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贞观之治探索治国之道

4个月前 作者: songyvsh
13、贞观之治探索治国之道

贞观之治探索治国之道

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控制了朝廷。过了两个月,李渊颁发诏书,退位称为太上皇,李世民正式登基为帝,被称为唐太宗。

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只有二十八岁,年富力强,精力旺盛,他又胸怀大志,历经战火锻炼,于是踌躇满志,很想干出一番大事业,使得刚建立不久的大唐王朝能够兴旺发达,万世不衰。

李世民在登基不久,就把群臣召集起来,出了个题目,让大家议论。题目是:周朝的统治,为什么能够长久?貌似强大的秦朝、隋朝,为什么会二世而亡?

这无疑是个重大的课题,大臣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李世民一边听着,一边不时地点头和沉思。最后,他总结说:“盖取之或可以逆得,守之不可不顺故也。”意思是说,夺取天下,可以不择手段,不用顾忌道义;但治理天下,必须顺应发展规律,需要有治国之道。

李世民把自己的年号,定为贞观。贞观二字,来源于《易经·系辞下》中的“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意思是说,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有其发展规律的,统治国家也不例外。李世民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一生孜孜以求的,就是努力探索治国之道。

李世民探索总结的治国之道,包括很多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体现在他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上。以民为本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孟子说过:“民为重,君为轻”。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过去的一些君主帝王,有的也强调以民为重,但是,无论是在认识程度上,还是在具体实践当中,没有人能超过李世民的。李世民把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和实践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李世民亲身经历过隋末战争,亲眼看到了庞大隋朝被人民推翻的现实,深刻感受到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所以,他对以民为本的思想,领悟得尤其深刻。李世民亲自撰写了《民可畏论》,提出民心可畏、民力可畏。李世民多次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君依于国,国依于民”。这是李世民在隋亡教训中领悟到的宝贵治国经验,也是治国的根本之道。

李世民把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贯彻到一系列政策措施之中。当时,经过隋末十几年战乱,社会满目疮痍,经济凋零,人口锐减,百姓生活贫困。李世民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采取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两大经济政策,使人口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同时,他戒奢从简,取消各地进贡,不搞大型工程,大大减轻了人民负担。

李世民除了重视农业生产以外,还重视发展商业。中国古代社会历来都是重农抑商,李世民却看到了商业对于繁荣经济的重要作用,采取了许多鼓励政策,扶持商业发展,使大批新兴的商业城市像雨后春笋一般兴起。当时世界上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多半是在唐朝。商业的发达,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兴旺,贞观期间,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商旅络绎不绝。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王朝,足以表明李世民的远见卓识。

第二,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体现在他对国家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上。唐朝建立之后,形式上照搬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但却与隋朝有着很大的区别。隋文帝创立三省六部制,目的是集中皇权,分散相权。隋炀帝的三省六部制,更是形同虚设,大权由皇帝一人独揽。

李世民为了克服隋朝弊端,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管理体制,扩大了三省的权力,完善其职责,形成了三部门既互相协调、又互相制约的管理体制,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三权分立”制度。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为了防止自己一时心血来潮而做出错误决定,还特地规定,皇帝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审查之后才能生效。能够在制度上限制皇权,这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大概只有贞观时期才能做得到。这显示出李世民的高度自信和博大胸怀。

第三,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体现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上。李世民十分重视法治,强调管理国家,一切都要以法律为准则。他在《开皇律》、《武德律》的基础上,按宽简原则,制定了《贞观律》。《贞观律》共十二篇、五百条,公开发布,要求天下人共同遵守。

与此同时,李世民大力推行德治,他设置馆、弘文馆,各地兴建学校,推行儒学,教化百姓。在贞观时期,法律并不严苛,但犯罪率较低,社会比较稳定。有一年,全国的死囚犯只有二十九人。

第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体现在选贤任能、激发社会活力上。有一天,李世民与大臣们一起议论隋文帝杨坚。大臣们都说,杨坚勤勤恳恳,从早忙到晚,是个勤政的皇帝。李世民笑了,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杨坚之所以事必躬亲,是因为他从孤儿寡母手里篡夺了江山,总怕别人不服气、不尽心,也怕别人有了权,会像他那样篡位,所以,什么事都自己干。可是,偌大的国家,仅靠一个人的勤勉,怎么能行呢?”

李世民是想依靠大家的力量,他高度重视人才,以宽宏的气度招贤纳士。在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当中,早期跟随李世民的没有几个,大多数是他从敌方阵营中招降过来的。李世民称帝以后,五次颁布求贤令,广泛招揽各种人才。他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充分调动大臣们的积极性,发挥朝廷和官吏队伍的整体效能。李世民还重新实行科举制,使大批人才脱颖而出,有效地激发了社会活力。

第五,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体现在妥善处理周边民族关系上。唐朝建立之初,周边环境并不乐观,北面有突厥、薛延陀,西边有吐谷浑和西域各国,南边有吐蕃,东边有高句丽,他们时常侵扰唐朝边境。李世民采取军事打击和安抚两手,将他们一一降服,增强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李世民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成为各民族共同的最高首领。李世民还加强与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友好往来。

李世民探索总结的治国之道,很多并不是他的首创,但他却是一位集大成者。李世民的治国思想和所采取的重大举措,主要记载在《贞观政要》一书当中。《贞观政要》是唐代的一部政论类史书,记载了贞观年间李世民与大臣们的对话、议论、奏疏和施政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体现了唐太宗在治国思想、施政策略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在史学界占有重要地位。

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他为了唐朝兴盛和长治久安,对治国之道不懈地进行探索和实践。贞观时期,由于社会刚刚经历过战乱,百废待兴,所以在经济上并不十分繁荣,甚至还赶不上隋朝的开皇之治。然而,唐太宗秉持正确的治国之道,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社会稳定,风清气正,人们心情舒畅,因而受到后世广泛赞誉。

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为后来唐朝的繁荣强盛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比较完整的、十分宝贵的治世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的影响和作用要更大、更重要一些。

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大唐王朝的繁荣强盛奠定了坚实基础。那么,辅佐李世民开创大业的谋臣武将们,都有哪些人呢?他们都各自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