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8、赵匡胤是怎样黄袍加身的

3个月前 作者: songyvsh
精选8、赵匡胤是怎样黄袍加身的

赵匡胤是怎样发迹的

公元927年农历3月21日,在洛阳一个叫夹马营的地方,一名男婴呱呱落地。《宋史》记载说,婴儿出生的时候,红光绕室,满屋飘香,婴儿身上有金黄色,三天没有消退。当时谁都不会想到,这个婴儿,就是后来开创大宋王朝的赵匡胤。

赵匡胤是河北涿州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当过大官;他的父亲叫赵弘殷,是个军队将领,武功高强,骁勇善战。赵匡胤的祖上几代人都做官,而且多是武将,这对赵匡胤影响很大。

赵匡胤的母亲姓杜,杜氏生了赵匡胤、赵匡义、赵匡美兄弟三人。赵匡胤称帝之后,他的两个弟弟名字中不能有匡字了,于是改名叫赵光义、赵廷美。杜氏治家严毅,很有权威,几个儿子十分孝顺。

赵匡胤生于军营,长于军营,从小就练习骑马射箭,也跟着父亲练武。有一次,他骑上了一匹烈马,不料烈马脾气暴躁,乱窜乱跳,一下子把赵匡胤摔到地上。赵匡胤大怒,追上去又骑到马背上,一直到把烈马驯服为止。

赵匡胤长大以后,相貌雄伟,胸有智谋,性格刚毅,为人仗义,爱打抱不平。他不想沾父亲的光,独自出走,闯荡江湖。

赵匡胤去过许多地方,有史书记载的起码到过太原、永济和湖北一带。赵匡胤增长了阅历,也拜访名师,使得武功更加高强,至今尚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太祖长拳”、“太祖盘龙棍”等流传于世。

有一个《宋太祖千里送京娘》的故事,流传很广。说赵匡胤在闯荡江湖期间,从强盗手里救下一个美女,名叫赵京娘,千里护送她回家。赵京娘对赵匡胤心生爱慕,以身相许,赵匡胤不图回报,坚决拒绝。这故事当然是虚构的,正史中并无记载,但却符合赵匡胤的性格和为人。

赵匡胤满怀豪气,一身武功,想投军从戎,博个前程。他到了湖北一带,想投靠复州防御史王彦超。王彦超是当时的名将,十二岁就上阵杀敌,而且与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有交情。但不知道为什么,王彦超却没有留用他,而是给了赵匡胤一些钱,打发他走了。

这事对赵匡胤刺激很大,使他长期耿耿于怀。多年以后,赵匡胤当上了皇帝,还想着这事呢。有一次在酒宴上,赵匡胤忽然问王彦超:“朕当年投靠你,你为什么不接纳?”

王彦超回答得很巧妙,说:“浅水怎么能够藏住神龙?我没有接纳陛下,才使得陛下另攀高枝,当上了皇帝。这都是天意啊!”赵匡胤听了,哈哈大笑。

王彦超的回答固然是托辞,但也符合事实。后来赵匡胤成了柴荣的部下,才飞黄腾达了;当初如果成为王彦超的部下,事情就很难说了。所以,人的一生在于关键的几步,有时候机遇决定命运。

赵匡胤投靠王彦超不成,后来投奔了郭威。赵匡胤这次投对了人,从此开始了他不平凡的人生。不过,赵匡胤投入郭威军中,是从普通士兵开始干起的。

公元951年,郭威自编自导了一出黄袍加身的好戏,给赵匡胤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当时,郭威手握兵权,有心称帝。有一天,边境传来急报,说辽国南下入侵,郭威率军前去抵御。

大军走到澶州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兵变,将士们扯下黄旗,披在郭威身上,拥戴他当皇帝。于是,郭威率军返回京城,坐上了皇帝宝座。赵匡胤当时只是普通士兵,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但目睹了整个兵变的全过程,这事对他触动很大。后来,赵匡胤搞的陈桥兵变,几乎与郭威搞的澶州兵变一模一样。

郭威建周称帝以后,赵匡胤才当上了东西班行首,是个类似于队长一类的小官。不久,柴荣担任了开封府尹,赵匡胤调去当了他的部下。从此,赵匡胤跟随柴荣左右,这为他日后发迹提供了必要条件。

后来,柴荣继位当了皇帝,他手下的一班人自然得到了重用。赵匡胤被提拔当了禁军的一名将领,属于中下级军官。赵匡胤开始发迹了。

赵匡胤发迹的关键一步,是高平之战。柴荣即位不久,北汉和辽国就打了过来,形势十分严峻。柴荣御驾亲征,在高平一带与敌决战。柴荣把部队分为左右两军,战斗打响之后,右军统领樊爱能、何徽怯敌,带头逃跑,眼看右军就要崩溃了。

柴荣见情况危急,不顾危险,打马向前,要亲自与敌人搏斗。身边的赵匡胤抢先一步,挡在前面,振臂高呼:“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决不能后退半步!”

赵匡胤一边高呼,一边跃马舞棍,带头冲向敌人。赵匡胤武功高强,把铁棍舞得呼呼风响,触者非死即伤,勇不可挡。赵匡胤手下两千禁军受其鼓舞,齐声呐喊,也跟着冲了上去,这才稳住阵脚,避免了溃散。

与此同时,禁军大将张永德、李重进率军展开攻击,结果反败为胜,把北汉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死伤惨重。辽国军队见后周将士凶悍,没敢参战,悄悄溜走了。最终,后周赢得了高平大捷。

战斗结束以后,柴荣对擅自逃跑的樊爱能、何徽等人十分痛恨,下令处死。柴荣认为,高平之战所以能够转败为胜,赵匡胤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他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和对皇帝的忠诚,更是难能可贵。于是,柴荣擢升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成为禁军殿前司的五名高级将领之一。当时,赵匡胤只有二十七岁。

柴荣对禁军不太满意,下决心进行整治,并把整军的任务交给了赵匡胤。这对赵匡胤来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赵匡胤治军有方,很快把禁军整顿训练成了纪律严明的精锐之师。同时,赵匡胤借整军之机,与中下级军官乃至士兵,都建立了密切关系,并且提拔培养了一批自己的亲信,与许多人结拜为兄弟。赵匡胤在军中打下了很深的根基。

在柴荣南征北战过程中,赵匡胤都率军跟随,屡立战功。赵匡胤英勇善战,常常出奇制胜,很快在全军有了名气。

有一次,赵匡胤与南唐名将皇甫晖对敌,双方摆好阵式,准备厮杀。突然,赵匡胤口衔单刀,抱着马脖子,藏在马肚子下面,驱马向皇甫晖冲去。皇甫晖见一匹快马飞驰而来,却没看见马肚子下面有人,等看清楚了,已经来不及了。

赵匡胤驱马直冲到皇甫晖面前,翻身一跃,一刀砍破了他的头盔,鲜血直流。赵匡胤趁机将他擒获过来,打马跑回了自己的阵中。

在两军对阵之际,赵匡胤单人独马活捉了敌军主将,这在古今中外的战例中,都极为罕见。赵匡胤威名大振,将士们对他十分钦佩。柴荣对赵匡胤很满意,提升他为殿前都指挥使,成为禁军殿前司的第三把手。

公元959年,柴荣北伐辽国,不料身患重病,只得班师。在行军途中,柴荣审阅各地上奏文书,看到一个皮口袋,袋中有一块三尺多长的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五个大字。柴荣心生疑虑,忧郁不乐。

禁军属于朝廷的军队,分为殿前司和侍卫司两个平行的系统。殿前司的最高统领叫殿前都点检,简称点检。当时任点检的是张永德,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深受宠信,长期统领禁军。

柴荣认为,张永德统领禁军多年,根基很深,在朝中也有很大势力,如果他有野心,是很难控制的;而赵匡胤是自己一手提拔的,十分忠心,并且年轻资历浅,应该更为可靠。于是,柴荣回到京城以后,果断免除了张永德的军职,把赵匡胤越级提拔为点检。

由此可见,赵匡胤的发迹,是靠了自己的能力和才干,更是靠了后周皇帝的提携和信任。

柴荣回京后不久病逝,年仅三十九岁。柴荣本来有三个年龄稍大的儿子,但不幸全都死了,只得让七岁的四子柴宗训继承了皇位。

儿子年幼,不能理政,柴荣自然很不放心,所以,他在临终之前做了一系列精心安排。那么,柴荣是怎样安排的呢?

柴荣托孤费心机

柴荣在病重的时候,自然是紧锣密鼓地安排后事。最大的后事,是由谁继承他的皇位。柴荣有七个儿子,前三个已经死了,四子柴宗训虽然只有七岁,但继位非他莫属。在这之前,大臣们都建议立柴宗训为王,柴荣谦让,一直不肯,如今情况有变,于是匆忙立柴宗训为梁王,表明将由他接班。

柴宗训年幼,需要有人保护和辅佐。柴荣绞尽脑汁,反复掂量,精心设计了几道安全阀,以确保后周江山能够延续下去。

保护幼子最有利的人,当然是皇后。柴宗训的生母是符皇后,符皇后聪慧明断,有胆有识,曾在事业上给予柴荣很大帮助,可惜死得早。柴荣与符皇后感情深厚,此后没有再立皇后,现在幼子需要保护和照顾,柴荣经过再三考虑,决定立符皇后的妹妹为皇后。于是,柴荣在病重期间,娶了符氏为皇后。由姨妈来照顾和保护幼子柴宗训,柴荣觉得放心。这是柴荣安排的第一道安全阀。

更为重要的是,符家不是一般的家庭,而是家族势力庞大。符皇后的父亲叫符彦卿,符彦卿出身将门,有勇有谋,善于用兵,身经百战,威名远扬,此时担任天雄军节度使。天雄军在河北中部,对外抵御辽国,对内拱卫京师。柴荣认为,符彦卿作为国丈,自然会精心保护他的外孙小皇帝。这是柴荣安排的第二道安全阀。

柴宗训年幼,不会理政,柴荣必须为他选好辅政大臣。经过仔细斟酌,柴进选定了范质和王溥两人。

范质,河北邢台人,出身官宦之家,自幼聪明好学,十四岁就招生收徒做教师。范质在后唐时期考中进士,入仕做官,当过县令、监察御史、翰林学士,为人忠厚,为官清廉。郭威建周称帝之后,很器重范质,封他为宰相。范质长期处理朝政,工作勤勉,口碑很好。

王溥,山西祁县人,也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王溥长期跟随郭威,是郭威的亲信。郭威在临终前,下诏任命王溥为宰相。宣诏之后,郭威松了一口气,说:“我没有忧虑了”,于当日死去。王溥忠心辅佐柴荣,常常直言进谏。

柴荣认为,范质、王溥二人,是先帝时期的老臣,忠心为国,为人正直,熟悉政务,处事公平,是理想的辅政大臣。于是,柴荣下诏,让二人辅政,并兼任枢密院职务。枢密院是管军事的,有调兵权。范王二人既管朝政,又管军事,肩负重任。这是柴荣安排的第三道安全阀。

柴荣最不放心的,还是军权。五代时期崇尚武力,武将篡权屡见不鲜。柴荣在这个问题上,反复琢磨,费尽了心机。

禁军分为两个平行的系统,分别是殿前司和侍卫司。殿前司主要负责保卫皇帝的安全,侍卫司则掌管着马军和步军,兵力比殿前司要多。侍卫司的统领叫马步军都指挥使,此时担任这一职务的,是李重进。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忠诚可靠,柴荣很放心。担任李重进副职的是韩通,韩通长期跟随郭威,冲锋陷阵,屡立战功,为人忠义,是郭威、柴荣的亲信,柴荣对韩通也很放心。

禁军的另一系统殿前司,长期由张永德为统领。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属于自家人。柴荣从前对他也很放心,可是,自从出了“点检作天子”木板之后,柴荣对他不放心了,毕竟皇帝谁都想当,不可不防。于是,柴荣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免除了张永德殿前都点检的职务,改由赵匡胤接任。柴荣不能亏待了张永德,提升他为宰相,但没有了兵权。这是柴荣安排的第四道安全阀。

柴荣煞费苦心,精心设计了四道安全阀,安排得十分周到。客观来讲,柴荣的安排是不错的,如果不是赵匡胤蓄意篡位,后周政权应该能够支撑下去。

赵匡胤当时只是禁军殿前司的统领,并不控制整个禁军,而且没有调兵权。特别是,郭威的外甥李重进,掌管着禁军侍卫司,他对后周忠心耿耿,是决不会允许赵匡胤篡权的。

然而,令柴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病逝只有半年时间,赵匡胤就十分顺利地篡夺了后周江山,在五天之内完成了改朝换代,建立了宋朝,而且几乎是兵不血刃,实现了和平政变。

那么,赵匡胤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觉醒来做皇帝

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大多数都是经过浴血奋战,吃尽了万般苦头,才获得天下。然而,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却是个例外,他美美地睡了一觉,醒来以后就被黄袍加身,做了皇帝,真够轻松的!《宋史》详细记载了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过程。

公元960年农历正月初一,后周朝廷张灯结彩,人们喜气洋洋,正在欢天喜地过春节。这是小皇帝柴宗训登基之后的第一个春节,大臣们纷纷向他跪拜庆贺,宫廷内外一片喜悦气氛。

突然,边境传来紧急军报,说辽国入侵,大军南下,意图攻打京师开封。宫廷的喜悦气氛一扫而光,人们焦虑不安。

宰相范质、王溥紧急召集大臣商议,决定派兵前去抵御。这个时候,禁军侍卫司统领李重进兼任了淮南节度使,远在扬州办公,由副统领韩通主持侍卫司的工作,范质等人只好命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军出征。赵匡胤欣然领命,紧急进行部署。

正月初二,赵匡胤命副点检慕容延钊率先头部队出发。慕容延钊与赵匡胤关系密切,赵匡胤一直尊称他为兄,即便后来当了皇帝也不改口。慕容延钊以急行军速度向北行进,很快抵达河北真定,在柴荣国丈符彦卿的地盘附近驻扎下来。慕容延钊还与在霸州驻军的韩令坤取得了联系,韩令坤也是赵匡胤的亲信。

正月初三,赵匡胤亲率禁军主力离京,向北进发。临行之前,留下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镇守京师,这两人都是赵匡胤的结拜兄弟。赵匡胤在柴荣死后不久,就对禁军将领进行了重大调整,除了韩通以外,其他禁军将领都是赵匡胤的亲信和结拜兄弟。

赵匡胤率大军在北进途中,有个叫苗训的人,自称懂得天象,他大呼小叫,说看见天上有两个太阳,一大一小,正在打架。苗训告诉将士们说,这预示着要改朝换代,新皇帝要出现了。

紧接着,军中出现流言,说:“皇上年幼,我们拼死拼活地去打仗,谁能知道我们的功劳呢?不如拥立赵点检做皇帝,他如果当上皇帝,我等都是开国功臣啊!”这话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引起全军共鸣。

大军向北走了四十里,到达陈桥,天色已晚,安营休息。赵匡胤在陈桥驿站住宿,晚上喝了点酒,喝醉了,酣然大睡。

将士们却没有入睡,在一团一伙地议论着,很快达成了共识,都想拥立赵匡胤称帝,自己弄个开国功臣当当。将士们慢慢聚拢起来,鼓躁着涌向驿站,到了下半夜,驿站周围已是人山人海。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谋士赵普,都极力劝说众人,说这是灭族大罪,赵点检是不会同意的。众将士不听,群情更加激奋。

赵光义、赵普无奈,想入内报告赵匡胤,可是赵匡胤沉醉不醒,只管呼呼大睡,谁都叫不醒。到了天亮,赵匡胤醒了,听见外面人声嘈杂,出门一看,满院子都是人,有的士兵还亮出了兵器。将士们齐声高呼:“我们愿意拥立赵点检做皇帝!”

赵匡胤还没有来得及答话,有人就拿来一件黄衣,硬穿在他身上。众将士一齐跪倒在地,高呼万岁,然后扶赵匡胤上马,簇拥着他返回开封。

《宋史》没有交待黄衣的来历,但显然是事先准备好的。在封建社会里,黄衣是皇帝专用,谁敢穿黄衣?那是杀头之罪!后来,明代诗人岳正作诗曰:“仓卒陈桥事变时,都知不与恐难辞。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郭威黄袍加身,用的是扯下来的黄旗;而赵匡胤黄袍加身,用的是真正的黄衣。这说明,赵匡胤比郭威准备得更充分、更细致。

在回开封的路上,赵匡胤下达了三条军令。一是不许侵害幼主和太后;二是不许伤害朝廷大臣;三是不许抢掠国库和民众,违令者处死。

陈桥兵变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城。韩通闻之大惊,急忙跑回家中,想要调兵抵抗。不料,赵匡胤的亲信将领王彦升尾随而至,将韩通杀死,并杀了韩通全家。

赵匡胤回到开封,见到范质、王溥,低声哭泣说:“先帝待我恩义深重,如今我为将士们所逼,怎么办呢?”范质等人还没有答话,一个名叫罗彦瑰的将领手按剑柄,厉声说道:“今天一定要请赵点检做天子,不从者斩!”范质等人只好默不作声。

赵匡胤来到朝堂,会见群臣,要接受幼主禅位。范质说:“事情紧急,没有禅位诏书,如之奈何?”有个叫陶谷的翰林学士应声答道:“我这里有。”陶谷立即从袖子里拿出诏书,高声宣读起来。连禅位诏书都起草好了,准备得够充分的。

就这样,赵匡胤只用五天时间,就完成了改朝换代,建立了宋朝。

从《宋史》记载来看,赵匡胤对于陈桥兵变,装出一副不知情、不情愿的样子,是被逼无奈才当上皇帝的。可是,这是连傻子都不会相信的。其实,陈桥兵变是赵匡胤蓄谋已久、策划周密、准备充分的篡权阴谋,干得十分漂亮。

《宋史》是元朝人写的,元朝是宋朝的敌人,是不会为赵匡胤涂脂抹粉的。但是,修撰《宋史》,依据的是宋朝的原始史料,这说明原始史料已经被人篡改过了。

《宋史》没有揭露赵匡胤背后的阴谋,是因为没有证据,证据恐怕早就被销毁了,或者根本就没有留下来。不过,仅从《宋史》的记载来看,也是会发现有许多问题的。

第一,辽国南侵问题。赵匡胤当时并不控制整个禁军,也没有调兵权,无法在京城搞兵变,他只有把军队拉出去,才能实现自己的计划。而领兵出城的最好理由,是抵御外敌入侵。果然,赵匡胤头一天率军出城,第二天回来就当上了皇帝。

可是,南侵的辽国怎么样了,《宋史》并无记载。而同是元朝人修撰的《辽史》却记载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时候,正赶上辽国发生内乱,内部打得不可开交,所谓辽国南侵,完全是子虚乌有。

第二,慕容延钊屯兵真定问题。实际上,慕容延钊和韩令坤防备的是小皇帝的姥爷符彦卿。他们二人并没有参加陈桥兵变,但在论功行赏的时候,他们得到的奖赏最大。慕容延钊代替赵匡胤当上了殿前都点检,而韩令坤则顶替了李重进,当上了侍卫司的最高统领。他二人完全掌握了禁军。

第三,赵匡胤醉酒酣睡问题。赵匡胤是武将,久经沙场,警惕性很高,平时睡觉都要睁着一只眼睛,怎么会在出兵之时大醉不醒呢?这只能是装的。

第四,韩通被杀问题。韩通刚想调兵,就被赵匡胤的亲信王彦升杀掉了,这说明早就有人盯着他呢。

第五,京城平稳问题。赵匡胤改朝换代,不亚于八级地震,而京城却平静如水,既没有人惊恐,更没有人反抗。这说明,赵匡胤留在京城的两个结拜兄弟石守信和王审琦,已经完全控制了京城和朝廷。

不管怎么说,赵匡胤搞的这个和平政变,还是很成功的。不过,赵匡胤从孤儿寡母手里夺得江山,当上皇帝,后周的文武大臣和各地官员,心里能服气吗?赵匡胤会怎样对待他们呢?

理性处事稳大局

公元960年农历正月初三,赵匡胤以抵御辽国的名义率军出城,在外边住了一夜,便黄袍加身,随即返回京城,接受了后周小皇帝禅位。初五,赵匡胤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宋,改用新纪元,大赦天下。整个过程干脆利索,环环相扣,流畅平稳,干得实在漂亮!

赵匡胤称帝以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稳定朝廷政局。赵匡胤早已胸有成竹,采取了理性、宽容、文明的态度,同样干得十分漂亮。

当时最重要的事情,是如何处置后周小皇帝和宗室。五代时期充满暴戾之气,几乎所有的篡位者,都把前朝皇帝和宗室戮杀殆尽,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后周的文武百官,都对郭威、柴荣有感情,他们十分担心后周宗室的安全,都在眼睁睁地看着赵匡胤怎么处理。

赵匡胤对此早有主意,他封柴宗训为郑王,尊奉符皇后为周太后,让他们移居洛阳,给予优厚的生活条件,一切待遇不变。允许他们祭祀宗庙,朝臣拜见时,照样可以行君臣之礼。后来,柴宗训母子迁居房州。柴宗训二十岁时病逝,周太后活了六十二岁。

赵匡胤对所有的后周宗室一律优待,不加迫害。后来,赵匡胤还留下遗训,要求新即位的宋朝皇帝,都要善待柴氏子孙。在整个宋朝时期,柴氏子孙生活得不错。赵匡胤以理性宽厚的心态,开创了优待前朝宗室的先例,在历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当时在后周宗室当中,影响力和势力最大的,是符彦卿和张永德。符彦卿是小皇帝的外公,担任天雄军节度使,家族势力庞大。柴荣临终前,把符彦卿作为保护小皇帝的安全阀之一。所以,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首先命领慕容延钊率兵北上,与韩令坤一起提防符彦卿。

赵匡胤登基之后,随即加封符彦卿为太师,并派使者前去慰问,极力拉拢。符彦卿见大势已去,木已成舟,女儿外孙受到优待,也无可奈何。特别是,符彦卿还有一个女儿,是赵光义的夫人,两家是亲家关系,赵匡胤当皇帝,他照样是皇亲国戚。所以,符彦卿虽然手握重兵,却并没有反对赵匡胤称帝。符彦卿在宋朝一直受到礼遇,活了七十八岁。

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也是赵匡胤的老上级,两人关系非常好。张永德对赵匡胤十分器重,多次要求柴荣提拔重用赵匡胤。赵匡胤结婚时,张永德送上了巨礼,可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

赵匡胤称帝之后,加封张永德为侍中,后来又授予武胜军节度使,两人关系仍然亲密,赵匡胤一直尊称他为附马。张永德尽心为宋朝效力,为平定天下做出重要贡献,被封为卫国公,活到七十三岁病逝。

赵匡胤处理好了宗室问题,接下来就是朝中大臣了。大臣们人数众多,情况各异,有的怀念旧主,有的对赵匡胤称帝不满意、不服气。赵匡胤以宽阔包容的胸怀,下诏对所有的后周官员,不加区别地一律留用,原来当什么官的还当什么官,范质、王溥照样当宰相,主理朝政。不过,赵匡胤对军队做了调整,免去了李重进的军职,领兵将领全都换上了自己的亲信。

赵匡胤在兵变之时,除了韩通以外,没有人公开表示反对。一是因为五代时期改朝换代司空见惯,人们的忠君意识不强;二是因为事发突然,很多人没有思想准备;三是因为赵匡胤有很好的声誉,又手握兵权。所以,政变过程十分平稳,但事情过后,仍有一些人心存旧主,私下里进行议论,表示不满。赵匡胤采取容忍态度,充耳不闻,并不追究。

有一次,赵匡胤宴请群臣。翰林学士王著喝醉了,思念故主,他一边提着郭威、柴荣的名讳,一边嚎啕大哭。众人惊愕,都为他捏了一把汗。赵匡胤却平静地说:“他喝醉了,扶下去醒醒酒”。事后有人建议惩罚王著,赵匡胤摆摆手说:“他一个书生,哭哭旧主,乃人之常情,不必大惊小怪。”

赵匡胤善待后周宗室和大臣,对死人也做足了文章。在兵变当中,唯一被杀的人是韩通。赵匡胤为韩通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追赠他为中书令。赵匡胤的这一手,得到许多人好评。

赵匡胤采取理性宽容态度,妥善处理了各种问题,收服了人心,使朝廷局势很快稳定下来。接下来,赵匡胤还有一个重大问题要处理,就是安抚各地节度使和地方官员。

节度使与朝廷大臣们不同,他们手握兵权,称雄一方,很有势力。赵匡胤派出多路使者前去安抚。节度使们态度不一,有的表示拥戴赵匡胤为帝,有的态度暖昧,有的则干脆举兵造反了。赵匡胤对造反的节度使,毫不客气地予以镇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