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战备工作

13天前 作者: 我怎么可能是曹贼
第385章 战备工作

第385章 战备工作

与家人的相处,只是桓熙闲暇时的放松而已,他当然没有忘记自己承担的职责。

他可是梁公国的国君,身系关西亿兆百姓,又怎能终日不务正业。

桓熙来到尚书台的时候,王猛还在埋头处置公务,桓熙见状,屈指叩响房门,王猛听见响声,抬起头来,正对上了桓熙的目光。

“先生,甲械如今准备得怎样了?”

桓熙笑着问道。

他说得轻巧,只问结果,殊不知这些时日里,王猛被繁重的事务压得都快喘不过气来。

当然,权力会让人上瘾,也会让人忘却疲惫。

王猛非但不感觉到辛苦,反而乐在其中。

“回禀梁公,工部管辖的甲械工坊连日来都在赶工,新制弓弩十万张,箭矢五百万发,轻甲五万副,刀枪等各类长短兵器二十万柄。”

桓熙在渭水之畔开设了一座甲械工坊,利用水力、风力、火力采用灌钢法打造各类武器。

王猛知道桓熙不是在危言耸听,如今,燕虞两国都在紧锣密鼓的做着战争准备,这一战,特别是虞国,必定是要倾举国之力,想要夺回河东郡。

至于那些轻甲,则是要为响应征召的匈奴、鲜卑人准备。

故而,无论燕军主将是谁,桓熙都不可能满意生产出来的甲械只是勉强够用的程度。

双方的战争准备越充分,也就越难分出胜负,很容易陷入长时间的拉锯战。

桓熙将整个龙首塬北坡划为禁区,严禁不相关的闲杂人等出入,就是担心灌钢法的工序被流传出去。

由于桓熙几乎年年征战,消耗了大量的甲械,尤其是在去年的南北两线战斗之后,长安武库已经不剩多少储藏。

此时,桓熙并不知道慕容儁将会御驾亲征,他还以为燕军主将依旧是慕容恪,故而,桓熙自然要做足了准备,想要在河东郡打一场富裕仗,绝不能让自己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

而天子亲征,对将士们的士气也能起到激励作用。

别看如今工坊新制了这么一大批的甲械,实际上,这也就勉强够一场大战的消耗。

当然了,就算知道是慕容儁亲自领兵,桓熙也只会更加谨慎,毕竟以慕容儁对慕容恪的信重,绝不可能在这样的关键战争中将他弃用。

只见桓熙大步进门,与王猛相对而坐,摇头道:

“还不够,河东郡的那场战争,不会在短时间内分出胜负,仅仅只是携带这些甲械,恐怕不足以应付接下来的这场战事。”

为了保密需要,他将工匠们的家眷都安置在了龙首塬北坡,那里便是后世的隋唐长安城所在。

届时你来我往,不相上下,对箭矢以及近战类的长短兵器都是极大的消耗。

汉武帝时,李陵奉命率领五千将士出塞作战,他们携带了五十万支箭,可是仅仅一天时间,箭矢就被匈奴人耗光了。

而沙苑之战时,为高欢断后的东魏将领薛孤延且战且退,也是在一天之内,就砍断了十五把大刀。

有鉴于此,桓熙怎能不多准备些甲械,他给了王猛一连串具体数字:

“此战,我要带走十五万张弓弩,四十五万条弦,一千五百万支箭,各类长短兵器五十万柄,另需十万副轻甲。”

桓熙将在河东集结十万将士,平均下来,其实也不算多。

这也只是前期的准备,如果战争旷日持久,桓熙还得指望王猛继续从后方为他输送甲械。

打仗,其实就是在烧钱。

实际上,除非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军,否则,不可能存在只带着一把武器上战场的军队。

战争,归根结底就是双方国力上的比拼,除非是将帅之间的才能差距太大,否则,往往会是将士更多,准备更充分,后勤支援更及时的一方取得胜利。

而国力不济的一方,则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被迫退兵,或者急于求战,给到对方取胜的机会。

譬如长平之战中的赵国,就是因为支撑不起这种消耗战,而不得不临阵换将,选择让敢于冒险额赵括披挂上阵。

王猛知道任务艰巨,但他还是毫不犹豫的应了下来。

桓熙随即又询问起了粮草的调运情况,有道是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王猛早在桓熙放弃从河套出兵的计划后,就在向河东郡调运粮草。

王猛继续汇报道:

“秦州、梁州先后运抵三十万石粟米,同时,楚国的支援已经验收,尽数发往了河东,囤积在高王城中。”

桓熙微微颔首,他对王猛的这一安排颇为满意。

在桓熙全取河东郡以后,高王城已经不再是抵御外敌的最前线,但它扼守交通要冲,桓熙要从蒲坂进军河东,必然经过高王城,因此,王猛选择在高王城内囤积粮草。

当然了,沈劲在高王城中依旧留有重兵,以看护城中粮草。

高欢就是盲目相信潼关之险,而选择在弘农囤粮,没有布置重兵。

哪知道潼关对关西的防御,与对关东的防御不可同日而语,被饿红眼的宇文泰在一天之内就给攻陷了,最终囤积在弘农的粮食都被饱受饥荒之苦的宇文泰夺了过去,给了宇文泰救命的粮食。

桓温驰援桓熙的那批粮食,将会用来赈济灾民,河东郡因为去年的大战,闹了饥荒,饥民嗷嗷待哺,尤其是现在正值农耕时节,农夫们需要在田地里使力气,自然不能喝稀粥,得要吃干饭。

而且,每天还得多加一餐,否则哪来的力气。

好在桓熙推广曲辕犁,又向河东郡调去了一批耕牛,由于耕种方式从二牛三夫转变为一牛一夫,因此,需要下田出力的人少了,必须一日三餐吃饱肚子的人自然也就少了。

桓温支援的那批粮食,足以养活河东郡的灾民。

当然,前提条件是接下来的那场大战不会对河东郡的生产造成太大的破坏。

桓熙也不是没想过要御敌于国门之外,可是稳妥起见,他还是希望将战场放在闻喜县,到时候,也只能选择再苦一苦闻喜百姓。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