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刘勰撰写《文心雕龙》

3个月前 作者: songyvsh
35、刘勰撰写《文心雕龙》

刘勰撰写《文心雕龙》

南梁文化繁荣,批评也开始活跃起来,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理论专著《文心雕龙》,就诞生在南梁,作者名叫刘勰。

《梁书》记载,刘勰,是山东莒县人。刘勰家庭生活十分不幸,他从小死了父亲,成为孤儿。史书没有记载他有母亲和其他亲人,只说他无家可归,只好在定林寺栖身,与僧人一起生活了多年,因而他对佛教十分熟悉。由于家贫,刘勰一生都没有结婚。

刘勰虽然家境贫寒,孤苦伶仃,却很有志向,自幼喜欢读书,勤奋好学。他不仅读了许多佛教经义,而且读了大量作品,使他的功底十分深厚。史书没有记载他的学习经历,但根据他的条件,肯定是请不起老师的,只能依靠自学,或者由有文化的僧人教授他。

刘勰读书的最大特点,是善于思考,他对发展和诸多作品,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于是,他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开始撰写理论专著,取名叫《文心雕龙》。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刘勰在序言中说:“‘文心’,是指写文章一定要用心,就像涓子写《琴心》、王孙写《巧心》一样,必须心无旁骛;‘雕龙’,是指修饰文章的语言,要像雕刻龙纹一样,必须细致入微。所以,取名叫《文心雕龙》”。这番解释,把刘勰对待做学问精益求精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勰在定林寺,一边与僧人做佛事,一边精心撰写文稿,多数时间是在晚上。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僧人们都进入梦乡,刘勰却在微弱的灯光下,苦苦思索,进行创作,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经过五年的呕心沥血,刘勰终于完成了不朽之作《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分上下两编,共五十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总序”五部分。其中,“批评论”最为精彩,它从不同的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和作家的成就,比较恰当地提出了批评,并对批评的方法作了研究和探讨。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精密的批评。

《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理论专著,它系统论述了的形式和内容,探讨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总结了南朝以前的成果,探索了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规律。《文心雕龙》字数并不太多,只有三万七千多字,却耗费了刘勰五年的心血。

《文心雕龙》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范文澜先生评价道:“系统全面深入地讨论,《文心雕龙》实是唯一的一部大著作”。这部大著作,是由当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在偏僻的寺庙里完成的,更显得伟大而独特。

刘勰完成《文心雕龙》以后,并没有被当地名流所认可。刘勰不甘心,想得到大文豪沈约的支持,可是,他这个小人物,是见不到沈约的。刘勰想了个办法,他背着书,在沈约府前等侯,等到沈约出来时,刘勰乘机把书送给了他。沈约看后,大加赞赏,并推荐给别人,《文心雕龙》才开始流行起来。

刘勰写了《文心雕龙》,开始有了名气,便步入仕途做官。他先后担任奉朝请、车骑仓曹参军、太末县令,后入朝担任东宫通事舍人,官职都不显赫。

刘勰在任东宫通事舍人的时候,抓住一个机会,得到升迁。当时,梁武帝下诏,要求祭祀的供品,由牛羊猪改为水果蔬菜。祭祀祖庙的供品,已经改过来了,但祭祀天地、社稷却仍用牲畜。刘勰觉得不妥,上书建议说,祭祀祖庙和祭祀天地的供品,应该一样,都用水果和蔬菜。梁武帝很赞成,下诏执行,并提升刘勰为步兵校尉。这是刘勰一生当中,担任的最高官职。当然,这个官职也不是很高。

刘勰从小在寺庙长大,阅读了大量佛经,因而他最擅长的,是写作有关佛学的文章。当时,都城里寺院、佛塔、名僧的碑文和墓志铭,都请刘勰来写,刘勰也喜欢写这一类的文章,总是有求必应。

刘勰晚年时,思念他从小长大的地方,要求回定林寺去,梁武帝同意了。于是,刘勰重回故地,在定林寺与慧震和尚一起,修订寺里的佛经,佛经修订好了,刘勰便请求出家当和尚。为了表示决心,刘勰把头发胡子都烧掉了。梁武帝下诏同意,刘勰就换掉官服,改穿僧衣,改名慧地,在定林寺正式出家了。一年后,刘勰病逝,享年大约在六十岁左右。

刘勰只是一个普通的小人物,然而,他却凭着自己的辛勤创作和不懈努力,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批评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创造了奇迹。

可见,只要肯付出努力和心血,许多人都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