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春饼与春卷

2018-04-15 作者: 薛理勇
第十六章 春饼与春卷

中国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日历中的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等二十四节候属于阳历部分,是根据地球环绕太阳(古人以为是太阳环绕地球)的规律制定的。太阳对地球气候变化有直接的影响,所以二十四节候都能较正确地显示地球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而日历上的月份和日期属于阴历部分,是根据月相盈亏周期变化来制定的,初一见不到月亮,这一天称“朔”,十五月亮最圆,称之“望”。月亮对地球气候变化影响不大,但对潮汐变化影响很大,每月的十八潮水最高,上海旧时有“十八江浦看潮头”之说,今浙江海宁观潮,每月十八是好日脚,而又以八月十八为最佳期。“立春”一般在公元历的2月4日(会有前后一天的误差),中国历法认为是进入春天的第一天,所以又叫做“春节”,而农历的正月初一是历法认定的进入新一年的第一天,旧时叫做“元旦”、“新年”。到了后来,原来农业性的节日活动逐渐衰退,“立春”的活动消失,于是原来把“立春”叫做“春节”的说法被人们遗忘,人们又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叫做“春节”。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正式颁行公元历,并把公元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旧时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的叫法也消失。

古代以“立春”为“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于是有许多“迎新春”的风俗活动。各地的知县、镇长们就会将选定的一头公牛披新挂彩,大家用鞭子象征性地抽打,讲作“鞭春”或“鞭打春牛”。这是古代的劝农活动,就是提醒百姓不要误了农事,做好春耕的准备。朝廷、官府、家庭也会把初春难得一见的果品、蔬菜等放到盘里,供大家食用,就叫做“春盘”,这是古人迎新春的风俗。唐代《四时宝镜》中论:“立春日,食芦菔、春饼、生菜,号‘春盘’。”杜甫《立春》诗: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春盘中有春饼和切成丝的生菜,侍女用纤手把生菜卷入春饼中,递给大家分食。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中记:

后苑办造春盘供进,及分赐贵邸宰臣巨珰,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

清《帝京岁时纪胜》:

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葱、冲和合菜皮。

帝王之家将后苑特制的春盘分赐给大臣,这是皇恩浩荡,一盘春盘可值万钱(钱即铜钱,古代千枚铜钱相串为一贯,一贯相当于银一两,万钱就是十万枚铜钱,相当一千贯),而平民百姓也会自备或互赠春盘,其价格低廉多了。春盘中有春饼和切成丝的菜,用春饼裹菜而食之,称之“咬春”,如《明宫史·饮食好尚》中记:“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葡,名曰‘咬春’。互相请宴,吃春饼和菜。”《燕京岁时记·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葡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立春日的“咬春”也是一种劝农风俗,就是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春困而误了农事。

立春日互赠春盘、吃春饼是全国性的风俗。北方产麦,以食面粉为主,家庭做饼是家常便饭;南方产稻,以食米饭为主,家庭做饼可是一件麻烦事,春饼的需求量很大,于是一到立春前,店家就会供应春饼。记录南宋杭州风俗的《梦梁录》中就记录店家供应春饼之事;清顾禄《清嘉录》是记录苏州风俗的著作,卷一《正月·春饼》中讲:

春前一月,市上已插标供买春饼,居人相馈贶。卖者自署其标曰“应时春饼”。

清吴榖人有《咏春饼》诗:

荐新群爱样团,复叠如堆月一盘。

次第咬春宜酒配,纵横映字趁灯看。

记逢人日煎曾约,莫信吾家说不刊。

回首红绫飘昨梦,茅檐无恙且加餐。

《清嘉录》还收录了苏州人蒋耀宗和范来宗立春吃春饼时对唱的《咏春饼》联句,讲到了春饼的一些故事,抄录如下:

十字琼肌贵,吴侬制不同。

易教厨婢习,难语饼师功。

旧典堪征数,新尝岂画充。

匀平霜雪白,熨帖火炉红。

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

纷藏丝缕缕,馋嚼味融融。

今节传柑侯,明灯促席中。

登盘争觉美,下箸辄能空。

触手书防涴,抽毫赋孰工。

酒停枵腹果,茗佐渴喉通。

风物家园好,春筵岁时丰。

红绫怀昔赐,牙齿已成翁。

“琼肌”喻女子莹洁似玉的肌肤,这里喻做春饼时使用的洁白的面筋;“吴侬”即“吴人”,也指苏州人;“画充”是“画饼充饥”之省;“传柑”即“上元传柑”,至迟在北宋,上元夜近臣侍饮,王公大臣以黄柑相互赠送,苏东坡《上元侍饮楼上三首呈同列》诗有:“归来一盏残灯在,犹有传柑遗细君。”各地的春饼制作方法是不同的,北方的春饼稍厚,大概犹如今日夹烤鸭吃的薄饼,而苏州的春饼须把面粉中的淀粉洗去,得到的是黏度较强、色泽莹白的面筋,将面筋涂到平底的锅上,就得到形似明月的薄薄的春饼,它的韧性很好,可以卷成细细的筒状,也可以将春盘中切成丝的菜卷起来,递送给邻座。

春盘、春饼本来是立春日迎新春的风俗,到了近代,尤其是进入民国以后,一些农业性的节日活动逐渐被人们遗忘,立春作为节日消失了,于是春盘的风俗首先消失,春饼虽仍存在,但它已经不是立春的风俗食品,而成了新年的食物。我老家还有此种风俗,就是在过年的私人宴席中必上春饼,它相当于上海人用的“春卷皮子”,上桌时放在碟上“复叠如堆月一盘”,人们将春饼一张平摊在左手掌上,再将小菜舀到饼上,卷成一团后食用。现在许多帮派菜中均有以饼裹食物的吃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春饼”的孑遗,只是后人容易数典忘祖,不知它就是春饼罢了。

真正的上海本帮菜似乎并没有用饼夹菜的春饼,但上海的家家户户有做“春卷”的风俗。春卷的皮子就是春饼,大多由店家、小商贩制作:将面粉放入细布袋,浸到水中,用力搓捏,面粉中的淀粉被冲洗走(可以派其他用场),剩下的就是黏性、韧性较强的面筋。备一只无沿的平底锅,锅热时将面筋团抹到锅面上,形成很薄的饼,稍熯干,面饼就会脱离锅面,就是一张春卷皮子,一般几十张相叠为一堆。将春卷皮子买回家后就得准备馅料,上海人大多用黄芽菜和肉丝炒熟后勾芡为馅,放入春卷皮子里卷成约2寸长的长方条状,逐只放入沸油中炸至金黄,外脆里香,真的很好吃。以前,家庭里只有在新年时才会做春卷,说明它还是与春天、新年有关,如今它已成了上海的风味小吃,许多小吃店、餐厅随时供应,还传到海外,我在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城市的唐人街上吃过“上海春卷”。上海春卷是古代春饼的改进产品,上海是一个商业社会,于是,春节时的春卷也被上海人噱为“金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