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宦官杀害大将军

3个月前 作者: songyvsh
66、宦官杀害大将军

宦官杀害大将军

汉朝时期的大将军,职级高于丞相和三公,既统领军队,又辅佐朝政,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贵地位。著名权臣霍光和王莽,都是以大将军的身份辅政的。

然而,窦武这个大将军,却当得相当窝囊,他执政后为朋党平反,并准备剪除宦官势力,却不料宦官先发制人,不仅杀了窦武,而且变本加厉地镇压朋党,形成了历史上第二次“党锢之祸”,可见宦官能量之大、势力之强。

《后汉书》记载,窦武是东汉名臣窦融的玄孙,他出身名门,恭谦好学,年轻时候就以学识渊博、品行高尚而出名,还教授了不少学生,在当地名声显赫。

窦武的长女叫窦妙,被选入宫,初为贵人,后被汉桓帝封为皇后,很受宠爱。因此,窦武入朝做官,先当郎中,后升任越骑校尉,并被封侯,食邑五千户,富贵加身。

窦武为官清正,廉洁奉公,不接收任何礼物,家中生活简朴。当时遭遇灾荒,粮食歉收,窦武用车载着粮食饭菜,在道路上施舍饥民。窦武礼贤下士,喜欢结交名士,他把皇帝和皇后的赏赐,全部送给了太学学生。

窦武为人正直,嫉恶如仇。他的侄子窦绍在朝中任虎贲中郎将,因为骄横奢侈,常被窦武训诫。窦武见他屡教不改,就给皇帝上书,请求把他免官了。窦武十分痛恨宦官们的横行霸道,自然与李膺、陈蕃等正派人士站在了一起,共同对抗宦官,被誉为朋党的三君之一。

公元166年,发生了第一次“党锢之祸”,汉桓帝大肆抓捕党人,窦武因是皇帝的岳父,得以幸免。但窦武仍然十分愤慨,他接连上书,为党人辩护,力劝汉桓帝分清好坏,任用忠良。窦武还上交官印,拒绝上朝,以示抗议。在窦武的努力下,李膺等人的性命得以保全,有些党人也被释放,减轻了“党锢之祸”的危害。

公元167年年底,汉桓帝驾崩,窦武和女儿窦太后经过商议,立了一个十二岁的小皇帝。窦太后临朝摄政,窦武升任大将军,主持朝政。形势发生大变,对朋党十分有利了。

窦武立即把受到迫害的大臣召回,委以重任。陈蕃担任太傅,与窦武共同辅政。李膺、杜密等朋党人士齐聚朝廷,他们群情激奋,摩拳擦掌,准备彻底铲除宦官势力。

诛灭宦官,是件大事,必须要秉告窦太后,由窦太后颁发诏令才行。然而,窦太后不懂政治,见识短浅,说:“宦官在宫中任职,这是汉朝以来的老规矩,世代相传,怎么能够全部废除呢?”

窦武见窦太后不同意,只好退而求其次,要求处罚罪行严重的宦官,窦太后答应了。于是,窦武杀掉了罪行明显的几个宦官,罢免了一批宦官的职务,却也打草惊蛇了。

当时,宦官中权势最大的是王甫、曹节、郑飒等人,窦武请求诛杀他们。但王甫等人十分狡猾,行事谨慎,没有明显的罪状,而且他们能说会道,善于逢迎,迷惑了窦太后,窦太后不同意。

窦武就将郑飒关进监狱,严刑拷问,让他招供王甫、曹节等人的罪行,打算拿到证据,再奏明太后,一并铲除。郑飒当时担任长乐尚书,知道的事情不少。

宦官们也不是吃素的,窦武等人一上台,他们就预感到将要大难临头了,自然做好了应急准备,窦太后的见识浅薄和窦武的迟疑不决,让他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陈蕃等人见事情紧急,都劝窦武立即动手,以防夜长梦多。窦武却想拿到郑飒口供之后,奏明窦太后再动手,那样做,名正言顺。窦武是书生气十足!

郑飒熬不过酷刑,终于交待了宦官们的全部罪行,窦武大喜,立即给太后上书,请求诛灭宦官。可是,宦官们暗地里早就谋划好了,做好了各种准备。郑飒一招供,宦官们就知道已经是最后的生死关头了,必须要铤而走险,先发制人,拼个鱼死网破。

公元168年9月,王甫、曹节等十七名为首的宦官,集聚在一齐,口含牲畜血,共同立盟发誓,要诛杀窦武等人,随即开始发难,史称“九月宦官政变”。

宦官们政变,最大的优势是皇帝。他们首先关闭宫门,挟持了汉灵帝,同时也挟持了窦太后,夺去玺书,使窦太后失去了作用。宦官们都是皇帝和太后身边的人,干这事自然轻而易举。当时,汉灵帝只是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宦官们连哄加骗,软硬兼施,让他颁发了好几道诏书,有的是任命宦官担任要职的,有的是诏令逮捕党人的。

王甫被任命为黄门令,手持皇帝诏书,带领爪牙去逮捕尚书令尹勋,尹勋不接受,被当场杀死。于是,宦官们占据了朝廷中枢,可以打着皇帝的旗号,任意发号施令了。

宦官们又手持皇帝诏令,去逮捕窦武等人。窦武知道这是宦官们作乱,赶紧跑入北军军营,向将士们下令:“宦官反叛,尽力诛杀,有功的封侯”。

宦官们手持皇帝诏令,集合了宫中羽林军一千多名士兵,由王甫率领,去与窦武统领的北军对抗,但力量明显不足。窦武的北军人多,打败宦官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恰在这个关键时刻,发生了意外,形势瞬间对宦官们有利了。

原来,将领张奂平定了羌人叛乱,回京报捷。张奂是东汉名将,所率军队又是兵强马壮。宦官们便假借汉灵帝的名义,给他下了一道诏书,令他率军平定窦武叛乱。张奂刚到京师,不明真相,只得奉诏,与王甫合兵一处,去打窦武。

张奂率大军与窦武对阵,兵力明显占有优势。窦武的士兵见了,心生畏惧。王甫命人齐声高喊:“窦武谋反,你们都是保卫皇帝的禁兵,不要跟他走,投降过来的有赏。”

北军士兵平日畏服宦官,眼下宦官又是打着皇帝的旗号,而且张奂军队人多势众,于是纷纷投奔过来。结果,两军还没有开打,窦武的士兵就跑光了。窦武见大势已去,只得含恨自杀。

张奂是武将,长期在外领兵,他不属于朋党,但也不依附宦官。平定了窦武以后,张奂知道了实情,自责不已,坚决不接受宦官们对他的封赏。后来,张奂被宦官们诬陷罢官,归居故里。

窦武死后,宦官们凶残地把他的宗亲、宾客、姻属全部诛杀。窦太后也被囚禁起来,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宦官们仍不肯罢休,又大肆收捕迫害朋党人士,李膺、陈蕃、杜密等一百多人被杀。有的并不是党人,但只要是得罪了宦官,就被做为党人治罪。这样,前后被杀、流放、监禁的,多达六七百人,形成了历史上第二次“党锢之祸”。第二次“党锢之祸”,比第一次持续时间更长、危害更大。

第二次“党锢之祸”过去八年之后,大臣曹鸾上书,为朋党人士鸣冤,抨击宦官。这个时候,汉灵帝已经二十多岁了,但他昏庸无能,仍然倚重宦官,见到奏书,勃然大怒,立即处死了曹鸾。汉灵帝接着颁发了一道诏书,凡是朋党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任官的,一律罢免,禁锢终身,而且牵连五族,均不得为官。

不少学者认为,两次“党锢之祸”,动摇了东汉王朝的根本,从此之后,从中央到地方,清廉正直的官吏几乎绝迹,宦官势力控制了整个朝野,东汉王朝的黑暗和腐败达到了顶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