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杨修:学儒救不了华夏

12天前 作者: 两尺
第154章 杨修:学儒救不了华夏

第154章 杨修:学儒救不了华夏

卫将军府,后花园里,王景正在陪着貂蝉在游园赏景,旁边是已经长出羽管,身形不再圆滚滚而是开始向着苗条修长转变的小金乌。

随着王景的气运愈加强盛,小金乌的生长速度也在明显加快,再过半年左右便可脱离幼生期,进入亚成鸟阶段了。

时值五月,满墙的芍药和月季迎风盛绽,姹紫嫣红开遍满园春色。

清风徐来,飘香盈袖,王景脸上面带喜悦,亲自抚琴弹奏凰羽仙音,而貂蝉则是伴着琴声起舞,凤姿绰约,美目顾盼之间,情意浓浓。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不一会,就有下人来报:“将军,司徒杨彪之子杨修登门求见。”

“杨修?他来做什么?”

王景心中略带狐疑,但也没太在意,对于这位历史上曾经让曹老板都为之头疼的天才,他还是十分好奇的,便吩咐道:“带他到偏厅吧,我随后就来。”

“是,将军。”

没让杨修等得太久,王景只是简单换了件常服,就接见了他。

“器宇轩昂,龙腾虎步,这就是祁侯吗?”

“最初之时,我也只是好奇,祈天灯终究不过是一件玩物,即便能传递信号,也未必比飞鸽传书和烽火狼烟好用。可在这之后,将军推广墨学,奇巧阁造出种种不可思议之器物,这才终于勾起了我的兴趣。”

不过王景实力强横,气量自然也是远迈凡俗,并未因此而猜忌杨修,反而觉得像他这样的聪明人,用好了说不定会有意料之外的惊喜。

弘农杨氏虽被称为“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但是很显然受到了时代的局限性,杨修心中的许多疑问,儒学经义都解答不了。

至于清田的事情,王景见隐瞒不住,便也大大方方地承认下来:“我确实准备安排人手,打算重新丈量土地,同时统计治下各地的人口数据。未来会根据这些数据重新制定税赋政策。我也明白,这件事情,必然会遭到天下世家的群起反对,你们弘农杨氏,确定要蹚这浑水?”

因此儒学注定找不到一条通往未来的正确道路,只能永远在治与乱之间,徘徊往复。

感受到王景的目光落到自己身上,杨修当即拱手行礼,但眉宇间依旧神采飞扬。

猜忌,往往就是这么来的。

只可惜,上位者往往容不下这样一个傲慢而不肯向权势低头的天才,再加上杨修在曹魏阵营中站错了队,所以最后才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杨家内部也有藏书,杨修从小就熟读历史,因此才对王景抛出的各种论点更加震撼。尤其是当王景提到世家不断土地兼并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之后,更是如此。

而主动求见王景,杨修也是抱着毛遂自荐的心思来的,因此一开口就直奔主题:“祁侯欲清丈土地,修虽年幼,却也愿助将军一臂之力。”

上位者虽然很喜欢宠信那些用起来顺手的属下,可如果这個属下比自己肚里的蛔虫还要了解自己的想法,能完全猜透自己的心思,这就很可怕了。

“修,见过祁侯。”

此刻王景心中已经在思考是不是有人泄密了,至于杨修的问题,他确实有想过要在汉朝推行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王景看得出来,杨修确实是一个傲气到骨子里的人,只因为他太聪明人了,看透了世情,看透了人性,所以才能这般洒脱和随性。

“免礼吧。”

“没人说过,是在下猜的。”

王景不喜客套,所以一开口,就是直奔主题。

此时的杨修,还很年轻,因此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真理充满了求知欲。

所以面对杨修的提问,王景笑着给出答案:“人地矛盾的问题,永远无法彻底解决,但摆在我们面前的,其实有两种办法。”

人地矛盾的问题,其实有志之士很早就意识到了。

不过年方十五,杨修却已经声名在外,以才情和智慧闻达于京师。除开他出身弘农杨氏,还是家中嫡子之外,其本身的天赋和能力也是极为出众的。

王景径直走到主座上坐下,这才开始默默打量起眼前的这位三国名人:“你就是杨德祖?”

而王景不一样,他的目光,早就穿透了历史的迷雾,看见了哪一条道路,才是通往光明未来的康庄大道。

而来自信息大爆炸时代的王景,却能为他解惑,一番交谈下来,顿时让杨修惊为天人,心中愈发敬畏。

毫无疑问,杨修是个聪明人,但问题在于,他太聪明了。

杨修站在王景面前,侃侃而谈:“将军可还记得当初洛阳城南,祈天灯腾空而起之事?”

“弘农郡已在将军的统治之下,杨家又是首屈一指的大世家,注定在这场风波中难以独善其身,甚至必然首当其冲。与其与将军这样的盖世豪杰作对,最终身死族灭,不如与将军合作,一同开创全新的未来。”

“正是在下。”

可这件事情关系重大,一旦暴露,恐怕会引发不小的争议。

杨修还很年轻,思想也更有可塑性,还没被传统的儒学给彻底洗脑,所以对王景的话,杨修其实非常赞同,但同时他也忍不住提问道:“将军,若是按照你的理论,无论世家豪族是否进行土地兼并,人地矛盾的问题终究是存在的啊。只要人口继续繁衍,总有超过土地承载上限的时候,到时又该如何解决呢?”

“将军当真认为如今的帝朝社稷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境地?”

而作为当世显学的儒家,自然也在探讨这方面的问题,寻找解决之法。

可惜儒学能够提出的办法,也无非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类的,倡导君主要体恤百姓,要心怀仁义,勤政爱民。

杨修嘴角带起弧度,显然对自己猜中了王景的心思,有几分得意。

“怎么,你也对墨学产生了兴趣?”

为了垄断学术话语权,不重视技术发展,甚至贬低研发技术的人才,这是儒学最大的问题所在。

随着王景走进偏厅,杨修顿时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巨大压力,如同食草类动物,在无人的荒野中,直面位于食物链顶端的猛兽,瞬间就有种心悸到难以呼吸的窒息感。

“贵客登门,不知所为何事?”

“哦?”

王景皱眉:“是谁告诉你我要清田的?”

杨修的表态还真就让王景非常意外,此事就连北军内部,也仅有李儒、荀攸和贾诩三人知情而已,目前还在保密状态,连史阿都不知道。

“哪两条?”

杨修目光灼灼,渴望得到一个终极的答案。

“第一种办法就是极致的内卷,比如眼下的炎汉帝朝,此前的黄巾之乱,还有即将开启的群雄逐鹿,其实都是人地矛盾彻底无法调和之后,不得不通过武力和杀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降低人口基数,杀得天下十室九空,人地矛盾自然也就解决了。”

杨修听了之后,手足冰凉,浑身颤抖:“这……这未免也太过残酷了?”

史书上的寥寥数笔,说不定就是由乱世之中的无数尸骨和血泪堆砌勾勒而成。

历史的一粒尘埃,落到某个人的身上,那将是一座足以压得人粉身碎骨的万丈高山。

王景对此也只能叹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真实的世道,就是如此残酷。”

得知真相的他,显然接受不了这种血淋淋的事实,甚至脑海中时不时闪现出一些饿殍遍野,乱民厮杀的惨烈景象,就让他的胸口一阵发闷,呼吸不畅。

杨修好半天才缓过劲来,随后更是将求助的目光投向王景:“将军,除此之外,应该还有其他的可行之路吧?”

“自然是有的。”

王景拿出一个十五比一的等比例四轮马车模型,放到杨修面前:“第二种办法就是发展科学,走工业化道路。我极力发展工商业,就是为了打破这既定的宿命。虽说人地矛盾的问题永远无法彻底解决,但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资源产出的上限。”

炎汉帝朝虽然有着各种神功妙法,百家证明,可本质上还是大一统的帝王制社会体系,整个文明的主要经济产出依旧严重依赖土地和农业。

而强者的存在,只是增加了消耗,实际上并不增加任何产出。

因此诞生于这种情况下的儒学,就本能的歧视工匠和商人,希望将所有的资源和精力,都投入到农业生产体系里。

最后的结果,自然也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在政治上,重视农业的君主和大臣,是明君和贤臣。

在经济上,思想被儒学所主导的世家和豪族,渐渐从先秦以前的贵族,转变成为士族,他们掌控大量的农田和人口,以此来掌控财富和权力。

为了掌控思想和学术上的霸权,儒士将所有无法提高农业产出的知识和技术,统统驳斥为奇淫技巧,对之口诛笔伐,恨不得踩上一万脚。

又因为商人掌握大量财富和资源,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所以就拼命打压商人的社会地位,以“言利”为耻,在道德层面对商人进行人身攻击,不断贬低和践踏。

这也是为什么秦朝以前,中原大地上还有商人登上历史舞台,甚至如吕不韦一般,掌握国政,权倾一方。

而在独尊儒术之后,商人就只能沦为附庸,甚至是强者砧板上的鱼肉。

富可敌国如沈万三、胡雪岩,也是说抄家就抄家,毫无反抗之力。

华夏文明汉朝时,就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巅峰,再往后,就再也没有本质上的提升,只有小范围的修修补补,陷入治与乱的无限轮回怪圈。

王景将这个结果,告诉了杨修。

而以杨修的聪明才智,以及自己的亲身见闻,很快就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也知道了世家若不改变,百年之内,必有滔天之祸。

届时神州崩坏,文明倾覆,偌大的中原,腥臊遍地,蛮夷横行。

王景仅仅是将五胡乱华的部分惨状,告知杨修,就让他面色铁青,义愤填膺:“区区胡人,竟敢欺我汉人至此!当真该杀!”

“犯我中华者,自是该杀,但汉人想要屹立不倒,更重要的还是自强不息。而如何自强?惟有变法!”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从今往后,修愿追谁主上,为万世开太平。”

杨修对着王景深深拜倒,此时此刻,他对王景是真正的心服口服。

在王景看来,杨修才智过人,这种谁也不服的性格,与其把他培养成为谋士,还不如让他去搞科研更能发挥出他自身的智商优势,参与政治斗争简直就是暴殄天物,浪费了一身大好的才华。

王景打算以后好好地把杨修培养成一个科学家,而不是一个官僚。

回到司徒府的杨修,第一时间找到了父亲杨彪。

“德祖,事情办得如何了?”

“父亲,我欲投身墨学。”

“什么!”

杨彪差点一口气没喘上来,眼珠子都瞪成了一双牛眼:“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此刻的杨彪,真的非常心累,自己只是想要和王景搞点私底下搞点利益交换啊,怎么连儿子都赔出去了?

当代的儒门三君,义为卢植,礼为袁隗,而杨彪所代表的,正是三君中的“仁”。

从身份上讲,杨彪说是儒门的三位掌门之一也不为过,因此他自然是对儿子杨修寄予厚望,希望他日后能继承自己的衣钵的。

可现在杨修居然说要弃儒学墨?

奈何杨修已经被王景所描绘的宏伟蓝图彻底折服,并且愿意追随他的志向,想要变法图强,想要改变华夏文明即将到来的悲惨命运,因此毫不犹豫就抛弃了弘农杨氏原先所坚持的儒家思想。

杨彪劝了半天,可一点用处都没有。

“父亲,孩儿心意已决。”

“德祖,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知道。”

“唉,儿孙自有儿孙福,希望你的选择是对的。”

杨修如此坚决,杨彪也是无奈,只好把希望寄托在王景身上:“本来为父还想着等你到了及冠之年,就为伱举孝廉,现在怕是不成了。”

自汉武帝开始,举孝廉就成为了帝朝选拔人才的科目,在东汉更是成为了求仕者必由之途。

孝,是孝顺亲长。

廉,是廉能正直。

看似选拔贤能,但这里面其实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一般只会从儒士中选拔。

杨修弃儒从墨,就等于是自动断绝了孝廉之路。

所以杨彪才会这么生气,可杨修却不以为然:“父亲何必担忧?主上用人,不拘一格,墨门翟介,此前不过一个匠户,身份卑微,如今不也官至县令?而且为官一方,政绩卓越,未来不也前程似锦吗?”

经儿子这么一说,杨彪心中虽然还是不爽,但也只能接受:“希望如此吧。”

“对了,还有一事。”

杨修拿出一本图册,笑着交给杨彪:“父亲请看。”

杨彪心不在焉,随手翻了翻,发现图册里,全都是一些机械构造的知识,顿时眉头皱了起来:“给我看这个做什么?”

身为大儒,若是儒学经典注解,杨彪还会感些兴趣。

可丢给他一本机械构造图纸,他哪里看得懂。

杨修却笑道:“父亲可知,图中之物,是改良过的提花机。”

“改良的提花机?”

杨彪心头一震,表情终于变换。

随着王景把来自并州的毛料卖到洛阳,在这京师之地,无论是平头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可都对奇巧阁的毛纺织机一点也不陌生了。

因为他们都听说了,这玩意儿很赚钱!

最早经营毛料生意的人,现在都靠着织布机挣了大钱!

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眼前的这本小小图册,里面居然是改良过的提花机,那是真的赚来足够的钱造一座真正的黄金屋!

毫无疑问,在这一刻,杨彪心动了。

“父亲,主公说了,这就是杨家识时务的回报。”

杨修说完,又笑了笑:“父亲,还请尽快排出人手投身墨学,唯有学得真本事,才能将图纸落于实处。”

一想到提花机有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杨彪忽然觉得儿子投身墨学,也并非什么坏事。

相比于杨家的识时务,袁隗所代表的汝南袁氏此刻已然成为了反对王景《遗产法》的世家领头羊。

“庶嫡有别,此乃祖宗之法,岂可说变就变?”

“然也,祁侯这次是真的太过分了!”

“太傅,还请你为吾等做主啊。”

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聪明人,哪怕眼界和见识,受到时代的局限,可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他们就比猴儿还精,很快就在有心人的挑拨下,看穿了王景的用意,并且团结起来,想要强行让王景收回成命。

如今的京师,王景号令三军,权倾四郡,没人能够与之抗衡。

但政令的推行,依旧需要借助皇权,而身为太傅的袁隗,在身份上足以影响刘辩这个年轻的皇帝。

因此受到法令影响的四郡望族,都纷纷派人来到太傅府,希望袁隗能够为此而出力。

袁隗对此也是头疼无比,身为世家大族中的一员,他自然不希望王景的《遗产法》推行,更不想袁家名下的田产和人口,被朝廷登记造册。

因为这样做,会损及袁家的基业。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