过去的胜利包括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历史地联系在一起的。回顾过去的奋斗和胜利,总结历史的基本经验,牢记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可以指导和鼓舞我们更加坚定崇高的理想,更加奋发图强地走向光辉的未来。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的人民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坚持持久抗战、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力量。从抗战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就及时提出了动员全国民众,实行全面抗战的正确路线。八路军、新四军以及东北、华南等地的人民抗日武装,深入敌人后方,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敌后抗日军民坚持主力兵团与地方兵团、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和广泛的群众性游击战争,粉碎了敌人的大规模“扫荡”、“清乡”,战胜了敌人的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主体,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抗日战争积累的丰富的人民战争经验,是人民军队反对侵略战争的宝贵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作战条件的变化,人民战争的具体样式当然也会发生变化,不可也不能固定于一个模式。但是,人民战争的思想和战略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只有这样的战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才会具有广泛的进步性和人民性。在抗日战争中,我们八路军、新四军和东北抗日联军、华南游击队等等人民武装力量,之所以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力军,赢得了人民战争的辉煌胜利,最主要的就是因为始终不渝地坚持了党的绝对领导。这段历史再一次证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们建军的一条根本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在党的领导下,我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充分发展并卓见成效的关于人民军队、人民战争与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基本经验和优良传统,对于建设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对于维护和平、夺取未来可能发生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我国人民先是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和人民的社会解放,从而开创了新中国建设的历史新纪元。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人民又用了将近五十年时间,不仅成功地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且经过艰辛曲折的探索,终于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事业已经取得伟大的胜利。从现在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人民将再用五十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伟大腾飞。回顾过去,我们应该感到光荣;展望未来,我们更应该充满必胜的信心。全国各族人民和全军指战员要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和革命传统,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而努力奋斗。

再版说明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时候,我社决定修订再版《中国抗日战争纪实丛书》。

这套被列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的国家重点图书,是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徐才厚副主席的亲切关怀、具体指示下完成的。当时的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中宣部副部长翟泰丰对这套书的出版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指导。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作家协会、总政宣传部、军事科学院政治部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对这套书的出版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并参与了审稿工作。

《中国抗日战争纪实丛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

时光荏苒,十年过去了,这套丛书史实的准确性、文字的可读性都经受了时间的检验。今天读来依然称得上是一套“全面、真实地记述中国人民抗战的史诗性的作品”。因此,这次再版,我们基本保持原样,只对书中的个别文字进行了修订。

序章

蒋介石上了庐山。

那里是避暑的好去处,每年的酷夏他差不多都要到山上绿荫笼罩着的那座专为自己修的别墅里去清凉、逍遥。工作嘛,除非必须要他过目过手的大事、急事外,其它的一律委托他人去处理。

今年这个夏天例外。蒋介石上庐山有满腹的心事,更确切地说,是忧虑、恐慌、还有些许的不安全感……

在别墅里的藤椅上落座后,他喝了一口水,使不知为什么变得干渴的嗓子湿润了些,然后对随从人员做出了上山后的第一个指示:

“华北大地上的日军活动情况要及时报告给我,记住,不得延误!”

说此话时他很严厉,脸上像下了一层霜。之后,他转身对夫人宋美龄说:

“你一定很累了,到寝室先去休息,我要处理些事情。”

一直站在他身后的秘书,递上一份刚刚收到的电报,他接过戴上眼镜,细细地看起来……

这是1937年7月初,距卢沟桥响起抗日枪声的那个日子已经很近了。当然,这时蒋介石不可能知道会有个让他震惊的“7月7日”,但是,此时此刻的他心神不定,魂飞魄散倒是千真万确的。要不,他此次上庐山为什么没有避暑的心情,连他的爱妻都有点受他的冷落呢?

看完电报,他把陈布雷唤来,嘱咐说:

“天很闷,我的胸部直发烧,看来这回不像干打雷不下雨的样子,日军要来真格的了。你给我拟个稿子,适当的时候我会讲话的。”

……

延安。宝塔矗立在晴丽的天空下,显得格外挺拔、壮观。几朵白飘带似的云彩静静地停留在塔巅,装点着这座众人心中圣洁的宝塔。

毛泽东坐在窑洞临窗下的木椅上,静静地坐着。他准备给蒋介石写信。

已经是一个月前的事了。那时蒋介石似乎有了点闲暇,可以腾出手来了,他想到要解决西北的问题,教训教训那个地方的红军。蒋介石曾多次表示过自己的心愿,要吃掉这支队伍,绝对不允许它存在。也就是在这时候,他说过一句他认为可以称得上至理名言的话:“勾结日本者是汉奸,勾结共产党也是奸臣。”西北地区的红军太让他恼火了,甚至可以说像眼中钉一样使他无法容忍其存在。于是,便有了在甘肃境内黄河以东的地方展开的一场消灭红军和红军反击消灭的激烈战斗。蒋介石不惜血本地调集260多个团的兵力,分四路包围红军。红军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竭尽全力去反击。围剿与反围剿拉锯似的进行着,双方均有重大伤亡。但是,最终国民党输了,共产党赢了。胡宗南的七十八师整个被歼灭。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萌城堡战斗和山城堡战斗。

蒋介石承受的打击是可以想象得到的。这完全是他自己讨来的苦果,怨不得别人。

毛泽东没有因为又一次打碎了蒋介石的进攻之梦而忘记了应该做的工作,因为他知道,比欢庆胜利更重要的是要联蒋抗日,是讨伐日寇。这是当前的大局。大局不能丢。

就是从这时候起,毛泽东在自己的讲话或起草的文件中,对于过去的有些口号有了修改,这也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条道走到天黑是不行的。例如,他把过去一直叫得很响的“反蒋抗日”的口号逐步改成了“逼蒋抗日”,“联蒋抗日”。反蒋、逼蒋、联蒋,提法变了,效果也必然会不一样。人心思抗日,中国必须抗日。

现在,毛泽东要给蒋介石写一封信,这是在山城堡战斗大捷之后写的一封信,是非写不可的一封信。他要给蒋介石谈谈山城堡战斗,谈谈势在必行的、无法推卸的抗日大业。也许因为这是他第一次给蒋介石写信,又是触及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大事情,毛泽东非常慎重。

毛泽东写道:

介石先生台鉴:

去年八月以来,共产党、苏维埃与红军曾屡次向先生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自此主张发表后,全国各界不分党派,一致响应。而先生始终孤行己意,先则下令“围剿”,是以有去冬直罗镇之役。今春红军东渡黄河,欲赴冀察前线,先生则又阻之于汾河流域。吾人因不愿国防力量之无谓牺牲,率师西渡,别求抗日途径,一面发表宣言,促先生之觉悟。数月来绥东情势益危,吾人方谓先生将翻然变计,派遣大军实行抗战。孰意先生反派出汤恩伯之八个团向绥赴援,聊资点缀,而集胡宗南、关麟征、毛炳文、王均、何柱国、王以哲、董英斌、孙震、万耀煌、杨宪臣、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高桂滋、高双成、李仙洲等260个团、其势汹汹,大有非消灭抗日红军荡平抗日苏区不可之势。

吾人虽命令红军停止向先生之部队进攻,步步退让,竟不能回先生积恨之心。吾人为自卫计,为保存抗日军队与抗日根据地计,不得已而有定边山城堡之役。夫全国人民对日寇进攻何等愤恨,对绥远抗日将士之援助何等热烈?而先生则集全力于自相残杀之内战。然而西北各军官佐士兵之心理如何,吾人身在战阵知之甚悉,彼等之心与吾人之心并无二致,亟欲停止自杀之内战,早上抗日之战场。即如先生之嫡系号称劲派者,亦难逃山城堡之惨败。所以者何,非该军果不能战,特不愿中国人打中国人,宁愿缴枪于红军耳。人心与军心之向背如此,先生何不清夜扪拊心,一思其故耶?

今昔绥远形势日趋恶化,前线之守土军队为数甚微,长城抗战与上海一二八之役前车可鉴。天下汹汹,为公一人。当前大计只须先生一言而定,今日停止内战,明日红军与先生之西北“剿共”大军,皆可立即从自相残杀之内战战场,开赴抗日阵线,绥远之国防力量,骤增数十倍。是则先生一念之转,一心之发,而国仇可报,国土可保,失地可复,先生亦得为光荣抗日英雄,图诸凌烟,馨香百世,先生果何故而不出此耶?吾人敢以至诚,再一次地请求先生,当机立断,允许吾人之救国要求,化敌为友,共同抗日,则不特吾人之幸,实全国全民族唯一之出路也。

今日之事,抗日降日,二者择一。徘徊岐途,将国为之毁,身为之奴,失通国之人心,遭千秋之辱骂。吾人诚不愿见天下后世之人聚而称日,亡中国者非他人,蒋介石也,而愿天下后世之人,视先生为能及时改过救国救民之豪杰。语曰:过则勿惮改。又曰:放下屠刀,立即成佛。何去何从,愿先生熟察之。寇深褐亟,言重心危,立马陈词,停候明教。

刹笔。

毛泽东又从头至尾将信细阅一遍,个别字句小有改动。这封诞生在延安窑洞的信就这样完成了。

蒋介石没有给毛泽东回信。

只能这样的理解或者猜测:一、他太忙,很可能无暇琢磨毛泽东来信中的深层含意;二、毛泽东信中的话刺准了他的隐痛,使他含恨于心,却无勇气反驳。

蒋介石身边的工作人员不会忘记他读罢毛泽东的信之后的那个动作和那句话:将信推向桌子的一角,对秘书说:“收起来!”秘书还等待着下一句话,比如说“回信”,或者说“研究研究”。可是,他没这祥说,许久,才吐出两个字:“存档!”

就在毛泽东给蒋介石写了那封信后不久,发生了西安事变。杨虎城、张学良二将军在临潼扣住了蒋介石。

蒋介石被他的部属抓起来了,了得!它不仅仅涉及到国民党的前途、命运,甚至可以说中国的抗日事业也会因为这着棋走得不妥而受到无法挽回的损失。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天不能塌,地不能陷,抗日大局一定要化解这块冰坨。在中共的多方艰苦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释放了蒋介石。

释放蒋介石的条件是:“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统一中国。”蒋介石满口答应。

他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对社会各界宣布:“只要我蒋某人存在一天,中国决不致再发生反共的内战。”

人们希望蒋介石这个千金之诺出自肺腑。

1936年12月24日,也就是西安事变不到半个月,蒋介石就这次事变的问题发表了《对张、杨的训词》。

蒋在训词中进行了“自责”,但是,更多的是他对张、杨的训诫。

12月25日下午3时20分,蒋与宋美龄一起乘飞机从西安起程,4点半到达洛阳。

次日上午10时许,蒋氏夫妇乘飞机离开洛阳,12时20分安全抵达南京。

午后,蒋介石召集行政院和军事委员会的联合会议,详细地报告了西安事变的经过,并表示想辞去行政院长和军事委员长之意——自然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要变成事实不会那么容易的。

蒋介石回到南京的当天一直是马不停蹄地工作。

傍晚,他在军事委员长官邸通过秘书长陈布雷发表谈话,向国人表明此刻他的心迹。谈话如下:

“我因飞机颠簸,非常疲乏。我对这次西安事变的态度,一如在西安对张、杨两氏之训话。现在只有等待中央的决定。我作为统帅,对于发生这次事变,深感责任重大。幸好得到政府妥善处理,全国军政当局的负责精神,使国家安定,未掀起波动,我深表感谢。在这次事件中,内外同胞的热烈同情和友邦朝野以及世界舆论一致表示同情,使本人不胜感激。”

当夜,蒋住所的灯光彻夜不灭,来来往往的人一直不断……

1937年1月1日,国民党最高军事法庭判处张学良10年徒刑。当所有的法律手续办完后,蒋介石表现了自己应有的“高尚风度”,他发布“特赦令”,取消判决,宣布张学良无罪。

张学良接到命令后久久不语,脸上全然是一种木然的表情。

不知他在思考什么。不过最后他轻淡地笑了……

……

1937年这个初夏,蒋介石在庐山时的心情很复杂。他渴盼和平的愿望当然还没有冷却,但是,日本帝国主义用刺刀、手榴弹架在他的脖子上逼着他让出华北乃至中国的大片土地,他不得不哀叹一声:路断了,我必须回去另辟蹊径。

蒋介石的心火烧火烤一般。庐山的夏天原来也有不凉爽的时候。

他唤陈布雷到身边,陈布雷来了,恭候他的指示。他却不知该说什么,一挥手,又让陈退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