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练习时长两年半的武学奇才

1个月前 作者: 翻滚的肚皮
第182章 练习时长两年半的武学奇才

哼!

试镜室内,坐在角落位置的于承惠老爷子鼻孔出气。

再此之前,他可是一直是一言未发的。

老爷子是个挺纯粹的人。

又或者说,技术型行业的顶尖人材,大多都是比较纯粹的人。

虽然于老爷子拥有大量的表演经验,论演戏,他其实是内行。

但对张远刚才的表演,他并未发表任何意见,连个皱眉撇嘴的动作都没有。

因为导演王新明让老头帮忙时,直说盯着点功夫,未提表演的事,他便一句也不多说。

可现在张远提起了功夫,还一气说起那么多拿手功夫,老爷子便绷不住了。

“这小子话也说的太大了!”

他是行家,自然明白一个道理。

人类是有极限的。

哪怕是绝世武学天才,也不可能真正精通各种武艺。

包括老爷子自己,别看他是宁夏武术的教练,十八般兵刃拿起来就能使的有模有样。

可他真正精通的,只有两样半。

其一,便是他绰号“双手剑圣”的由来,名为“双手带”的双手剑法。

其实在于承惠之前,“双手带”在华夏已经失传。

这本是一种源自宋代朴刀的武术功法,可却和很多华夏传统技艺一样,在岛国完整保留了下来。

岛国剑道中的不少技巧皆源自“双手带”。

是老爷子翻阅古籍,又结合岛国刀法,将“双手带”剑法再次复原。

其二,便是他的醉剑法,63年,他凭借一手醉剑拿下华东地区武术比赛冠军,从此一举成名。

而剩下的那半个,则是枪法!

老头的枪法及其精湛,尤其是那一手回马枪,速度奇快,防不胜防。

84年比武,于承惠持双手剑对战号称“武学奇才”的王珏。

对方使棍棒相迎,可不出两分钟,在于老的一记回身剑下,王珏痛苦倒地,单手捂着鲜血直流的大腿内侧,再无战力。

后世依旧能在网络上找到这段战斗视频,并且能很明显的看到,于老用的回身剑招中,其实有回马枪的影子。

所以,即使是老爷子,也只承认自己精通两项半武艺。

可张远却一口气报上了六种功夫,还都说擅长,老爷子不由得冷哼一声。

他心中想着,这小子定然以为会个套路,便是擅长了。

可那不叫会,叫学!

就像《天龙八部》中的鸠摩智一般,他看似学会了少林寺绝学,可其实那都是用小无相功强行催动的。

他使的少林武功,内在其实还是小无相功,只不过模仿了这些少林功夫的形。

其实郭德罡也是一样,他无论是唱京剧,唱昆曲,唱豫剧,哪怕是唱流行歌曲,为啥都有股梆子味?

因为他的底子就是梆子,只不过在用梆子的底子强行催动嗓音和中气,模仿其他曲种,这就是说学逗唱中的学。

而谦哥唱摇滚就没这毛病,他就不是在学,而是真唱。

于承惠老爷子心里想的便是,这小子最多学过一两种功夫,以此为基础,模仿其他功夫,便冠以擅长之名。

黄口小儿,大言不惭呐!

张远见老头面色不好看,却也没露出忧愁,反倒是悠悠的一鞠躬,随后摆出了通背拳的起手式。

通背拳的基本理念,既兵器是手臂的延伸,同时,手臂也是人类天生自带的兵器。

简单来说,便是要拿手臂当兵刃使,所以通背拳看着大开大合,攻击幅度和范围比一般的拳法要大很多。

张远刚刚站定,于老爷子便眉头一挑。

前手尖,前脚尖,鼻子尖,三尖完美的对正在一条竖直线上,这便是通背拳的起手式,也是发力关键,名为三尖正。

其余如劈挂,八极,形意等拳法也有类似的发力技巧。

所以就像赵文卓,他练好了通背拳,便也擅长劈挂,八极和形意,这几门有相通之处。

啪啪啪啪……张远浑身肌肉松中带紧,瞬间发力,场内立马响起了阵阵爆豆般的巨响。

冷弹脆快硬,沉长活柔巧,重猛轻灵抖,涵虚粘连随。

这便是通背拳要领所在。

于老爷子眯起眼睛仔细观察,同时微微点头。

“虽然技巧不算太高明,应当练习时间不久,最多两年半的样子。”

“可基础牢固,动作扎实,更难能可贵的是,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的动作,每一招都非常标准。”

老头见此,刚才的不屑倒是弱了几分。

作为武术教练,他挺喜欢那些能扎扎实实练习基础的孩子,毕竟见过多太多花心眼子不好好练功,却总想着招摇撞骗的主。

这年头,肯认真打基础的年轻人不多了!

老头又闭上眼睛,用双耳仔细聆听。

通背拳在使用时会发出大量击打声,老头现在听的便是这个。

“冷,脆,快!”

“他的发力技巧很好,不是虚招子。”

别的功夫不行,但通背拳对这些高手来说,真是单听声就能辨别好坏的。

一套打完,张远站直身子,抱拳拱手。

于老爷子则微微抬起下巴,示意他继续。

“他年级看着不大,才二十来岁的样子,练好一门已经不易。”

“看来通背拳便是他的底子了。”老头心说道。

可是,当张远再次摆出一套起手式时,老头眯起了眼睛。

“两脚并步站立,身胸挺直,两臂自然下垂,两掌附于大腿外侧,掌心向里……这是罗汉拳吧。”

“呵,这小子糊涂啊!”

于老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通背拳发力时讲究全身松弛,尽量延伸腿脚,以起到过大攻击范围的目的。

而罗汉拳则硬桥硬马,需要浑身紧绷,攻守兼备。

两者的对肌肉,尤其是胸背肌肉的使用方法和理论基础完全相反。

正所谓肌肉记忆,肌肉的使用方法是很难改变的,更何况要完全相反。

可下一秒,张远的表现便狠狠地突破了老头的常识。

隔,迫,冲,闪,点,举,压,钩,抄,抛……招招刚猛。

掌叉,砸拳,进拳,劈掌,架拳,冲拳,劈拳,对拳,交拳,推掌,插掌……式式威风。

上步,落步,进步,退步,偷步,扭步,闪步,摆步……步步泰然。

蹬腿,踹腿,闸脚,前搪腿,后搪腿……腿腿如虹。

结构严谨,攻守兼备。

同时,与通背拳一样,罗汉拳也“有声”。

可不同的是,通背拳的声音来自击打自身所发出的脆响,而罗汉拳则来自使用者的呼喝。

这可不是乱喊的。

以气发吹齿,发声如雷,以声助威,以气促力,这是一套配合拳术所使用的呼吸法,每一次呼吸呼喊都与拳法相合。

老头眼神闪动,上下打量,同时双耳也不断听着。

“不光发力方式没错,还做到了呼吸与拳法相融,这至少又是两年半的练习时长才能达到的扎实基础。”

“可……”

于老说的两年半,不是吃吃喝喝,玩玩闹闹,同时练习好几门功夫的状态,那状态是街溜子大学生要考研。

他说的两年半,是专心致志,从早到晚只练一种功夫,还得是天赋绝佳才能有此基础。

“两年半加两年半,这小子至少练了五年苦功才能达到这等境界。”于老计算道。

“而且他是怎么做到,来回切换两种肌肉发力技巧,却完全不会跑偏的?”

老爷子不解,这小子不会是人格分裂,每种功夫一种人格吧!

这一套打完,张远呼吸沉重,再次抱拳拱手。

“你先休息一下,不着急。”于老爷子主动开口,让他缓缓。

一旁的王新明也发觉了老头态度的变化,侧目观察。

刚才明明还挺不屑,现在却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老头咋转性了?

张远点头答应,歇了有五六分钟,便再度摆出架势。

身体绷直,上半身微微前倾,双手微曲划过面前,如两条水中游鱼,悠然自得。

一步踏出双臂转换,动作凌厉无比。

于承惠一拍大腿:“螳螂拳!”

他在看到这套拳法时,明显比之前更为激动。

其原因有二。

其一,国内的螳螂拳大师于海是他的好友,于老师的螳螂拳几乎冠绝全国。

其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于承惠老爷的本家,其实是北派螳螂门,他是正经的螳螂门传人!

不过虽然有正统在身,可螳螂拳灵巧随意,刚柔并济的风格与其性格不符,再加好友于海的螳螂拳实在高深,于承惠几乎从不展示自己这门绝学。

因为他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

可千万别因此就觉得老头不擅长螳螂拳,人家觉得拿不出手的东西,可能已是普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了。

况且老头还将螳螂拳和双手剑法结合,创造出了螳螂剑。

若没点过硬的基础,绝不能融会贯通。

其实于海和于承惠的螳螂拳有所不同。

于海使的是七星螳螂拳,在螳螂拳中以刚猛著称。

而于承惠的则是六合螳螂拳,祖师魏三天生手部残疾,食指中指无名指之间有肉蹼相连,人称鸭子巴掌。

这种残疾干农活颇为吃力,却是“螳螂拳先天圣体”!

人家还要练习指法手法,可他比出来就是螳螂型的。

六合螳螂拳偏柔,所以与于承惠脾性不和。

再看张远!

他使的这套螳螂拳却与七星,六合都不相同。

勾,楼,采,挂,黏,沾,贴,靠,刁,进,崩,打。

螳螂拳十二字决一一使出。

“腰动,胯不动,双腿如盘根。”于老轻轻念到,这是螳螂拳的发力技巧,与其他拳法完全不同。

“刚中带柔,又有几分威风,好似有点于海的影子……”

张远的螳螂拳是从两个人身上薅来的,其中就有吴惊。

而吴惊的螳螂拳则受到了于海的影响,于承惠眼尖,的确没看错。

而另一人,则是才遇到不久的王保强,他使的是少林螳螂拳,当然与七星,六合不同。

倒与少林罗汉拳的理念有几分相似,皆是攻守兼备,硬桥硬马的套路。

滑步,跟步,踏步,拖步……于老紧盯着张远的下盘步法。

“这脚步没有两年半可练不出来。”

于老掐指一算,三个两年半了,已经七年多。

“他刚才说他擅长六种功夫,这是其中三种……”于承惠坐直了身子。

无论从步法,身法,拳法,发力技巧,武术理念这几个角度来看,这三种拳法各不相同,自称体系。

“可他这三门的基础都异常稳固,绝对是专门练过的,而非简单的模仿拼凑!”

“说是擅长,的确不为过。”

于承惠眉头紧皱。

他才几岁啊?

便将三种不同的拳法练的根深枝茂。

于老面色一僵:“他不会真的精通了六种功夫吧!”

他这个年纪,各路高手都见过。

可那么年轻却精通那么多门武术的,还真是从未遇到。

“莫非他并未吹嘘,说的是实话?”

于老头回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于老,您怎么了?”导演王新明见老头变颜变色,低声问道。

“王导。”于承惠抬手回应:“我没事。”

“那还要让他继续展示吗?”王导见张远打完螳螂拳,便问道。

他心想,已经打了三套拳法,于老又是行家,好坏应当早已看出端倪,便没必要浪费时间了。

毕竟他们都看不懂,只算看个热闹。

再加上老头的面色不佳,他以为老爷子不满呢。

“嗯!”没想到,老头却无比坚定的点了点头:“我还想看看他的其他功夫。”

“您确定?”王新明非常意外。

刚才吴越也不过打了三套功夫,老头便喊停了。

“不耽误时间吧?”老头侧目询问。

“不耽误!”王导赶忙回道:“本就是找您把关的。”

“那就好。”老爷子说完,又看向张远:“再歇息几分钟,我看看你还会什么。”

老头的心情逐渐激动。

莫非,自己遇到了一位武学奇才!(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