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安史之乱动摇天下

4个月前 作者: songyvsh
56、安史之乱动摇天下

安史之乱动摇天下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唐朝由盛转弱的分水岭。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对唐朝的经济社会造成巨大破坏,给人民群众带来沉重的灾难。

两唐书记载,公元755年11月,蓄谋已久的安禄山,终于在范阳公开举兵造反了。范阳是中国古代地名及行政区划,起初为涿州、幽州的治所。安禄山起兵的时候,范阳大体上包括现在北京、天津一带地区。

安禄山调集精兵十五万,又联络契丹、室韦等一些少数民族,号称二十万。安禄山聚集兵马之后,慷慨激昂地进行动员,说杨国忠专权误国,挟持皇帝,他奉唐玄宗的密诏,率正义之师前去讨伐。

安禄山是一派胡言,却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人人都知道,安禄山与唐玄宗关系密切,杨国忠又祸国殃民,声名狼籍,人人痛恨。所以,将士们群情激奋,斗志昂扬,大军一路南下,直捣洛阳。

从范阳到洛阳,途经河北。河北是安禄山的地盘,安禄山又打着奉旨讨贼的旗号,地方官员不知所措,纷纷开城响应,慰劳大军。所以,安禄山的叛军在河北进展顺利,没有遇到抵抗。

安禄山叛军只用二十多天时间,就渡过黄河,进入河南地区。河南地区是唐朝的腹地,几十年没有打仗了,人们安享太平,如今听说兵马到来,一片惊慌。各州郡守军不多,武备松弛,城防失修,叛军没费多大力气,就占领开封,攻破荥阳,即将兵临洛阳城下了。

在安禄山刚刚造反的时候,就有人火速秉报朝廷,可唐玄宗不信,认为是谣言,不予理睬。直到七天之后,各地告急文书像雪片似地飞来,唐玄宗才不得不信了。唐玄宗急忙把宰相杨国忠召来,商议对策。

杨国忠得意洋洋地说:“臣早就说过,姓安的不是好人,必定会造反,陛下就是不信。”唐玄宗瞪了他一眼,说:“现在说这话,还有什么用呢?赶快想办法退敌吧。”

杨国忠用轻松的口吻,对唐玄宗说:“陛下不用担心。安贼是胡人,他率领的是我大唐的将士,将士们肯定不会真心跟着他造反。依臣看来,不出几日,必定有人砍下安贼的头颅,献给陛下。”

杨国忠的分析,是表面上的,他可不知道,安禄山为了造反,早就费尽心机,把这支唐军改造成自己的队伍了。在这支军队里,除了汉人将士之外,他还扩充了大量胡人,并且都是骨干。军中将领,多数都换成了胡人。安禄山还通过重赏、收养子等方式,极力拉拢汉族将士。所以,安禄山对军队的控制力是很强的。何况,安禄山造反,打得是讨伐杨国忠的旗号,无论胡人还是汉人,都对杨国忠十分痛恨。

当时,唐朝多年没有战事,朝廷军队大多在边境一带驻守,一时调不回来,洛阳、长安一带兵力空虚,唐玄宗忧心忡忡。这时,将军封常清自告奋勇,请求在长安一带招募士兵,去守洛阳。唐玄宗大喜,给他封官加爵,令他募兵东征。唐玄宗又令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随后接应,与封常清一块东进御敌。

封常清是唐朝名将,从军多年,屡立战功。他接受诏令后,迅速在长安募兵,不长时间就招到六万多人,但大多数是市井子弟,素质不高。封常清来不及训练,带着他们火速赶往洛阳,与洛阳官员李憕、卢奕等人一起守城。

封常清带兵刚到了洛阳,安禄山叛军就蜂拥而至,将城池四面包围,奋力攻打。叛军人多势众,洛阳城年久失修,武备不足,封常清的士兵又是乌合之众,没有战斗力,没过几天,叛军就攻破城池,四面入城,洛阳失陷了。

封常清率军展开巷战,但寡不敌众,不能取胜,只好冲出城去,向西败退。路上遇到高仙芝,二人觉得洛阳已丢,没有办法了,只好带领残兵败将,退守潼关,打算凭借潼关天险,阻挡叛军西进。

洛阳官员李憕、卢奕,都是文官,不会上阵杀敌。城破以后,属下逃散,宽阔的府衙里,只剩下他们两人了。二人穿戴好官服,正襟危坐,镇定自若。安禄山劝他们投降,二人宁死不降,惨遭杀害。

唐玄宗听说洛阳轻易地就失守了,勃然大怒,下令将封常清、高仙芝二人斩首。唐玄宗这一错误做法,不仅使朝廷丧失了两员富有经验的大将,而且引发将士们不满,动摇了军心,对平定叛乱极为不利。

安禄山起兵只有两个月,就攻占了东都洛阳,他望着巍峨的皇宫,得意洋洋,开始做起了皇帝梦。公元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经过一番准备,正式登基称帝,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年号圣武。

安禄山迫不及待地当皇帝,公开与唐朝分庭抗礼,实际上是大大的失策,暴露了他造反的真实目的,表明安禄山并没有政治才干和大的谋略。河北的地方官员和唐朝将士看清楚了安禄山的真实嘴脸,纷纷起兵声讨。安禄山见后院起火,急令史思明回师清剿。从此,史思明主要是在河北作战。

安禄山令儿子安庆绪,率军继续西进,企图一举攻占长安,灭掉唐朝。可是,要想向西攻打长安,必须首先经过潼关天险。

潼关,位于今陕西省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地势险峻,素有“第一关”之称。潼关是进入关中的东大门,欲进关中,必占潼关,潼关如果丢失,长安就很难保住了。

潼关决定着唐朝朝廷的生死存亡,因此,潼关之战,必定是惨烈而悲壮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