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计划亲征

13天前 作者: 我怎么可能是曹贼
第381章 计划亲征

第381章 计划亲征

当然,慕容儁要做出改变,却不是要将慕容恪留在后方。

慕容儁亲征,更多的是要鼓舞前线将士的士气,他依然会倚重慕容恪的才智,对其言听计从。

“上庸王(慕容评)、阳司徒(阳骛),待朕亲征河东,国内军政大事,皆委于二位爱卿,你二人务必携手同心,共治朝政,勿使国中生乱。”

慕容儁叮嘱道。

阳骛自不必多说,他历仕慕容廆、慕容皝、慕容儁三代君主,虽然并非鲜卑人,先祖是周景王姬贵的幼子姬樊,因姬樊被封在阳邑,又称阳樊,故而后人以阳为姓。

可阳骛毋庸置疑是燕国的元老重臣,与慕容氏休戚相关。

至于上庸王慕容评,他是慕容廆之子,慕容皝之弟,也是慕容儁、慕容恪等人的叔父。

慕容评骁勇善战不假,早年间,在慕容氏崛起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其资历,也为慕容儁所尊崇。

但此人有一个短处,便是贪财如命,鼠目寸光。

原时空中,秦燕大战,慕容评身为燕军主将,不思如何御敌,却占据了山泉,向军中将士兜售泉水,一匹绢可换二石水,将士们口渴不已,只得向他购买山泉。

慕容儁点点头,却又突然面露悲色:

“只恨上苍急着将晔儿从朕的身边带走,否则,有太子监国,辅之以二位爱卿,朕又有何忧。”

当年王翦奉命率倾国之兵伐楚,临行前还得向秦始皇求田问舍,以示自己目光短浅,没有觊觎皇位的心思。

慕容儁思念的是去年病逝的献怀太子慕容晔,至于新立的太子,也就是嫡次子慕容暐,时年八岁,即使聪慧不凡,但终因年纪太小,担当不起监国的重任。

“罢了,都退下吧。”

慕容儁疲惫地挥挥手,他也不想让人看见自己软弱的一面,但是对嫡长子的思念,实在让他情难自已。

众人如获大赦,纷纷告退。

慕容儁提起已故的嫡长子,眼泪又不可遏止的流了下来。

也难怪时任秦军主将的王猛在听说这一消息后,会讥讽他:慕容评真奴才也,虽有亿兆之众,亦不足惧,何况只有二三十万,我此番必能破敌。

最终,王猛也正是在慕容评的助攻之下,一举灭亡占据关东富饶之地的前燕。

“臣必殚精竭虑,以报陛下信任。”

虽然房玄龄在《晋书》中给燕国太子慕容暐有一个庸才的评语,但是,其实在慕容暐年少之时,还是展现过他聪明的一面,只不过最终却成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范之一。

慕容评、阳骛应声出列,慕容评朗声道:

如今慕容评同样是专注敛财,足以使慕容儁放心让叔父与阳骛一同担任留守的事宜。

然而,在慕容儁的眼中,慕容评贪财如命,反而是自己能够信任他的关键。

毕竟,再怎么心大,也不能将国家大事交给一个小孩子去拿主意。

众人不知应该如何安慰,都在那手足无措的立着。

阳骛亦随之附和。

偌大的显阳殿内,只有慕容儁一人,就连近侍都被他逐了出去。

慕容儁从怀中拿出慕容晔的遗物,睹物思人道:

“晔儿,你若是健在,为父又何必如此急切。”

慕容儁时年三十九岁,由于早年间领军征战,曾经受过伤的关系,身体一直不好,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显得苍老许多。

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自己的身体,也没有人比慕容儁更有迫切感。

他不愿给慕容暐留下一个烂摊子。

毕竟幼主即位,往往意味着一個进取的王朝走向保守。

因为,帝王为了稳固幼主的地位,在临终之际,往往不会将权力集中到一个辅臣的手上,以防止对方行废立之事,鸠占鹊巢。

可若是安排多个辅臣,也注定他们会陷入内斗之中,因为很少有人能抵御住干掉其余辅臣,独掌大权的诱惑。

内部的不团结引发争权夺利,哪还有精力向外扩张。

也正是慕容儁的这种迫切,才使得他在原时空的两年后,竟然不顾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决定每户仅留一丁,征兵一百五十万,进攻前秦,将穷兵黩武发挥到了极致。

哪怕大臣苦劝,也只是更改为五丁抽三,想要毕其功于一役。

由于蝴蝶效应的影响,哪怕桓熙身为穿越者,其实已经无法在没有大量情报佐证的情况下,对局势的走向做出精准的预判。

毕竟这个时空,时局已经面目全非,本应该在北方争雄的苻氏与慕容氏,如今面对桓氏的强盛,继续保持了联手的态势,而桓温也正一步步地朝着皇位迈出自己坚定有力的步伐。

至于桓熙自己,则在厉兵秣马,准备迎接即将爆发在河东郡的第二次三方大战。

河套地区,后套平原。

拓跋嫣身穿孝服,终究是坐上了南下的马车。

对于拓跋嫣来说,身世由不得自己,自始至终,她都只有两个命运。

要么在亡夫尸骨未寒之际,下嫁庶子,继续当她的左贤王妃。

或者前往长安,成为进献给桓熙的礼物,做他的侧室。

遗憾的是,拓跋嫣没有选择权。

实际上,刘悉勿祈同样没有,在绝对的强权面前,即使身为下一任的匈奴左贤王,也与蝼蚁无异。

拓跋嫣内心并不怨恨,实际上,如果让她自己选择的话,拓跋嫣或许还是会坐上这辆驶向长安的马车。

宁为英雄妾,不做庸人妻。

更何况,女为悦己者容。

虽然桓熙不曾明说,但拓跋嫣明显能感觉到他对自己的喜爱,否则桓熙也不会费尽心思弄出这么多的事来。

实际上,这件事情为桓熙惹来了不小的争议,但他在男女之事上,已经摆烂了,不再注重这方面的风评。

拓跋嫣反正是要改嫁的,与其看着她委身庶子,倒不如自己出面,将她纳入未央宫。

桓熙在与权翼闲聊时,感慨道:

“我为了移风易俗,改变他们继婚的陋习,不惜背负恶名,实在是付出太多了。”

权翼面色怪异,但还是得违心附和。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