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文化有限公司

1个月前 作者: 翻滚的肚皮
第122章 文化有限公司

第122章 文化有限公司

广德楼内。

张远并没有逼着对方当场决断,而是和声细语的转开话题,又聊了会儿,便如往常一样道别,潇洒离开。

“远,你还有这想法?”

路上,谦哥咧嘴笑着,心说今天我好似被这小子利用了。

但我还真不生气。

他帮我找了编制,这份情就能管一辈子。

外加他真不是瞎介绍,对方的确有能耐。

他也好好过了把瘾。

“谦哥,咱们这行,无论是相声演员,还是影视演员,其实都像超市货架上的商品。”张远边走边说。

“看着光鲜,却只能任人挑选,导演,制片,投资人,谁不满意了,都能一杆子把你打死。”

“若是一个不小心得罪了人,更有可能前途尽毁。”

张远脑中浮现出黄海波的形象。

这位出事之后,可是连大胡子都公开表示惋惜,只不过是真惋惜还是猫哭耗子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在咱们这行,要不就找靠山,要不就自己成为靠山。”张远很清楚,个人能力终究有限。

“那你是想找靠山,还是想当靠山?”谦哥笑眯眯的问道。

“谦哥,伱搞错了。”张远回道:“这不是道单选题。”

“而是我全都要!”

谁说找靠山的同时就不能自己成长,成为靠山了?

就像不少人在单位唯唯诺诺,在洗浴城却重拳出鸡。

这两件事并不互相矛盾,只是立场不同。

“嚯!”谦哥惊的吸了口气。

他直到现在才发现,这位室友的野心和能力,恐怕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惊人。

两人回到四合院,不久后便吃上了谦哥特制小凉菜。

还真别说,人就怕习惯,之前天天窜,最近一阵子不吃,甚至还有点怀念。

他俩才刚开吃,四合院外便响起了一阵敲门声。

“我去开门。”张远压下想要起身的谦哥,亲自前往。

“郭老师,来啦。”抬手开门,果真如他所料。

郭德罡乐呵的提着两瓶用红色网绳装着的白酒,跨入院内。

“来,刚好凑一块,吃口。”张远将他领到桌子旁,郭老师习惯性的舔了舔嘴唇,有些不好意思的坐下。

他现在来,还能有啥事?

当然是咬勾啦。

其实张远和谦哥走后,他还在纠结,毕竟这个只有三人的社团是他一手创立的,投入了太多精力和情感,现在要与人分享,心有不甘。

这时候还得是张文顺老爷子,一句话就给他问住了。

“你有选择吗?”

“咱这摊继续这么干下去,早晚得黄。”

“流氓又来了,谁罩着你?”

“那位叫余谦的捧哏高手是他的朋友,还会再来吗?”

“之后的电视剧宣传和那么多人脉,你还会有吗?”

“现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在张远手上,你不同意?”

这会儿郭老师才如梦初醒。

是啊!

人家费心费力的,不能为爱发电吧。

非亲非故,要人家无私付出,这叫不要脸。

这么多诱惑摆在面前,而身后却是大厦将倾的园子,付不起的场租,卖车补贴自己的妻子。

一边是美好前景,一边是痛苦的现在。

那我还纠结个六啊!

他发现,自己好像从来就没得选。

“这个张远真是厉害啊!”张文顺感叹道:“总是笑眯眯的,却悄无声息的把事都做了。”

“人呐,只要尝过甜头,就回不去喽。”

如此这般,郭老师才决定登门。

“兄弟,你之前说的事……”喝了几杯后,郭德罡主动开口。

“是这样的,传统班社的结构,并不适合当今社会。”

“我觉得,得成立公司,现代化管理。”

“注册资金我来出,股权结构由我俩共享,至于比率嘛……”张远微笑,在月色下露出了洁白的牙齿。

“我51,你49,如何。”

郭德罡心中咯噔一下,沉了沉,半天没开口。

张远的想法很简单,我必须有话语权!

但又不能压的太过,否则一旦做起来,人家转头重新建立班社,自己不白忙活了。

毕竟这行最重要的资产是人。

所以股权分配上几乎一人一半,但自己多那么一点点,能有拍板的权利就够。

“公司的名字我也想好了。”张远见他不吱声,继续说道:“我俩名字各取一个字。”

“就叫‘德远社’如何?”

听到这三个字,郭德罡的面色缓和了许多。

他名字在张远前头!

张远见对方表情变化,心中暗笑。

“我就知道……”

就像之前盒饭公司一样,他用的是赵进和曹建军两人的名字。

越穷,越困难,便越在乎名声,因为没钱,没车,没房,什么都没有,就只剩张脸皮了,当然看重。

反观那些投资大佬,商界大亨,大多都躲在幕后,不少公司的股权架构绕八个弯,才能察到一丝他们的踪迹。

他们不需要名,闷声发大财即可。

对张远来说也是一样,这种虚名根本无所谓,他要的是实惠。

但对如今生活潦倒的郭德罡来说着却非常重要。

他想出名!

股权上吃点亏,但能在名字上找回来,往外一说,这还是我的团队……郭老师如此想着,心中的郁结消散大半。

“这个名字好!”终于,他提起酒杯,笑着开口。

就这样,两人达成了意向。

其实张远早想好了,若是郭德罡不同意,反正他都已经吃了谦哥的小凉菜,自己这就去把厕所门锁上,不同意就不开门!

……

第二天,他俩便去了工商局,处理公司申办的事宜。

处理这事得时候,张远还特意找赵得财借了位公司会计,所以流程走的特别顺畅。

赵胖子也非常给面子,到时候改头换面,新店开张,他还要送花篮包红包呢。

“德远社文化有限公司。”

几天后,他俩和谦哥三人在四合院齐聚一堂,拿着散着油墨香的营业执照传阅欣赏。

“郭老师,以后你就是那个德。”

“我就是这个远。”

“我是文化有限。”谦哥深吸一口烟,立马接道,给他俩乐的肩膀直抖。

不愧是捧哏的,决不能让话掉地上。

公司刚办好,大胡子这头联系他,电视台和电台的人都已就位,《天龙八部》的评书这就开录。

广德楼内。

原本给观众使用的桌椅板凳全都挪到了一旁,给摄像组架设机器腾出空间。

趁着做前期准备工作的档口,张远上前与帝都电视台和电台的工作人员一一套起了近乎。

寒暄,散烟,吹牛逼三件套自不用说,他早已驾轻就熟。

大胡子虽然与央视关系紧密,但这种宣传片依旧没资格上央视,故找来了帝都电视台拍摄。

不过与大胡子不同,张远对电视台的人兴趣一般,却来到了一位高个平头,带着眼镜的小圆脸工作人员面前。

“大鹏老师您好,我很喜欢您的节目。”张远伸手与对方打了个招呼。

此大鹏非彼大鹏,不是后来那位与乔杉老师共闯洗浴城的大鹏。

这位是帝都文艺广播的当家人主持人,他主导的节目《开心茶馆》,专注播放传统相声和评书,单口相声等节目。

去年,这节目还以4%的成绩,成为了帝都广播电台下午档收听率最高的一档栏目。

这说明,传统曲艺其实还有市场和群众基础。

“你好。”大鹏面上非常客气,但心中却有不满。

为啥呢?

他这人属于老票友,最爱淘换遗落的老节目,老段子。

也非常尊崇那些老先生。

所以听说今天说书的是一位年轻人,没师承也就算了,还是位演员?

压根就不是这行的。

这不瞎胡闹吗!

但领导布置的任务又不得不干,他本心是不想来的。

“大鹏老师,一会儿您多提意见,您是行家,我就是个客串的。”

态度倒挺不错……大鹏心中对他的观感好了不少。

节目开录前,张远按照之前与大胡子所说的,换上了戏中慕容复的装扮,手持折扇,迈着标准的四方步,一步三摇,优雅上台。

他从上场面这儿一出现,几位电视台的女工作人员便眼前一亮。

听书啥的不重要,这样貌看着便痛快。

平日里说相声用的桌子,也被换成了乌木香案,就为了配合他的装扮气质。

张远落定,神态自如,目不斜视,当真是剑眉星目,明眸皓齿,一派风度翩翩的公子作风。

大胡子骄傲的看了看左右,像是在说。

瞧瞧。

都瞧瞧。

咱们剧组的演员怎么样?

我的眼光怎么样!

电台的大鹏皱了皱眉,造型再好看,实力不济也枉然。

“ACTION!”

现场导演一声令下,张远便和在剧组时一样,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三尺龙泉万卷书。”

“上天生我意如何。”

“不能治国安天下。”

“妄称男儿……大丈夫!”

张远一摔御子,吧嗒一声脆响绕梁三日,气势十足。

躲在后台的郭德罡,余谦,张文顺,李菁几人不住点头。

单论气势,张远就成了!

传统曲艺演员分为三个阶段,学员,演员和角儿。

抛开学员这种初级阶段不说,演员和角儿最大的区别,不在能力,而在个人魅力!

民国时期,津门有一位说书艺人诨号“杨瞎话”。

这位的神奇之处在于,他从不说正经评书,每天上班时手里攥着份当天的报纸。

往台上一坐,摊开报纸,这就边看边说,品评实事,观众照样叫好,红极一时。

这就是角儿!

大家来看的是他这个人,说什么不重要。

喜欢的,就是这份个人魅力。

几位专业人士在后台一瞧,念个定场诗都这么有气势,声如洪钟。

往那儿一坐,台下那几个女的都换上了星星眼,个人魅力拉满。

这就已经超过9成演员啦!

而站在收音设备旁的大鹏也颇感惊讶。

抛开外貌不谈,这位的中气和自信是真足。

“他演的角色是慕容复吧。”

“挑的这首定场诗刚好与其角色匹配。”

“手握宝剑,饱读诗书,却无家国可以报效,这不正是慕容复的一生吗。”

大鹏点点头:“有点意思。”

台上的张远此刻则一开折扇,轻轻摇摆,带起发梢飘动,这就开书……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