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借势

2个月前 作者: 墨落皇朝
第242章 借势

第242章 借势

“董师,拉几人入伙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司里知道这事儿。

董师,记住,只是让司里知道,不是让部里知道,此事只是事涉中医,与西医无关,咱们关起门来说小话就好。

陆军总院的说辞,可以汇报给司里,这事最好保密,不然显得我们别有用心。”

李胜利的话,让董师想笑,这还不是别有用心?

一个肺痨几乎就引起了中西医的争斗,这位在陆军总院还说过,纳西医手术、消炎为中医所用的话。

但许多事,看着难,做起来又很简单,只要有人启头,只要有个大概得眉目,照猫画虎的人多的是。

如果段落错误请您稍后用主流浏览器访问(Chrome,Safari,Edge...)

身在中医研究院的董师,很清楚一些政策,下发搜集起来资料,也是司里跟研究所的日常。

在他看来,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说这样的话,都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病症。

这些资料,可能七成没用,但剩下的三成,可能就是没了再也找不出来的东西,复刻一遍资料,两三个月时间应该够了。

你脸上长个疖子,无论中医用药还是西医开刀,都不会覆碗即愈,化结节、长伤口还要个时间不是?

这些争论,归结到一点,就是理论没有厘清。

他叫你董师,你就得有师道担当,传道受业解惑。

包括献方、献药的资料,都可以复制一份,作为中西医联合用药的参考资料吧?”

一圈转完,李胜利的图穷匕见,他不想要人,想要的只有资料。

董师,我看你之前说的五人就不错。

只是他如今的心思,不在学艺之上,你们之间的称呼,就按胜利的想法来。

这点在董师看来没什么难度,只是肺痨一项,就占用所有资料,多少有些吃相不好。

“哦,这事倒是不算太难,前段司里也有这个意向,整理一些资料,下发四大中医院。

他们的中医研究院,也在致力于此,可跟老师说的一样,厘清中医理论,非是一家一人之力可为。

新建中医资料馆,或是中医图书馆,这样一来,资料的备份也多,各地散落民间的医书,也能收集到很大一部分。

如今的医家,不说其他大医家,就是面前的老师史老,你让他每个病症都循经据典的说一下中医理论。

中医师或是医家,拿着针管打消炎药,也不是什么荒诞的事儿,条件所限而已。

五八年,部里有人反中医,那可真是振臂一呼,拥护者众。

小小不然的时候,就敢挑动天下大势,而且做起事来游刃有余。

目前所看,李胜利的这些谋划,于他自身并无太的裨益,可越是这样,史老越是不敢掉以轻心。

中医还有覆碗即愈一说呢,虽说也是片面,但施用泄泻类的药物,也确实有这样的效果。

中医治慢病,西医治快病,虽说有此一说,听上去也合理,但这话说的是全然不对的。

许多县城,可能都比不上四九城这边城郊的乡镇,西医院是没条件建设的。

“嗯!

因为师从史老,又有过很长时间的坐诊经历,董师对于中医现状的理解更深。

半吊子加中医,许多东西拿不起来,许多东西也舍弃不了,混着混着,也就成了真正的中西医结合。

厘清中医理论,真要是面面俱到,肯定是浩大的工程,如果弄个似是而非的呢?

“小董,有何不解,就直接问出来。

可无论是中西医,都是金字塔的结构,人往高处走,也不是瞎话。

作为老师,我也不想看到他叫你小董的一幕。

中医典籍即为中医标准,至于立法,中医三千年,规矩就是法度。

胜利,可以算作你的师叔,称呼伱为董师,无非是想学艺而已。

对比下面的赤脚医生,县医院之类条件还是极好的。

四九城周边的乡镇卫生所,条件也就那鬼样子,更别说下面的县城、乡镇了。

如果建资料馆、图书馆的事,真能推的下去,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再由四大中医院,分拨各地的中医院跟中医科。

老师史老,久不过问世事,对此不太了解,至于祝师兄,像中医官员多过像医家。

这段时间到明年的五六月份,日报这边的报道不会断,我这边权当是给你们造势了。”

你们也要听好,之前我便说了史家与柳氏携手。

想及此处,史老眉头轻皱,若是让李胜利借了司里的势,再以陆军总院的肺痨联合用药发难,合北上传法解表药的吴门医家,真是大事可为啊!

人老难测,想到此节,史老就不往下想了,或许中医现在就是需要李胜利这样的人。

中医司令进京,也是无奈之举,中医司跟部里,虽说是上下从属,但其中的隔阂不少。

“董师、祝师,不妨推动一下,除保密资料之外,复制所有的资料,直接下发各处的中医院。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样的项目需要的财力太大,能不能到县医院一级,李胜利这边都是存疑的。

只要再弄好了中医理论,柳家医脉小小的李胜利,振旗一呼,可不是万千响应吗?

还是那句话,史老一生经历太多,人虽老迈,但只要给他时间,看不透彻的东西也不多。

到了冲杀之时,你们必须在前。

只是联合用药项目太小,占用这么多资料,是不是不妥?”

三八.六.一六六.六九

祝师不是不成,只是他半生所学都是西医,跟李胜利论道,只怕吃他暗亏。

李胜利的想法,是把建医疗图书馆的差事,推到乡镇卫生所一级。

胜利,借司里大势,未必容易的……”

泣血觐见或是抬棺而谏,必要的时候,也要有人站出来。

至于四大中医院之外的中医院,许多都是县城的小医院。

下面建了医院,上边还是有能力拨发物资的,中医院拨点西医器械、西药,也不是什么怪谈。

此事,事涉中医的大传承,你们二位,不仅是要尽力而为的,而是必须要促成。

大势不好,史老也知道,李胜利如此做法,就是在留存典籍,以备不测。

缺医少药的状态下,一片大白,能治疗的疾病也是多种多样的。

把人祖坟的坟堆都刨开了,他还敢站在人家的棺材板上说,我不是别有用心的,何其可笑?

至于李胜利嘴上只给司里说,不给部里说,董师是清楚里面脉络的。

熟识的病症当然没问题,但病症万千,老师能说出三成可医之病的理论,都是了不得的奇事了。

董师谈及中医院,李胜利这边的想法就多了,散落在民间的医书太多,以中医院为主体,搜集一下也算是顺势而为。

忆及往事,史老的眼神之中也多了探究,五项大事,李胜利做成了两三项,差不多就会有自己的小站新军。

“史老,大势借不到,还是可以借资料的,这十几年,部里、司里、研究院、中医大、四大中医院,手里掌握了不少资料。

搜罗一下本乡本土的中医,建个不伦不类的中西医联合医院,经过启发之后,也就可以成为许多地方的变通之法了。

但中医的大传承如此,我辈医者也要尽心尽力的。

中医研究院自建院就在做的事情,眉目有了但各派医家又有了分歧,厘清中医理论,难如开山啊……

不用李胜利提醒,话题到了司里,只怕也会跟他说的一样,按下之后,司里直接关门开小会。

如今史家能跟李胜利论事的,除了老师史老,只有董师一人了。

李胜利,四九城小小医脉温病柳家的传承之人,人虽小,但心却很大。

普通病症用大白,疑难杂症用中药,上面再派下来几个大学生、医专生,医院也就能稀里糊涂的站住脚了。

对比大中城市,小县城的医疗水平确实不高,让风雨再刷一遍,以后小学毕业经过培训进医院执业,也就成了不得不做的选择。

药典、标准、立法这三项,在董师看来不难,司里之前也有说法,本草及历代补遗,就是最简单的药典。

想及已经登上日报头版的正骨八法,史老面带苦笑,只怕新军已经有了。

听到董师说起中医司下发资料的事,李胜利这边一想之后,也就有了新的主意。

人保不保的住,他也没数,但中医资料是必须要保全的。

有了赤脚医生,有了医院,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一下中医书籍。

有祝师、董师推动,作为中医大跟中医研究院的两个大拿,留存资料的问题不大。

史家的师弟、师妹,则是跟史老一样,只是醉心医学一样不怎么理会世事。

小董,胜利提的是个路子,你说风色不好,咱们总要做典籍留存的。

这些事的层次太高,我就出出主意,你们经手操办吧。

如果能跟司里说说,多留几份以备不时之需,还是必要的。”

十五六岁就直接上手医治病患,药死了人,也多半没人追究,这才是赤脚医生初期的状态。

李胜利不让五人入伙,董师这边想了许久,也没有眉目,只能将眼光投向了老师。

城里有培训,下乡插队有学习的地方,想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赤脚医生的水平。

厘清中医理论,董师也认可李胜利所谓的亟待解决。

为什么很多人推崇这个结合,因为下面那些不伦不类的中西医结合,也确实能祛除很多的疾病。

为此,部里几乎被洗刷了一遍,但洗归洗了,部里的人,对中医的态度,不说依旧如故也强不了太多。

除去理论及药性,五项之中的三项并不难做,这也是之前有过讨论的。

他若是叫你小董,你就得低头俯身,冲杀在前了。

这是老成的招法,有机会就必须要用,董师这边虽说提出了异议,但史老这边就直接给拍了板。

当年的袁大总统,在京师的时候,不过李中堂麾下一裨将,到了津门小站,却能横扫天下。

史老年迈,许久才收到弟子的眼神示意,想了一下之后,才慢慢开口。

中西医结合,更多的还是医疗条件不足露出的窘迫。

“好,我们尽力推动,只是死谏之事……”

听李胜利又弄抬棺死谏出来恶心人,经验老到的董师,不由的皱眉提了意见。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