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2018-04-15 作者: 李迎兵
后记

历史究竟是怎样的?作为今人,只好钻到故纸堆里自以为是地去伪存真。即便这样,其实获得的内容也很有限。只能去猜度。小说就是一种猜度。毕竟,那段过往的历史相对于具体的个人生命来说,可以说非常久远了。比如,刘渊这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出生的时间,依然在典籍中找不到确切记载,所以作为后人的我们只能大概推算他活了多少年。西晋永兴元年,刘渊在离石、左国城一带起兵,这就有可能展现离石、左国城当时的面貌。

动笔写长篇小说《狼密码》,开始只有避重就轻,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如何对刘渊这个历史人物进行艺术化的解读?首先需要了解,需要在资料中甄别。这种解读是偏离真实的历史,完全依赖小说的想象,还是在“正说”和“戏说”中把握一个平衡点?实际上,也只能是在掌握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写我眼中的那个刘渊了。有人说,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大概就是有意无意地在文字中展现了抒写者自己的价值观,以及在接近或者偏离真实时所体现出的某种局限性的摇摆不定。

动笔的那几天,我和几位前辈讨论过那段历史如何抒写的问题。在这部小说里,涉及到千年村云顶山屯兵、离石及左国城建都以及刘渊与身边几个女人的故事。呼延玉、单氏和章氏,或多或少有一点真实历史的影子,但随后的小沅姐妹俩,就是虚构的人物了。我一个人沉浸在虚构的小沅姐妹俩的命运里难以自拔。那个时代由于战乱,老百姓流离失所,平均寿命不到三十岁。所以,小沅姐妹俩的命运也只是当时历史的一个缩影而已。

这部小说能够得以创作完成,首先得益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委、区政府以及离石文联给我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这一切,首先感谢值得尊敬的王彤宇、薄宇新等离石的各位领导。书中的主人公刘渊是属于离石人文历史中颇有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他不仅仅在当年屯兵于现如今的千年景区,而且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离石建过都。可以说,刘渊是景区甚至离石乃至吕梁的一张人文历史的名片。我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走访了刘渊曾经生活和建都的地方,力求还原两晋南北朝那个年代的宫廷倾轧、战争对垒以及世俗市景等。这确实具有无法想象的难度。在近一年的外出采访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本书出版在即,感谢多年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的,给予我诸多人文营养的鲁迅文学院。

本书第二稿,再次多方征求意见。查阅资料实际上持续了整个写作的过程,由于个别出处没有及时记录在案,所以无法对所有参考书目一一列出。据史书记载:离石,战国为赵之离石邑。秦属太原郡。西汉置离石县,属西河郡。东汉永和五年西河郡治迁此,灵帝末郡县俱废。三国魏黄初二年复置县。晋属西河国,永兴元年匈奴左部帅刘渊起兵反晋,建立汉政权,置都于离石。当时左国城在离石的以北方向(今天左国城已经不复存在),有的历史资料可能把这两个不同的地名混淆在一起了。我在《狼密码》里力求还原离石和左国城这两个不同的古城。

《晋书》记载:晋初胡人塞外内附有三十万人,入塞匈奴有数十万人,羯族和其他进入中原大地的胡人有一百多万。当时胡人总数约四百万,其中属于西晋管辖的雍州、并州、冀州的胡人就有约二十五万。

胡人入居关中及泾、渭二水流域,或散居于晋都洛阳的北部大片地区。在中原的局部地域,比如新兴,比如离石一带,匈奴人已超过了当地的汉族居民。所以,像刘渊这样的匈奴人都有汉姓汉名,属于匈奴贵族中有见识和有威望者,但他们社会地位却很卑微。

匈奴虽然对晋朝称臣,但他们传统五部政治体系依然存在。比如当时的离石就是匈奴的王庭所在。

当时的西晋军制,沿袭汉魏而略有变化。西晋分封宗室亲王或异姓大族都督居州镇要地,以图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大司马、大将军、太尉为高级武官。其中,加“都督中外诸军事”之衔者,为指挥全**队的最高长官,代表皇帝掌握最高军权。下设中军将军总统宿卫,左右卫将军统领宫殿禁军,领军、护军(初称中领军、中护军)等分领宫门及京师城内禁军,四护军统领城外诸军。晋武帝嫡亲与同姓诸王出任重要州镇都督,掌握一方军政大权;置四镇(即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征、四平、四安等将军,以统辖分置于各地的外军。沿边屯军将领,称校尉,如乌桓校尉、西戎校尉、南蛮校尉等。这些背景性的资料查阅了很多,但在写作中不一定都能用上。

在《狼密码》即将出版上市之际,对山西人民出版社的社长李广洁、总编辑姚军、责任编辑李鑫在此一并予以感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