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王皇后引狼入室

4个月前 作者: songyvsh
29、王皇后引狼入室

王皇后引狼入室

有个著名成语,叫做引狼入室,意思是指自己把坏人或者敌人招引进来,结果害了自己,比喻是做了一件很愚蠢的事情。不幸的是,李治的王皇后,就干了这样一件引狼入室的蠢事。

两唐书记载,王皇后是山西祁县人,出身官宦世家。她的祖父和父亲,都做过高官;她的舅舅柳奭,是高宗李治的宰相。不仅如此,王氏家族还与李渊家族多人联姻。因此,王皇后家庭既属于关陇贵族集团,还与皇室有着密切联系,其家庭背景,可比武则天厉害多了。

王皇后生于公元628年,比武则天小四岁,长得花容月貌,性格温顺。王皇后的叔祖母,是李世民的姑姑,多次夸赞王皇后。李世民也看中了王皇后,于是聘她为李治的王妃。李治称帝以后,她便荣升为皇后。

李治与王皇后同岁,起初两人感情尚可,但王皇后无子,又不会奉承皇帝,渐渐有些失宠。后来,李治宠爱上了萧淑妃。萧淑妃是梁国皇室的后裔,气质高雅,姿色娇媚,能说会道,很会讨好皇帝,因而特别受宠。

萧淑妃心胸狭隘,盛气凌人,对王皇后很不尊重,多次说王皇后的坏话,大有夺后之势。王皇后很生气,但又无可奈何,两人产生了尖锐矛盾,达到势不两立的地步。

王皇后陪李治到感业寺上香时,见李治与武则天情意绵绵,忽然灵机一动,何不把她召入宫中,以离间萧淑妃之宠。王皇后认为,武则天年龄大,又是先帝的嫔妃,不可能当皇后,对自己的地位构不成威胁。王皇后拿定主意,便主动向李治建议,积极促成了武则天进宫的好事。

武则天入宫以后,王皇后对她很好,经常嘘寒问暖,极力拉拢,并向李治建议,把武则天直接封为二品昭仪。王皇后是想与武则天结成同盟,共同对付萧淑妃。

武则天在宫中多年,什么事情没有见过,自然知道王皇后的用意。她投其所好,卑辞屈体地侍奉王皇后,两人打得火热。不过,武则天并不把她进宫的恩情记在王皇后头上,她心里很清楚,没有王皇后,李治也一定会把她弄进宫来的。

武则天果然有手段,她入宫时间不长,李治就冷落了萧淑妃。萧淑妃受宠惯了,养成了骄横跋扈的性格,不能忍受,但她缺乏后宫斗争经验,一味蛮干,大发牢骚,行事嚣张,结果适得其反,惹恼了李治,萧淑妃便彻底失宠了。王皇后见了,心中窃喜。

王皇后高兴了没几天,就发现情况不妙了。李治固然冷落了萧淑妃,但对她也更加冷淡了,甚至还不如从前。武则天使出了浑身解数,把李治迷得神魂颠倒,两人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武则天精明强干,此时相当成熟,她与李治在一起,并不完全缠绵于男女私情,有时议论一些国家大事,这是李治所需要的。武则天还会笼络人,经常施以小恩小惠,一些嫔妃和侍女们,都喜欢围着她转。这样时间一长,必定会威胁到王皇后的地位,王皇后感到了惶恐。

武则天对王皇后的态度,也大不如从前了。王皇后有些后悔,不该那么热心地把武则天弄进宫来,但木已成舟,悔之晚矣。于是,王皇后又与萧淑妃联合起来,两人一块在李治面前诬陷武则天。可见,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李治正在宠爱武则天,根本不相信她俩的话。王皇后和萧淑妃一筹莫展。

眼见李治与武则天的关系越来越亲密,王皇后愈加惶恐不安,她没有别的办法,只好与母亲柳氏商议,实行巫术,想要咒死武则天。不料事情败露,李治大怒。武则天又煸风点火,诬陷王皇后同时也咀咒皇帝。李治下诏,解除岳母柳氏的门籍,以后不许她进宫,同时罢免了王皇后舅舅柳奭的宰相职务。

李治怒气未消,想把王皇后也废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班大臣都不同意,固执地进行劝谏。当时,李治继位不久,羽冀未满,不敢轻易得罪辅政大臣,只好作罢。王皇后是关陇贵族集团的象征,如果废后,关陇贵族集团的名声和利益会大受影响,所以,长孙无忌等人坚决反对。

武则天深受李治宠爱,又在宫中有了一定势力,便开始谋取皇后之位,她与王皇后的矛盾便日益尖锐起来。为了彻底摧垮王皇后,武则天不择手段,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女儿,以嫁祸于王皇后。

据《新唐书》记载,公元654年,武则天生下长女,满月时,王皇后来看,并逗孩子。王皇后走后,武则天把孩子掐死。恰巧李治来到,见孩子已死,又听说王皇后来过,勃然大怒,说:“皇后杀了我的女儿”,遂下了废后决心。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武则天亲手掐死自己的孩子,遭到后世人们的痛骂,也成了她狠毒的罪证之一。可是,如此重大之事,成书在前的《旧唐书》和《唐会要》,却并无记载,只是说孩子“暴卒”。

笔者认为,这事可能不是真的。皇后身份高贵,无论走到哪里,身边总有侍女跟随,怎么会一个人与孩子独处呢?何况李治早就有废后之心,只是等待时机,武则天根本没有必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而且还有风险,如果嫁祸不成,岂不祸及自身吗?由此看来,武则天有可能背了千年黑锅。

公元655年,李治的帝位已经稳固,又提拔重用了李义府、许敬宗等一批亲信,便开始实施废后的计划。李治以王皇后无子为借口,打算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当时已经生了两个儿子。这又佐证了武则天杀女之事可能并不存在,不然的话,以王皇后杀孩子为理由废掉,岂不是更加名正言顺吗?何必以没有儿子为借口呢?

李治知道长孙无忌等人肯定会反对,便想分化瓦解。李治秘密派遣使者,送给长孙无忌金银宝器各一车、绫锦十车,这礼够大的!武则天的母亲杨氏还亲自出马,去向长孙无忌求情,给足了他的面子。果然,长孙无忌松了口,不再坚持了,说:“先帝把朝政大事托付给了禇遂良,请陛下去问他吧。”长孙无忌把球踢给了禇遂良。

褚遂良性情耿直,坚决不同意,说:“先帝临终前,一边拉着陛下的手,一边对臣说:‘我好儿好媳,现在都托付给你了。’这话陛下亲自听到,言犹在耳。如今皇后没有过失,如果废黜,辜负了先帝重托,臣死后有何面目去见先帝啊!”

褚遂良一边说着,一边老泪横流,最后,摘下头巾,趴在地上,磕头不止,以致于把头都磕破了,血流满面。褚遂良拼死劝阻,搞得李治没有办法,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第二天,李治对李勣说:“册立武昭仪的事情,褚遂良十分固执,不肯顺从,看来只好暂且停止了。”不料,李勣冷笑一声,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呢?”李治这才下定了决心,直接发布诏令,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同时把褚遂良贬到外地为官。

从《旧唐书》这个记载来看,李勣是十分支持武则天当皇后的,而且事先参与了谋划。李勣是瓦岗英雄出身,不是关陇贵族集团成员,而且与贵族集团有着很深的矛盾。李勣身为宰相,从政多年,岂不知废立皇后是国家大事,并非家事,他那样说,只是为了找个借口,催促李治当机立断,早下决心而已。

《新唐书》的记载,却比《旧唐书》多了一个情节。褚遂良在劝谏李治时,态度十分强硬,甚至说:“陛下如果铁了心要立武昭仪为皇后,请先让她改名换姓,因为她曾经是先帝的嫔妃,天下共知。陛下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褚遂良这话说得太难听了,李治羞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来。突然,武则天从里屋冲了出来,怒气冲冲地对着李治大叫:“为何不杀了这个老贼?”

笔者感觉,《新唐书》的记载,不如《旧唐书》真实。不管是不是真的,《新唐书》又往武则天脸上抹了一道浓浓的黑墨。

李治废后事件,当时在朝野闹得沸沸扬扬。在大臣当中,除了李勣,还有李义府、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不少人支持。这些人,大多数是李治提拔的新兴力量,他们与关陇贵族集团有矛盾。李治和新兴派,实际上是想借废立皇后之事,打击关陇贵族集团的势力,重振皇权。事后,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一批元老大臣,都被消除出朝廷,影响中国社会数百年的关陇贵族集团,从此土崩瓦解。可怜的王皇后,成了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王皇后不仅被废黜,兄弟和族人也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岭南。许敬宗甚至上奏,要求把王皇后已死多年的父亲王仁祐破坟斫棺。李治没有同意,但尽夺王仁祐的官职爵号。可见,当时的斗争是很激烈的,连死人都没有放过,决不是单纯废立皇后的事情。

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废为庶人,囚禁起来。李治大概也觉得王皇后无辜,过了几天,去看她们,见门禁封闭严固,仅留一个小孔,往里送饮食,心中十分不忍。王皇后和萧淑妃见了皇上,悲泣咽哽,请求念在往日旧情上,让她们重见天日。李治含糊地答应了。

武则天听说以后,勃然大怒,下令将二人各打一百大板,并砍断手足,投于酒瓮之中,恶狠狠地说:“让这两个女人骨醉!”过了好几天,王皇后和萧淑妃才在极端痛苦中死去。王皇后真是引进了一头凶狠的恶狼。

萧淑妃在临死之前,大骂武则天,说:“武氏狐媚惑主,陷害我等到此地步!我死后变作猫,让武氏变作鼠,我要咬断其喉以报仇。”

武则天听说以后,下令后宫不得养猫。此后,武则天产生幻觉,多次见到二人披头散发、满身是血的样子。武则天心中恐惧,命巫师祈祷禳解,还移居蓬莱宫,不敢在原来的地方住了。后来,武则天经常住在洛阳。

对这个事件,《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有记载,而且基本一致,大概是真的。

武则天采用当年吕后残害戚夫人的做法,把人弄成了人彘,极其残忍地虐杀了王皇后和萧淑妃,实在是太过分了,暴露了她的暴虐性格,也让她留下了千古骂名。

可见,在权力和利益面前,人性往往是会扭曲变形的!

武则天野心勃勃,当上皇后仍不满足,她还要夺取朝廷大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