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朱标登基,九王进京,年号永乐

1个月前 作者: 贪吃的乌贼
第307章 朱标登基,九王进京,年号永乐

第307章 朱标登基,九王进京,年号永乐

大明京城。

皇宫文华殿,太子朱标正在召见来自印加帝国的使臣。这个来自美洲帝国,来了一个庞大的使团,其中包括一批青年学子,他们要在大明留学。

召见完使臣,朱标躺在御椅上闭目养神。朱允炆端着一杯茶来到他身边,低声道:“父皇,喝杯热茶吧,待会户部还要过来汇报呢。”

朱标缓缓睁开眼,端起茶杯喝一口,轻叹一声:“允炆,你也长大了,幸好还有你帮我,不然我一个人得累死。”

朱允炆摇了摇头,谦虚一笑:“我就是打打杂,主要还是大臣们尽忠职守,还有十二叔在朝中助你。”

“你学着理政,以后就能帮我批折子了。”朱标一笑。

“是!”朱允炆心中暗爽。

这些年只有他这个儿子在朱标身边,朱标也开始锻炼他。朝中许多大臣对朱允炆这個皇孙评价颇高,说他仁爱有礼,有太子之风。

“户部侍郎夏原吉求见。”太监来报。

“宣。”朱标揉了揉眉。

上午处理完政务,朱标回宫去休息,他溜达着来到了坤宁宫,看到那门开着,还有很多人来来回回的走来走去。

“啊?”胖太监求助的目光看向朱允炆。

朱允炆走了过来,那胖太监连忙走上去迎接,捂着脸告状:“皇孙殿下,不知道哪来的蛮子,闯东宫,看奴婢不收拾他。”

朱标沉思片刻,缓缓点头:“有道理,你下去和他们商议一下,上个折子,孤来批。有银子了,就多造福于民嘛。”

“你政务繁忙,就不耽误了。”马皇后看着朱标,一叹,“标儿,这十年苦了你了。”

“是!”夏原吉颔首领命,退了下去。

朱元璋也上前来,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标儿,你还得接着苦,这次咱回来,就是要传位给你。”

“好久没见到弟弟们了。”朱标一叹。

朱标大惊失色,连忙跪下:“父皇,这使不得,儿臣还……”

“你敢打我?敢打我?”胖太监愤怒的爬起来。

胖太监顿时傻眼了,大哥?

朱允炆眸光森冷,对着胖太监喝斥:“还不跪下赔罪?这是皇长孙朱雄英殿下。”

……

朱标听了,朗声一笑:“这些年咱们大明日益富裕,你这个户部尚书也会愁吧,这么多银子,怎么用出去?”

“咋地?不欢迎?”朱元璋瞪眼。

“标儿,你就准备登基吧。”马皇后也道,“我和你爹以后就去道藏归隐,过点自己的日子。”

夏原吉点头,眉头皱起:“还真是银子多了也愁,之前玄武书院的学生们还辩论过,说太上皇那本书上说了,银子多了,要小心通货膨胀。他们还建议朝廷多搞基础建设,比如修路,治河,建养老院,医院等等。”

没一会儿,户部侍郎夏原吉上殿,恭敬一拜:“臣夏原吉参见殿下。”

这时,一个声音传来:“谁在那闹?”

……

十年没有归来的朱雄英感觉十分陌生,他低声自言自语:“这还重修过?”

“啊?”夏原吉大惊,“臣……臣怕是……”

“你又是谁啊?”朱雄英冷笑。

他奇了,因为自从马皇后离开后,坤宁宫就闭门,怎么一下子这么多人?他急急走上前,进门就看到朱元璋和马皇后在那打扫,他惊了:“父皇,母后?你们什么时候回来的?”

啪!

他话音刚落,就被朱雄英怒摔了一巴掌,整个人被打趴在地上,朱雄英冷眉:“东宫竟然有你这样的恶奴。”

“起来!”朱标抬抬手,“夏爱卿,今日找你来,是要告诉你,原户部尚书唐大人归乡了,就由你接掌户部尚书。”

一个胖太监带着一群人走过,看到突然出现的他,即刻冲了上来,怒喝:“你谁啊?敢乱闯东宫?”

朱标见马皇后都这么说,就不再拒绝,但还是满脸忧愁。朱元璋笑道:“标儿,你这十年做的很好,咱也放心。咱下旨让你那些弟弟回来,准备你的登基大典。”

“你你……”朱允炆大惊,而后上去恭敬一拜,“大哥,你回来了。”

“我总领东宫的太监总管。”胖太监趾高气扬,“你是哪家来陪读的公子?怎么这么不懂规矩?在东宫,没有命令,不能乱走,来呀,把他拖下去,重打十杖。”

“怎么会?儿臣高兴还来不及呢,太突然了。”朱标激动道,“儿臣要是知道你们回来,去接你们啊。”

哪知道,朱允炆根本不看他一眼,猛地挥手:“还不快滚?”

“滚吧!”朱雄英冷道,“滚出东宫。”

“这……这……”朱标不知如何回答了。

“你担得起,放心大胆去干。”朱标一笑,“这些年啊,户部有伱夏原吉,才把庞大又复杂的税收,账目等,搞得紧紧有条。”

东宫。

“是啊,兔崽子们现在都出息了,尤其是老四。”朱元璋摊手,“等他回来,咱非收拾他不可。”

朱元璋重重一拍:“还咋地?你也该承担起大明天下了,难道还要靠老子?老子都六十多了,还不能享福?”

“臣遵旨。”夏原吉再拜,“那臣也告诉殿下一个好消息,国库又进了一亿两白银。”

胖太监麻了,连忙跪下磕头:“奴婢有眼无珠,冲撞了皇长孙殿下,奴婢……”

“朱允炆,这就是你养的恶奴?”朱雄英转身。

“儿臣不苦。”朱标摇头道,“母后你没事就好。”

胖太监爬起来,快速退出了东宫,走出东宫大门的刹那,他十分不甘心,在东宫伺候十年,一下就被赶了出来。

……

朱雄英和朱允炆兄弟俩漫步在东宫,他们自幼就不对付,没什么兄弟之情。十年过去,朱允炆带着一种表面的客气:“大哥,怎么突然回来了?”

“皇爷爷皇奶奶也回来了。”朱雄英淡淡道,“皇爷爷要传位给父亲,我回来做太子啊。”

“什么?”朱允炆惊呼出声。

“哼,朱允炆,原本我对太子之位也不感兴趣,只想修行。”朱雄英冷冷一笑,“可我一回来,看到你还是那虚伪的样子,我不得不改主意了。这太子,还是我来吧。”

“太子之位本就是你的。”朱允炆道,“你是嫡子,在怎么也轮不到我。你就不用这样来打击我了。”

“也对!”朱雄英哼一声,“我还有个亲弟弟呢。”

他冷笑着离去,去找自己的弟弟朱允熥了。他刚刚倒是没有忽悠朱允炆,他自己对太子之位的确没有兴趣,只想修行。

来到东宫另一个院子,看到一个少年正在练剑,他喊一声:“允熥。”

那少年抬头看来,大喜:“大哥。”

这少年正是朱允熥,十年不见,也是翩翩少年了,他兴奋的奔到朱雄英身边,激动道:“大哥,你回来了,咋不提前说呢,我好去接你啊。”

兄弟两十年不见,都很高兴,朱雄英拉着他到一边的凉亭,有好多话要说。

……

翌日。

一个消息震惊朝野:皇帝归来,下旨九大藩王进京,要传位与太子。早朝之后,群臣走在御道上,都有些懵。

“太突然了,陛下一回来就传位。我看陛下精神好得很啊,咋这么急着传位?”

“其实陛下这十年基本没管事,都是太子殿下监国,太子做的很好,估计陛下也就放心了。”

“也好,太子殿下温和许多,每次跟陛下对奏,我都是提心吊胆的。”

“还别说,十年了,习惯太子殿下了。”

“如今朝野上下,大部分人都是太子启用的,书院一党实力是越来越强咯。”

“没办法,书院每年不仅往朝廷输送人才,还往大明各个藩地送人才。很多大臣,不也想去海外藩地么?”

“的确,我也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震惊过后,也没有起多大的波澜,群臣该干嘛还是干嘛。只是礼部要忙起来了,他们要为太子准备登基大典。

应天城繁华的街道上,朱元璋站在人来人往的街口,有些茫然。他心中吐槽:“特么,街口的烧饼摊哪去了?咋一个摆摊的都没看到?”

放眼看去,街道宽大干净,没有以前的小贩摊位,都变成了一个个铺面。他心中嘀咕一声:“咱还是喜欢之前的烟火气。这世界的确不属于我了,属于年轻人了哟。”

最后,他在一个干净明亮的烧饼店买到了烧饼,他还是拿出来蹲在一个路口吃,看着人流汹涌。

……

这一日。

玄武湖码头突然来了许多官兵,码头上所有人都好奇,这是来什么大人物了?一打听,是秦王从东瀛归来,玄武湖港口很多船都要开出去,因为秦王带回一个庞大的船队。

没几日,官兵又来了,这次是南洋的晋王回来,船队更大。京城的百姓都在传,皇帝下旨召九大藩王进京,为的是太子殿下的登基大典。

果然,一个个藩王进京,京城更热闹了,跟随藩王进京的,还有海外各国的使臣,都是来参加大明太子登基大典的。

朱四爷和朱棣进京,就很低调了。就他们两人,骑着马进了京城,也没有通知礼部,所以没人来接。

“十年了,京城变化真大。”朱棣道。

“是啊,不愧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城。”朱四爷环视一圈感慨。

“爷爷,你去哪啊?跟我回燕王府?”朱棣问。

“我当然回书院啊。”朱四爷摊手,“书院后山,我还有个家。”

“那我们就各回各家。”朱棣摆摆手。

他策马回燕王府,朱四爷则是来到了玄武书院。进了书院的大门,看到来来往往的学子,没有一个人认出他。

现在书院的院长是楚香玉,老院长罗贯中已经退了。朱四爷慢慢走过,来到之前的院长院子,推开门,看到一个老者躺在椅子上晒太阳,手中捧着一本书。

“老罗!”朱四爷喊一声。

老者正是罗贯中,他睁开眼,看到朱四爷的刹那,惊喜的蹦起来:“院长,你回来了。”

朱四爷走上前:“哎呀,老罗,你都老成这样了啊,头发全白了。”

罗贯中大笑:“院长,你还是一点儿没变,还是这么骚。”

两人相视大笑,想起当年创办玄武书院的时候,一个学子都没有,朱四爷还到处去忽悠学子,如今的玄武书院,已经是大明最高学府。

“罗先生,听说了吗?那个老贼回来了。”一个女子快步进来,看到坐在椅子上的朱四爷,她呆了。

朱四爷无语白眼:“楚香玉,你说的老贼,莫非就是老夫?这么多年了,咋对我还这么大的怨呢?你不会是喜欢老夫,爱而不得吧?”

一袭素雅长裙的楚香玉,面容秀美端庄,给人优雅从容的感觉,岁月似乎在她脸上没有留下多少痕迹,反而让她多了一份成熟妩媚。

……

十日后。

太子朱标登基,举行了空前盛大的登基大典。

天刚蒙蒙亮,皇宫内外已经忙碌起来。钟声悠扬,回荡在紫禁城的每个角落,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太子朱标在万众瞩目中,正式登基。

登基大典在金碧辉煌的大殿中隆重举行。朱标身着龙袍,头戴皇冠,步履沉稳地走向御座。他身后,是长长的宫女和太监队列,他们手持各种仪仗,显得朱标更加威严。随着他坐上御座,鼓乐齐鸣,声震云霄。

大典上,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整齐列队,向新皇行三跪九叩之礼。这场盛大的登基大典,不仅有九大藩王归朝,更有海外诸国的使臣不远万里前来祝贺。

新皇登基了,年号永乐,取天下子民永远欢乐之意。朱标目光扫过群臣,沉声道:

“永乐开元之年,朕初承大统,内心满是惶恐与敬畏。朝中大员,皆为社稷之柱石。朕殷切期盼尔等能遵奉先皇之遗训,竭尽忠诚,为国分忧,辅佐朕治理国家,共创未来。”

“朕既为新君,更应广纳英才,不拘一格。勇于任事之臣易得,而敢于直言的忠良却难求。前者能助朕处理朝政,后者则能助朕明辨是非。”

“故而,像贞观之治那样的盛世今日难寻。倘若臣子能无所顾忌地进谏,君王能虚心纳谏而无不悦,那么天下何愁不治,盛世必将再现。”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