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夷族忠臣李光弼

4个月前 作者: songyvsh
63、夷族忠臣李光弼

夷族忠臣李光弼

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人称“李郭”。李光弼是契丹人,属于夷族,但他忠于唐朝,足智多谋,善于用兵,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不朽功勋,为历代人们所赞颂。

两唐书记载,李光弼,是辽宁朝阳人,与安禄山是同乡。他的父亲叫李楷洛,原是契丹的一名酋长,武则天时期投靠了唐朝。李楷洛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升迁至左羽林大将军,被封为蓟国公,在与吐蕃作战时病死,谥号“忠烈”。

李光弼小时候喜欢玩耍打闹,长大后擅长骑马射箭,并且严肃坚毅,沉着果断,有出色的谋略。他继承父亲的爵位,后来在与吐蕃、吐谷浑作战中有功,升任云麾将军。

安禄山造反的时候,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副使,因为没有正使,他代行节度使的权力。李光弼听说史思明围攻常山,急忙率五千兵马,东进救援。李光弼率军还没有赶到,常山就沦陷了,颜杲卿被害。史思明留下部分兵力驻守,又去攻打其他郡县。

留守的叛军不多,李光弼一举收复了常山郡,只见城内残垣断壁,遍地尸体。李光弼把他们妥善安葬,并祭奠哀悼,又打开监牢,释放被叛军俘虏的士兵。李光弼知道叛军决不会善罢干休,立即组织军民,抓紧修固城墙,安排滚石檑木,准备抵御叛军攻城。

史思明听说常山丢失,十分气恼,派出两万兵马,企图夺回城池。李光弼虽然兵少,但他治军有方,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因而战斗力很强。李光弼专门培训了五百多人的神箭手,个个箭不虚发。叛军大队人马到来以后,随即攻城。神箭手大显神威,攻城的叛军还没有来到跟前,就被射杀了一大半,少数侥幸冲到城下的,又被檑木滚石砸得血肉横飞。叛军久攻不下,损失了大量兵力,只好撤走了。

常山保卫战获得大捷,有力鼓舞了军民士气。信都、清河、博平等郡的官员,带着各自的队伍,都来依附李光弼,青壮年也纷纷参军,李光弼的队伍迅速扩大。李光弼率军攻打被叛军占领的赵郡,只用一天时间,就把赵郡收复了。

这个时候,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也进入了河北,李光弼与郭子仪联手,力量更加强大了。他们或者联合歼敌,或者分兵进攻,打得史思明顾此失彼,防不胜防。李光弼与郭子仪联合,在嘉山打了一场大仗,重创了叛军主力。史思明狼狈逃窜,败退到大本营范阳去了。河北全境基本收复。

李光弼足智多谋,常常出奇制胜。有一次,他与史思明隔河对峙。史思明有一千多匹优良战马,十分爱惜,每天都令人牵到河边洗澡。李光弼见了,心生一计,在军中挑了五百匹母马,赶到河边。史思明的战马见了,纷纷游过河来,从此便成了唐军的战马。不过,这件事情,两唐书并没有记载,而是《太平广记》说的。《太平广记》是古代纪实小说,不一定真实,但李光弼很有计谋,却是真的。

公元757年,李光弼被任命为太原留守,他便赶赴太原上任。不久,史思明和部下蔡希德,率领十万兵马进攻太原,企图经太原从北路袭击灵武,支援据守长安的叛军。当时,李光弼手下的精兵,都被调去收复长安了,城中兵卒不足万人,而且多数是老弱病残,形势十分严峻。

面对危局,将士们都很惊慌。李光弼召集大家说:“打仗靠的是谋略和勇气,不在于人多。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我们不仅能够守住城池,还能大量消灭敌人。”将士们看到李光弼坚毅沉稳的表情,感到有了主心骨,军心稳定下来。

有人建议说:“赶快组织军民加高城墙,便于防守。”李光弼却反其道而行之,只派少数人加固城防,而组织大批人员在城内挖地道,地道直通城外,一连挖了多条。谁也搞不清楚,李光弼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战斗打响以后,叛军仗着人多势众,凶猛地向城池扑来。李光弼事先在城墙上,安装了许多抛石器,能把石头抛出很远,威力很大。叛军刚一发动进攻,无数的石块就像冰雹似地砸来,叛军死伤一大片;叛军冲锋到半途,雨点般的箭矢迎面飞来,又射倒一大片;少数冲到城下的,城上檑木滚石纷纷打下,叛军被砸得鬼哭狼嚎。就这样,叛军多次发动进攻,均被打退。

史思明恼羞成怒,命令大批士兵蜂拥而上,冒着滚石箭雨,不要命地向前冲锋,冲到城下,竖起云梯,奋力攻城,战况异常激烈。在这危急时刻,李光弼命令敢死队悄悄从地道出城,从叛军背后发起了攻击。叛军做梦也没想到对方会有这么一招,疑似唐军从天而降,顿时慌了手脚,胆战心惊,争相逃命,死伤惨重。

叛军十万兵马,围城一个多月,太原城屹立不倒。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刺杀以后,史思明滋生了当皇帝的野心,他见太原久攻不下,便留下蔡希德继续围城,自己回到范阳,筹划大事去了。蔡希德就更不是李光弼的对手了,连战连败,损兵折将,最后只好灰溜溜地撤走了。

太原之战,是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典型战例,也是平乱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李光弼充分发挥其军事才能,不仅成功保卫了太原城,而且牵制和消灭了大量叛军,为郭子仪收复两京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元758年,两京收复以后,唐肃宗命九个节度使率军围攻相州,因为没有统一指挥,唐朝六十万大军一败涂地。唐军各部溃散,唯有李光弼的军队保持完整,安全地撤回太原。唐肃宗撤了郭子仪的职务,由李光弼接任天下兵马副元帅。

李光弼率军转战四方,沉重打击了叛军,在河阳之战中又获大捷。李光弼在战斗中经常身先士卒,带头冲锋陷阵。为了防止被俘受辱,李光弼始终在靴子里藏有短刀,时刻准备在危急时刻自杀殉国。李光弼作为少数民族将领,对唐朝一片忠心,实属难能可贵。

公元763年,祸乱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被平息。李光弼一直是平叛主将之一,发挥了出色的军事才能,立下赫赫战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对国家的无限忠诚。

公元764年,安史之乱结束不久,李光弼积劳成疾,不幸病逝,终年五十七岁。朝廷赐谥号“武穆”,令百官为其送葬。

后世对李光弼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是唐代中流砥柱,挽狂澜于既倒之人。《新唐书》评价他说,“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安史之乱终被平定,除了唐朝军民顽强奋战之外,与叛军内部矛盾丛生、自相残杀有着很大关系,安禄山、史思明都是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杀死的,叛军屡见儿杀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