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裴松之补注《三国志》

3个月前 作者: songyvsh
8、裴松之补注《三国志》

裴松之补注《三国志》

宋文帝时期,开创了元嘉之治,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不过,范晔撰写《后汉书》、谢灵运开创山水诗、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都是个人所为,与宋文帝没有多大关系。然而,裴松之补注《三国志》,却是宋文帝直接安排的,这是宋文帝在文化方面的一大政绩。

《宋书》记载,裴松之,是山西闻喜人。裴松之出身官宦世家,祖父、父亲都当过朝廷官员,他的舅舅,是豫州刺史庾楷。

裴松之从小喜爱读书,八岁时就能熟读《论语》、《诗经》,长大后更是博览群书,满腹学问。裴松之步入仕途,由于才华出众,二十岁就担任了殿中将军,在皇帝身边值班侍卫。

当时的皇帝,是那个分不清春夏秋冬、生活不能自理的晋安帝司马德宗。傻皇帝整天躺在床上,吃喝拉撒全都由别人照顾,裴松之自然无事可干。朝廷大权在司马道子父子手里,这爷俩无德无才,宠信奸佞,惹得天怒人怨。

裴松之的舅舅庾楷,跟随桓玄、王恭等人讨伐司马道子,派人召唤裴松之,并推荐他当新野太守。这是个升官的好机会,可裴松之认为,桓玄等人必不能成事,内部又各怀鬼胎,去跟随舅舅风险极大,因而迟迟不肯动身。果然,不久王恭兵败,庾楷死于桓玄之手,裴松之躲过一劫。在那个乱世之中,如果没有清醒的头脑,是难以安身立命的。裴松之是清醒的。

刘裕起兵,灭掉桓玄,执掌了朝廷。刘裕很赏识裴松之,称他有“庙廊之才”,让他随军北伐,担任主簿。裴松之认定刘裕是有为君主,尽心辅助。刘裕称帝后,裴松之先后任零陵内史、国子博士、冗从仆射等职,成为刘裕集团的重要成员。

宋文帝登基后,对裴松之也很信任,曾派他代表朝廷,巡行湘州,督察官吏,体察民情。裴松之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将他巡视的吏政和民情,归纳为二十四条,详尽而又准确,得到宋文帝赞许。此后,裴松之不断升迁,先后担任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通直散骑常侍、永嘉太守和南琅邪太守,并被封为西乡侯。

宋文帝很重视文化和教育。当时,魏晋史学家陈寿写的《三国志》已经流传,宋文帝阅读后,感觉不太满意。因为陈寿是三国时期的人,他先在蜀国做官,魏灭蜀后又做了魏国和西晋的官员,当代人写史,有很多忌讳,记述比较简略,许多史料没有写进去。到宋文帝时期,有关汉末三国的史籍非常多,如《献帝春秋》、《九州春秋》、《英雄记》、《魏书》、《魏略》、《吴书》等等,其中有许多很有价值的史料。宋文帝便诏令裴松之,以这些史籍为基础,为《三国志》补注,丰富《三国志》的内容。

裴松之欣然接受诏命,他本身就是史学家,十分喜欢修史,于是,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工作中。首先,裴松之尽可能地收集有关三国的史籍,竟多达一百四十多部。裴松之对这些史籍进行认真阅读,选取有用的史料,并加以甄别,然后把它们补注到《三国志》中。经过几年辛苦努力,裴松之完成了补注,宋文帝十分满意。从此,《三国志》就附上了裴松之的补注,一起流传后世。

裴松之为《三国志》补充了大量史料,字数竟与《三国志》正文差不多,甚至有人说是正文的三倍,这极大地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比如,在《三国志》中,关羽、张飞的传记只有千字左右,赵云传更少,仅有四百字。裴松之补充了大量史料,使关羽、张飞、赵云的形象更加丰满,现在流传的关、张、赵的故事,很多都来源于裴松之的补注。

由于裴松之的补注史料翔实,所以,历代人们读《三国志》时,往往把裴松之的补注作为正文来读,这样,《三国志》与裴松之的补注相得益彰,一起流传后世。这是裴松之的一大贡献,当然,宋文帝也功不可没。

特别是,当初裴松之引用的那些史籍,如今大部分已经失佚,有幸保留在裴松之补注中的史料,就显得极其珍贵了。宋文帝看了裴松之补注之后,大为高兴,惊叹为“不朽之业”,这是有道理的。

裴松之的补注也有缺陷,由于涉及史籍较多,还有一些稗官野史,所以,其补注的有些史料,真实性受到人们质疑。但总体而言,裴松之的补注,起到了积极作用,产生了重大影响。宋文帝亲自安排的这项工作,是很有意义的。

公元451年,裴松之寿终正寝,享年八十岁。裴松之的补注和他的名字,一起流传千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