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以文服人

21天前 作者: 皎皎秦时月
第572章 以文服人

第572章 以文服人

学宫正中央的大室极为整齐庄严,令人不禁生出一股敬畏之感。

这里设立着席座,长案。整整齐齐分列两边。当初稷下学宫最火热的时候,这里每隔三个月,就要换一遍新席。

庭院中的杏花树下落满了杏叶,层层叠叠。

蒙恬独坐树下抚琴。

边上的小湖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畅游。

秋日里,梧桐树叶子纷纷落下。

这里处处是景,处处散发着“仁、义、诚、敬”四个字的庄严气息。

只是可惜,如今在秦军接管后,此地很是寂寥。

那些大儒们因为战火,纷纷四散。

现在这里,只有蒙恬一个人。

这一度让蒙毅抢了李斯、赵高不少风头。

就像小时候一样。

“东陵侯——”蒙恬也对着邵平一拜。

这极大的影响了蒙毅。

每次和嬴政对话,蒙毅都能把韩非的原典拿出来,让嬴政每天和他在一起时都来不少次灵魂共鸣。

他身上时常持着的笔也换成了剑。

蒙恬严厉的目光看过来,他立时又乖乖坐好。

只是作为法家的忠实代表。

话说小时候,蒙恬先读《论语》,后读了《春秋》。

邵平为了辅佐扶苏,不顾自己的身份,甘愿自降位来到扶苏身边,蒙恬非常佩服邵平的胸襟和气度。

蒙毅忽然到来。

蒙恬望着四下里,仿佛见到多年前君子们互相对坐,抚琴听琴的场面。

蒙毅只能在一边扒拉琴弦。

受了法家思想熏陶过多的蒙毅,当他和蒙恬、邵平这两个谦虚的君子坐在一起时,像是手脚都被捆扎起来,不得动弹。

蒙毅坐在一边,照常玩弄着琴弦。而蒙恬负责垄断来客。

因为偏爱韩非学说,蒙毅几乎把韩非的文章每一篇都倒背下来。

二人很快就说上话,一起坐下谈论琴。

毕竟只要他一张口,蒙恬严厉的眼神就看过来了。

戎装在身的蒙恬在树下抚琴,琴声悠扬。不知不觉间杏叶落在他肩上,戎衣上,琴弦上。

“大哥——”

蒙恬和邵平两个人坐在杏树下,两人一张席。

蒙毅只能坐在另一边,他孤独地拨弄着蒙恬的琴弦,时不时发出两下筝声,却把树上的鸟都给吓跑。

蒙毅两只大手一按上去,蹭地一下,两根琴弦忽然就断裂了。

望着琴,蒙恬的思绪回到过去。他本为一秦吏,处理狱案。可是大王巡查时看到自己,交谈一番后,竟然这就委任他为将军,让他外出作战。

蒙毅赶忙坐得靠前些,用窄长的衣袖把琴盖住。

邵平对着蒙恬作揖。

“太子派我们过来察看稷下学宫的情况。我们看到门前不少士人争相过来观望。”

平日里,兄恭弟友。可是每次,蒙府来了客人。

君子相见,自然是有说不完的话。从《论语》到《春秋》,二人寻章摘句,分享彼此的见解,揣摩对方的思悟。

蒙毅则不然,因为出生时间比蒙恬晚,他先读了《春秋》,其后正值青春年少,那个时候韩非入秦,在秦国咸阳城刮起一阵风潮。

后来……就是职务,官爵等级高低。

嬴政这一次派来的蒙恬、蒙毅、扶苏三個人到齐郡,仔细想想,还真的是别有深意。

嬴政曾经一度认为,蒙毅就是没有口吃毛病的韩非。

蒙毅弯着腰,暗想我堂堂秦国中大夫,怎么能这么没有威仪呢?!

不行,我就要弹出来弄点声音给大哥看看。

贵族争先恐后拜读韩非的文章。

他拉着邵平。

一眨眼,就是七年过去了。

大哥蒙恬顿时就开始比平日里严厉百倍,开始用身高,体魄,力量等优势让他乖乖闭嘴。

所以蒙毅比他的大哥更受韩非学说的影响,成为了标准的酷吏!

他尚未出学,就开始追读当时秦国最热门的学者韩非的文章。

“你怎么过来了?”

只是蒙恬和邵平两个人正议论得入神,没有注意到这边。

蒙毅把琴挪到身后,跪坐直立着,“大哥,我先行回去向太子复命好了。”

蒙恬望着蒙毅,他怎么忽然变得这么乖。

“嗯。去吧。”

邵平也欲回去,蒙毅说,“太子身边有我侍奉就够了。我告诉太子一声,太子不会怪罪的。再说了,眼下大事尚未开始筹备,太子身边也没什么大事。”

邵平拒绝,“不可。我为太子舍人,受王后举荐。岂可失职。”

“真不用担心这个。太子池塘里有那么多鱼。少你一个,太子还真的不在意。”

邵平呆住。好像确实是这么回事。

蒙恬只是望着蒙毅,“怎么对东陵侯说话呢?”

蒙毅连忙改口,“我是说,太子宅心仁厚,听说你是在和将军恬共同探讨如何接见这些士人的大事,必然不会怪罪。”

蒙恬这才神色松弛下来。

担心被更多人看到自己的窘状,蒙毅赶快溜了。

这来到齐郡临淄,一下子什么事都没得做。还有大哥霸占他的好朋友,蒙毅自然有些不习惯。

以前他在咸阳,那可是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公文的。没有哪个不法之徒,能从他的眼皮子底下溜掉。

蒙毅经常对左右说,“我就像暗夜里的猫头鹰,逮捕世间一切邪恶。”

但是到了这里,他忽然一下子没有了对手。

蒙毅手里持着短鞭,不住地甩着。

齐郡临淄,秋日景色又十分萧条,万木凋零。一切都让气氛变得伤感起来。

蒙毅感到浑身上下不得劲。

他想先在齐国临淄街上逛一逛再回去。

出了稷下,门外正有一大批士人围在学宫门口。

他们大多都穿着齐人的宽袖长衣,一个个都戴着发冠,前后跟着,相貌庄重。

士人们望着城前的诗,不住地点头称赞。

这样的景象,在蒙毅看来并不意外。他早就习惯了。

从很小的时候,就有人总是从宫中太子侍卫手中购买太子的诗文。

眼下这种场面对蒙毅来说并不稀奇。

“也不知道哪里冒出来这么多士人。早上来一遍不够,中午来一遍。晚上再来一遍。”

来人激增,看守城门的守卫那是压力倍增,一刻也不得闲,就得看着。

守卫盯着黑眼圈围着这些士人,眼看着来人越来越多。不知道太子未来顶不顶得住,反正他们是受不了了。

来的人太多了。

蒙毅闻言,自然忍不住出言教训。

“你也不看看,写这诗的人是谁。那可是恒阳君。”

“恒阳君文采出众,写的诗文至今没有人超过他。等到这首诗传遍齐鲁大地,到时候就会吸引更多的士人前来。”

“身为守卒,食用俸禄,岂可轻易就发出抱怨之词,影响其他人的士气呢?”

“若我是你的长官,你今日必定遭受严厉的责备。”

士兵们见到中大夫过来,纷纷将头低下来,连连赔罪。

这时,一位陈姓男子他也向蒙毅这边望了过来。

‘哪来的毛头小子,如此傲慢?’

这人看过去,发现那说话的长官倒是和秦将蒙恬颇为相似,只是性格嘛,大相径庭。

蒙毅望着这个陈姓男子,此人身长九尺,相貌不凡,双目炯炯,一看就不一般。

姓陈的看到蒙毅,也一眼就洞穿对方内心。

此时此刻,临淄城门前,恰好有两只骄傲的大公鸡,它们互相踱步,彼此用眼神打量对方。

在仔细观察对方强健的双腿,锋利的喙后,它们彼此心领神会,各自骄傲地迈着大步向不同的方向走去。

战国时代的男人,哪个又是好惹的!

一言不合就揍你,三言不合送你下九泉。

蒙毅驱车离去。

陈余则听人的宣扬,亲自来城门口观望这位秦国太子的文采。

因为人太多,大家都得要排队才能仔细品味。而且规定了必须边看边走,不得逗留。

所以有些记忆力不好的人,一天要来好几次,排队很多次才能把完整的诗文记录下来。

只见城门上挂着的告示牌上列了一长排文字。

最右边竖着列着《度关山》三个字。紧接着就是原诗了!

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

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陈余读罢,不住地捋须,双目闪着精光。

陈余看完之后,立刻就在秦军的驱赶下离开了。

他回到了酒肆里,问静坐在席上一位年长的士人。

对方比他更具威严气势。

“诗我读了。伯夷我知道。可许由是谁啊?”

“许由,这伱也不知道吗。”年长者睁开眼睛。

“我读的书少,只有儒家经典罢了。”陈余无奈地低头。

他就是半个士人而已,只是比士人聪明许多。

年长者感叹一声,捋须道,“许由是上古时期一位高尚清节之士。”

“尧帝知其贤德要把君位让给他,他推辞不受,逃于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帝又让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

“后人把许由和与他同时代的隐士巢父,并称为巢由或巢许,就是隐居不仕者。”

陈余文采不好,可是记性很帮。那些字都在他的脑海里印下来了,他忍不住头皮发麻。

“恒阳君到底是读了多少书,才能写出这么养好的诗文来。上次那篇《观沧海》,已经让我佩服不已。这次又来一篇《度关山》。”

“实在是了不起。说他是当今天下士人第一也不为过。”阁楼外,又一批士人看完回来,在廊道里发出高声的惊叹。

张耳捋须,“是啊。他确实很了不起。”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优点。每个人都有让对方值得佩服自己的地方。

当然,只有很少的人受到所有人崇拜和尊敬。

有人是靠着金钱,有人是靠着地位,有人靠着权力,有人靠着名声。

但是因为这些而得到众人崇拜和尊敬的,其实算不得什么。

因为那些东西并不是他们身上固有的。

假使众人都崇拜一个有权力的人,那么他们实际上崇拜的只是这个人的权力。一旦掌控权力的人换了,那么他们崇拜和佩服的对象也会随之改变。

但是有一种人,他们是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能力立足,凭借自己的品德立身。

这些东西,是他们身上别人所拿不走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这样的人才更被世人看重,尊敬,佩服。

张耳也非常佩服扶苏本人的才华。

“在还没有正式召集百家之前,先发个帖子,表明自己以文会友。先写一篇文章给天下士人看看。”

“上来就要以文服人,以此争夺自在天下士人面前的话语权。”

“可谓非常高明。”

张耳仔细分析着。

“不过,我们两个也应该走了。”

“为什么?”陈余大惊。

“你觉得你的才华能够比得上恒阳君吗?”

“不能。”

“汝与恒阳君孰位更高?”

“恒阳君乃一国储君,我非商非士,何以及君?”

“汝无有一物长于恒阳君。那你又能给恒阳君带去什么呢?”张耳十分冷静地分析道。

陈余想了想,“是也。”

“我们还是不要再留驻此间了。”张耳劝说着。

陈余却反问,“以当今之天下,还有谁人是张公认为可以追随的人呢?”

张耳摇摇头。“怕是没有。”

“那既然如此,何不先在太子麾下寄暇,起码衣食不愁。等到日后时机成熟,再行计议呢?”

陈余是真的很仰慕太子扶苏,他想留在扶苏身边干一番事业。

但是他又不想和张耳分开。

张耳仔细想了想陈余的分析,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若是我们能留下来,日后就寄于此人。”——

扶苏的诗文一发,顿时齐鲁大地的士人开始沸腾。

大家纷纷议论《度关山》这首诗。

“这首诗旨在表达恒阳君的治国抱负啊!”

“开篇就说人为贵,这正和孔孟儒道本意契合啊。”

“并写两面:一从“立君牧民”写起。恒阳君喜欢古代君主治民的法则,认为退小人任用德才兼备者是国家昌盛的基本保证;”

“二是通过尧舜之间的对比,提倡“俭为共德”,在此基础上,甚至还提出“让”与“兼爱”的大同思想。”

“简直兼容并包啊!难得的是,通篇没有一点法家思想。”

士人们在街头议论纷纷,一时间品评扶苏《度关山》成为了当时齐鲁大地的风尚。

士人一张嘴,死鬼也成仙!

有了这些士人主动为扶苏宣扬,造势,一时间齐鲁大地的百姓纷纷开始转变对秦国的看法。

就和某些人预料的一样,扶苏一旦抵达齐国境内,他将受到无数人的拥戴!

驿馆里。

扶苏坐在席上看齐国士人编写的棋谱。

邵平汇报说,“太子,现在街上所有的士人,都在议论太子的诗文。”

“那他们是怎么说的呢?”

邵平对曰:“士人们都说太子辞章简朴,诗文包容儒墨两家。”

“那这些士人都是些什么身份呢?”

邵平面色恭敬,“三教九流皆有之。”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位大儒公开发表些言论吗?”

邵平摇摇头。

扶苏不言。

他来到案前,刷刷刷。

侍女擦一座拭烛的功夫不到,扶苏轻轻松松又写就一篇诗。

当时在一侧擦拭铜制烛台的侍女,她的面色当时黑的如铁。

为什么上天要造就太子这样的怪物,还要生下自己给他擦烛台。

有没有天理啊!

侍女捂着脸……

这个时候,深秋已过。

刚好十月。

扶苏写这首诗简直是天时地利人和。

此诗名为《冬十月》。

这首诗被人刻在木板上,第二天凌晨挂起来。

先是路过来往的小摊贩看到诗文被更换。

“恒阳君又写新作了!”

“恒阳君又写新作了!”

小贩们推着小车,在大街上四处吆喝呼喊。

陈余刚刚睡醒,听说了这件事,穿好衣服就来到街道上。

这一次比上一次更为恐怖。

富商巨贾也来看热闹了。

队伍从稷下学宫排了三条街道那么长。

陈余望着这长长的队伍,第一次开始怀疑自我。

“这么多人,我真的能挤入太子门庭吗?”

“兄弟,大胆点。恒阳君的目的是收下我们,可不是重用我们。而且对恒阳君来说,多养几个人不过是多几双筷子的事情。”

陈余望着这位兄台,对其作揖。

“多谢赐教。”

“多礼啦!多礼啦。”那士人连忙摆摆手。

就这样,陈余从早晨排到中午,他终于来到了城门前。

虽然已经很饿了,但是眼前的诗文却顿时填满了他空虚的胃。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

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个时候的临淄城,正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时节。

初冬十月,北风呼呼地吹着,气氛肃杀,天气寒冷,寒霜又厚又密。

鹍鸡鸟在清晨鸣叫着,大雁向南方远去,猛禽也都藏身匿迹起来,就连熊也都入洞安眠了。

农民放下了农具不再劳作,收获的庄稼堆满了谷场,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来往的客商住宿。

扶苏诗词里就是描述了这些庶民们平凡的生活场景。

所以这一次的诗文,比上一次吸引了更多人。

因为这一次的诗文,引发了士农工商各类从业者的共鸣。

而扶苏最后则用一句话写道,他能到达临淄这里,是多么的幸运啊!

所以才高诵诗歌来表达他的这份感情。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