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5、宋朝对外屡战屡败

3个月前 作者: songyvsh
精选5、宋朝对外屡战屡败

一败高梁河

公元979年5月,宋太宗灭掉了北汉,这令他十分高兴。柴荣、赵匡胤都是公认的英雄人物,但多次攻打北汉均未成功,如今宋太宗把它解决了。因此,宋太宗异常兴奋,甚至有点得意忘形。于是,宋太宗临时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就是乘胜北伐,收复幽云十六州。

幽,是指现在北京一带;云,是指现在山西大同一带。幽云十六州,大体包括现在的北京、天津全境和河北、山西北部地区。这些地方,原本属于中原政权,可是在五代时期,后晋皇帝石敬瑭把它割让给了契丹,换取契丹出兵,灭掉了后唐。契丹后来改为辽国,幽云十六州就一直处在辽国的统治之下。

幽云十六州地势险要,又有长城要塞,历来是中原地区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此地一失,华北平原便无险可守,北方民族的铁骑,可以任意纵横驰骋。因此,凡是有点头脑的中原统治者,无不梦想着收回幽云十六州。

宋太祖赵匡胤曾经设想,首先采取赎买的办法,赎买不成,再用武力解决。为此,赵匡胤每年从财政上拨一笔钱,积攒起来,作为赎买的费用。可惜,宋太祖没有来得及实施就去世了。

如今,宋太宗带领数十万大军,成功灭掉了北汉,打败了辽军,他忽然心血来潮,何不率得胜之师,直捣幽州,收复幽云十六州呢?

宋太宗把他的突发奇想向大臣们一说,大臣们立刻分成了两派。文官们大多数赞同,认为宋军兵强马壮,乘胜进兵,出其不意,定能马到成功,有的甚至说,北伐就像翻烙饼一样容易。

武将们大多数不同意,认为事先没有做好准备,不宜仓促用兵,特别是攻打北汉已经四五个月了,将士们十分疲惫,这个时候应该班师休整,论功行赏,而不宜再劳师去打幽州。

武将们的意见是对的,而文官们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面现象。可是,宋太宗是一个固执而又专制的皇帝,他决定的事情,别人很难改变。于是,仓促北伐的大事,就这样轻率地决定下来了。

5月20日,宋太宗率军从太原出发,往东翻越太行山,向河北境内进军。将士们攻占太原以后,都满心欢喜,准备班师和领赏,不料翻山越岭又去打仗,一个个怨声载道。

宋军好不容易翻过太行山,来到河北镇州,早已经是疲惫不堪了,好在这一路都在宋朝境内,没有战事,只是辛苦,没有危险。到了镇州以后,将士们都想休息几天,可宋太宗打算趁辽国没有防备,出其不意,便下令不准休息,立即挥军向辽境发动了进攻。

宋军从镇州出发,迅速向北挺进。辽国没有想到宋朝会出兵,确实没有防备,所以宋军推进很快,连续夺取易州、涿州,只用十天时间,就抵达幽州城下。

幽州城外,驻有一支辽军,是耶律沙率领的援助北汉的军队,在石岭关吃了败仗,逃了回来。耶律沙忽见大队宋军到来,吃了一惊,赶紧移师别处,不敢与宋军交战。宋太宗见是手下败将,也不去管他,指挥大军,迅速包围了幽州城,四面攻打。

镇守幽州的辽军主将,名叫韩德让,是个汉人,其祖父、父亲都在辽国为官。韩德让能征惯战,智勇双全,忠于辽国,后来当上了辽国的摄政王,长期与宋朝对抗。辽国境内有许多汉人居住,也有不少汉人当了辽国的文臣武将。辽国的开国功臣和宰相,就是汉人韩延徽。

韩德让见宋军围城,立即部署防御。幽州城内辽兵不多,但城池坚固,韩德让指挥有方,宋军连续攻城二十余日,不能奏效。辽国皇帝得知幽州被围,立即派大将耶律休哥率十万骑兵前去增援。

耶律休哥是辽国名将,有勇有谋。他一边率军南下,一边派人与韩德让、耶律沙取得联系,让耶律沙在幽州城外袭击并缠住宋军。耶律休哥率辽军铁骑,日夜兼程,直扑幽州而来。

宋太宗正在督促攻城,忽然耶律沙的军队从背后袭来。宋太宗见败军还敢挑衅,不由大怒,令宋军暂停攻城,回过头来,全力对付耶律沙,想一口吞掉这股辽兵。其实,宋太宗刚到幽州的时候,就应该首先把这股辽军干掉。

此时,这股辽军虽然人数不多,却十分顽强,且战且退,但不溃散,而是缠着宋军,顽强抵抗。两军在高梁河一带展开激战,宋军虽然人多,但将士疲劳,打了整整一天,才向前推进了十里。

到了傍晚,战事仍然在激烈进行,耶律沙没有息战的意思,他是在拖着宋军,等待耶律休哥的援军。天黑了下来,突然,马蹄声、呐喊声惊天动地,无数的火把将大地照得通亮,耶律休哥的骑兵到了。耶律休哥知道宋军人多,便令辽兵每人手持两个火把,壮大声势,只见漫山遍野都是火把,不知道辽军有多少人。

宋军奋战了一天,精疲力竭,忽见无数的辽兵杀到,顿时大乱。军队一乱,宋军的弊端就显露出来,将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将,成为一盘散沙。幽州城内的韩德让,趁势大开城门,率辽兵杀了出来;耶律沙回过头来,展开反攻;耶律休哥兵分两路,左右包抄。几路辽军,将宋军团团包围起来。

火光之下,宋太宗的皇帝仪仗十分醒目。耶律休哥亲率一队精锐骑兵,直扑宋太宗的中军大营。宋太宗大惊失色,慌了手脚,急忙拨马而逃,身边只有少数人跟随。辽兵见宋太宗逃了,乱箭齐发,宋太宗腿上中了两箭,差点摔下马来。宋太宗腿上受了伤,不能骑马,手下人在慌乱之中,找了辆驴车,让宋太宗坐上,没命地向南逃窜。

中军将士不见了皇帝,认为他死了,恰巧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在军中,将士们打算拥立赵德昭为帝,指挥与辽军作战。忽然有人说,皇帝没有死,而是南逃了,于是,此事只好作罢。战后,宋太宗听说了此事,心中十分不悦。

皇帝逃了,军队乱了,宋军兵败如山倒,争相逃命,溃不成军,任由辽军铁骑追击砍杀,被杀一万多人。耶律休哥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带头追击宋军,结果身受三处重伤,几近昏迷,不能骑马了,但他仍然坚持坐车指挥战斗。辽军乘胜追击,追出几十里地,一直追到了涿州。

高梁河惨败,宋军溃不成军。宋太宗十分郁闷,回师以后,不奖赏将士。赵德昭进言,请求奖赏三军。宋太宗冷冷地说:“等你当了皇帝,再奖赏不迟。”

赵德昭本来没有称帝之心,受不了叔叔猜忌,愤而自杀,以明心迹。所以,宋太宗落下一个逼死侄子的坏名声。两年以后,赵德芳病死。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死了,有人怀疑,这是宋太宗做的手脚。

高梁河之战,成为宋辽关系的重要转折点,也暴露了宋军战斗力差的弱点。此后,辽国不断发兵南下,侵袭宋朝边境,掠夺财富和人口,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宋太宗对高梁河惨败并不甘心,一直耿耿于怀,总想找机会挽回脸面。七年之后,宋太宗第二次出兵北伐,不料又是一个惨败。

再败岐沟关

宋太宗经历了高梁河惨败,声望受到很大影响,这让他十分气恼和郁闷,总想找个机会翻牌,重振雄威。

高梁河惨败几年之后,辽国传来消息,说辽国皇帝突然驾崩,他十二岁的儿子继位,萧太后临朝听政。宋太宗听了,眼睛一亮,心中大喜。

宋太宗对大臣们说:“夷族头子壮年而死,由一个小孩和女人掌权,正是主幼国疑。这是天赐良机,朕决定再次北伐,一雪高梁河之耻。”

于是,宋太宗做好了一切准备,决定再次出兵伐辽。当时,宋太宗的年号是雍熙,所以史称雍熙北伐。

宋太宗调集了二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北伐辽国。东路军是伐辽的主力部队,有十万兵马,领兵主将是名将曹彬,目标是攻打幽州;中路军主将是田重进,目标是攻打蔚州;西路军主将是潘美,手下副将是大名鼎鼎的杨业,任务是出雁门关,攻打朔州一带。

宋太宗汲取了上次仓促出兵的教训,与枢密院制定了详细的作战方案,计划由东路军缓进,中路军和西路军完成作战任务之后,迅速东进,与东路军会合,三路大军合围幽州,一举夺取幽州城。

宋太宗对高梁河之战心有余悸,这次不敢御驾亲征了,他坐镇开封,指挥全局。宋太宗不仅亲自制定了作战方案,而且制定了详细的阵图,让将领们按图作战,这叫做“将从中御”。将领们虽然领兵出战,但仍然被皇帝控制着,不能擅自行动,没有多大的自主权,这无疑又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三路大军出发以后,进展顺利,捷报频传。西路军首先取得雁门关大捷,然后迅速攻占了云、应、朔、寰四州;中路军在飞狐北大破辽兵;东路军也拿下了涿州,离幽州不远了。捷报传来,宋太宗十分高兴,他觉得,辽国由一个女人掌权,肯定是不行的。

然而,宋太宗没有想到,辽国这个掌权的女人,非常不简单,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太后。萧太后名叫萧绰,也叫萧燕燕,是辽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在她临朝听政期间,把辽国推向了鼎盛,是武则天一类的人物。萧太后还让汉人韩德让当了摄政王,更是如虎添翼。所以,这个时期,辽国虽然皇帝年少,但统治力是很强的。宋太宗也不是萧太后的对手。

得知宋军大举进攻,萧太后并不惊慌,她与韩德让等人商议,制定了一个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作战方案。萧太后派出少量部队,去阻 击中路军和西路军,而将辽军主力集中起来,利用骑兵优势和平坦广阔的有利地形,准备全歼东路军,然后再去对付中路军和西路军。为了鼓舞士气,萧太后带着小皇帝,亲自到军中督战。萧太后的作战方案相当厉害,曹彬的十万东路军在劫难逃了。

萧太后命耶律休哥为先锋,打头阵。耶律休哥不愧是名将,他没有对据守涿州的曹彬军队发起攻击,而是首先派兵南下,迂回到宋军背后,截断了东路军的粮道。这一下,宋军东路军将士们人人恐慌。

曹彬久经沙场,经验丰富,他见粮道被断,辽军主力集结而来,马上就意识到了危险,唯一的办法,就是赶快撤退。曹彬经宋太宗同意后,立即下令,放弃涿州,迅速南撤。

涿州的百姓,很多人扶老携幼,跟随宋军撤退。曹彬是有名的仁义将军,不忍心丢弃百姓,致使行军速度很慢。老天也来作对,下起了滂沱大雨,道路泥泞,行军艰难。

耶律休哥率领的辽军,都是精锐骑兵,追击速度很快,宋军刚走到涿州西南四十里的岐沟关,就被辽军追上了。辽军骑兵人多势众,气势汹汹,狂呼乱叫,挥舞着马刀,将宋军团团包围。

在这关键时候,高梁河之战的一幕又重现了。宋军见辽军骑兵凶悍,胆战心惊,兵无斗志,争相逃命,将找不到兵,兵找不着将,乱作一团,成为乌合之众,失去了战斗力。许多士兵为了逃命,跳入滚滚的河水,溺死者无数,河水为之断流。

有些宋军将士拼死冲杀出来,但已经溃不成军了。辽兵不依不饶,乘胜追杀,宋军死伤过半,东路军完全溃散了。曹彬侥幸逃脱了性命,回去后受到了贬官处分。

萧太后击垮东路军之后,立即马不停蹄向西进军,准备攻击中路军和西路军。中路军和西路军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

宋太宗听说东路军惨败,马上意识到,中路军和西路军也面临险境,立即下令全线撤退,并要求他们把攻占各州的百姓内迁。

中路军所占的地方不多,百姓较少,因而安全返回,没有受到损失。西路军带着云、应、朔、寰四州的大批民众,行动迟缓,被辽军追上,遭受了重大损失。杨业带领的军队全军覆没,杨业受伤被俘,不肯投降,绝食而死。

雍熙北伐再次惨败,彻底打掉了宋太宗收复幽云十六州的雄心壮志,此后再也不敢主动对辽用兵了。宋朝对辽国的政策,便由战略进攻改为战略防御。辽国也吃不掉庞大的宋朝,只是不断南下骚扰。双方战争不断,对峙多年。

在宋朝与辽国的战争中,杨家将发挥了重要作用。杨家将的故事流传很广,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敬佩。

千古流芳杨家将

在宋朝与辽国对抗中,出现了一个英雄家族,这就是流芳千古的杨家将。千百年来,杨家将的故事广泛流传,家喻户晓,其英雄事迹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

在领域,小说、评书、戏曲、影视等,都大力赞颂杨家将的英雄事迹,虚构了许多人物和情节,形成了英雄传奇系列。那么,从史书记载来看,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呢?

杨家将第一代英雄人物,名叫杨业,确有其人其事,虚构的成分不多。《宋史》专门有《杨业传》,介绍了他的生平和事迹。

杨业,原名叫杨重贵,山西太原人,也有说是陕西神木或者山西河曲人。杨业的父亲叫杨信,是后汉的麟州刺史,早逝。杨业少年时跟随北汉皇帝刘崇,刘崇很喜欢他,让儿子刘钧收他为养子,改名叫刘继业。

杨业长大以后,身材魁梧,武功高强,善于骑射,成为北汉名将,多次与后周、宋朝军队作战,人称“无敌”。柴荣、赵匡胤几次攻打北汉无果,与这位“无敌”将军有着很大关系。宋太宗早就听说过杨业的威名,想悬赏得到他。

后来,宋太宗灭掉了北汉。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杨业也归降了宋朝。宋太宗大喜,专门召见杨业,任命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不久又授予他郑州刺史。从此,杨业忠心耿耿地为宋朝效力。

宋太宗灭掉北汉以后,乘胜进行第一次北伐,不料以高梁河惨败而告终,同时也暴露出宋军战斗力差的弱点。三个月之后,辽军大举南下,进行报复。宋太宗对此早有防备,调集重兵,在河北保定一带将辽军打得大败。宋军取得保定之战大捷。

第二年,辽军避开有宋朝重兵的河北,转而向山西进攻,宋军在山西的兵力不多。辽军十万铁骑,气势汹汹地扑向雁门关,大有黑云压城之势。

当时,镇守雁门关的,是名将杨业。面对强敌,杨业毫不畏惧,他除了命人坚守雁门关之外,还亲自率领数千精锐骑兵,绕到了辽军的背后,突然发起进攻。辽军正在全力攻关,没有提防背后,更没有想到杨业会主动出击,顿时大乱。杨业率兵横冲直撞,杀得辽兵胆战心惊,溃败而逃。从此以后,辽军知道了杨业的厉害,只要远远看见杨字大旗,就不战而退。

雁门关一战,杨业威名远扬,辽兵谈杨色变。宋太宗大喜,升任杨业为云州观察使,并兼任郑州和代州的刺史,委以重任。

可是,杨业前二十年都在为北汉效力,与宋朝为敌,刚投降宋朝不到两年,就升任高官,这引起许多宋朝将领的嫉妒和不满。有人向皇帝上书,说不该如此重用杨业。宋太宗不听,反而将这些奏章交给了杨业,以示宠信。皇帝的信任,令杨业感激万分,决心以死相报。

公元986年,宋太宗发动第二次北伐,兵分三路,任命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王侁为监国,刘文裕为护军,率兵数万,向朔州一带进攻。

杨业带领所部为先锋,一路攻城拔寨,勇不可挡,使得西路军进兵顺利,连续夺取云、应、朔、寰四州。不料,萧太后集中优势兵力,迅速击垮了东路军,随即马不停蹄向西进军,攻击西路军。宋太宗大惊,急令全线撤退。

辽军进兵神速,十万铁骑很快攻占了寰州,与宋军西路军兵锋相对了。杨业建议,辽军势大,不要与之交战,而在山谷埋伏弓箭手,掩护军队和百姓撤退。杨业的建议是正确的,也符合宋太宗的要求。

主将潘美还没有表态,一旁的监军王侁却冷笑一声,说:“将军号称无敌,怎么一见敌人就想逃跑呢?你难道有别的想法吗?”护军刘文裕也煽风点火,怂恿杨业出战。潘美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自然知道此时出战不利,但居然也同意了。看来,这几个人沆瀣一气,都不怀好意。

杨业军令难违,只得率兵出战。临行前,杨业流着泪对潘美说:“此次出兵必败。我杨业本是降将,承蒙皇上不杀之恩,还给予厚爱,固然应该以死报国,只是可怜了手下众多将士。”

杨业说完,停了停,又遥指陈家谷口说:“我兵败之后,必然经过此谷,请将军在那里安排军队接应,这样,有些将士还有生还的机会。”潘美答应了。

杨业率部下数千人向辽国十万铁骑发起了进攻,这无疑于是羊入虎口。萧太后见状大喜,她素闻杨业威名,传下命令,不得伤害杨业性命,务必活捉,打算为已所用。

辽军铁骑将杨业军队团团包围,杨业率军奋力死战,激战一天,伤亡惨重。到了傍晚时候,杨业逐步撤退到陈家谷口,身边只剩下百余人了。杨业松了口气,觉得身边士兵还能活下来。不料,陈家谷口并没有宋军接应,潘美食言,早就撤兵走了,这等于把杨业拱手送给了敌人。

杨业陷入了绝境,拍胸大哭,对身边士兵说:“你们家中都有父母妻儿,不要跟着我白白送死,赶快逃命去吧。”

杨业平时爱兵如子,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们相拥而哭,但没有一个人离开。杨业只好带领他们做最后的拼杀,结果士兵们全部阵亡。杨业的次子杨延玉也战死了。因为有萧太后的命令,杨业才没有被杀,但身受十余处重伤,最后力竭被俘。

萧太后听说生擒了杨业,十分高兴,命人轮番劝降。杨业心如铁石,毫不动摇,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不喝一滴水,直至绝食而死。真是悲壮,可歌可敬!

杨业之死,本来可以避免,完全是潘美、王侁、刘文裕心怀歹意,联合陷害所造成的。宋太宗自然清楚这一点,下令将王侁、刘文裕罢官,流放外地。对功勋卓著的老将潘美,宋太宗却网开一面,只是将他降职三级了事。

潘美是作品中奸臣潘仁美的原型。潘美是宋朝开国功臣,一生战功赫赫,对宋朝的贡献远大于杨业。然而,他对杨业之死负有重要责任,这个抹不掉的污点,使他名声扫地,甚至遗臭万年。

宋太宗对杨业之死非常悲痛,举行了隆重的典礼,表彰他的忠烈。杨业有七个儿子,除了次子杨延玉战死之外,其他六个儿子全部封官。此后,杨业的儿子们继承父亲遗志,继续为宋朝尽忠效力。

杨业的长子,名叫杨延昭,原名叫杨延朗。他自幼跟随父亲征战,有勇有谋,父亲死后,杨延昭镇守边关二十多年,成为抗辽主将之一,功勋卓著。杨延昭在作品中被称为“杨六郎”,其实他是长子。杨延昭死后,儿子杨文广又继承了父志,保国抗敌,继续延续杨家将的威名。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人,是正史中记载的杨家将的主要代表人物,名声显赫,受到百姓爱戴。佘太君是杨业的妻子,也确有其人,但作用没有那么大。杨业的其他儿子,没有特别突出的事迹。

至于作品中大力渲染的穆桂英、杨宗保以及杨门女将等,大多是虚构的。奸臣潘仁美迫害杨家将的故事,历史上也是不存在的。

杨家将的故事,虽然虚构的成分很多,但是,以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为代表的杨家人,其英勇顽强、忠心保国的精神,是真实的。这种精神,是需要永远继承和大力弘扬的。

党项脱离宋朝

在宋太宗时期,西北地区发生一件大事:长期归附中原政权的党项民族,因不甘心被宋朝吞并,发生叛乱,脱离宋朝,反目成仇,这令宋太宗十分恼火。

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原先居住在四川松潘高原,后迁居西北地区,依附于唐朝。唐末时期,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被封为夏州节度使。他积极参加平定黄巢起义,立有功劳,被封为夏国公,并赐姓为李,改名叫李思恭。

李思恭的后代世袭夏国公,占据今陕西北部的五个州,成为半独立的割据势力。在五代时期,中原政权无论谁当皇帝,李氏政权都俯首称臣。宋太祖赵匡胤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宽宥政策,党项依然依附宋朝,双方保持着友好关系。

公元982年,党项首领去世,十八岁的李继捧继位。李继捧年轻,德才平平,很多人不服气,家族内部产生矛盾,他的叔叔和兄弟们各怀鬼胎,企图抢班夺权。李继捧不能平息事端,地位岌岌可危,于是一气之下,带领家人跑到开封,觐见宋太宗,自愿献出夏、银、绥、宥四州八县的土地,自己在京城做官,不回去了。

宋太宗大喜,以为这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块大肥肉。于是,宋太宗很高兴地接受了李继捧的请求,封李继捧为朝廷高官,诏令李氏宗族全部迁往开封,把党项的地盘纳入宋朝版图,另派官员前去治理。

不料,这引起党项李氏宗族的极大不满,认为此地已由他们统治二百余年,不能轻易让宋朝吞并了。老百姓也是议论纷纷,多数表示反对。

有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叫李继迁,是李继捧的族弟,更是愤恨不平。李继迁虽然年轻,但自幼勇敢果断,以勇悍有谋而闻名乡里,他不忍祖宗事业毁于一旦,决定兴兵反抗。

宋朝使者催促李氏宗族进京,李继迁披麻戴孝,谎称乳母病亡,外出下葬,骗过了使者。李继迁出城以后,一口气跑到三百里外的地斤泽,联络党项豪族,抗宋自立。

李继迁很有智谋,他外逃时,随身携带了先祖拓跋思忠的画像,每到一处,就把先祖画像悬挂起来,众人看到画像,纷纷跪拜泣涕。李继迁趁机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鼓动党项民众保卫祖宗基业,与宋朝对抗。各地民众纷纷归附李继迁,李继迁拉起一支武装,走上了与宋朝分庭抗礼的道路。

李继迁以地斤泽(今内蒙境内)为根据地,地斤泽地域辽阔,水草丰茂,有利于放牧,李继迁的部众和兵力越来越多。李继迁势力壮大以后,开始攻取夏、银、绥、宥等地,袭杀宋朝官员,企图恢复党项原来的地盘。

宋太宗闻讯大怒,派兵讨伐。李继迁军队刚组建不久,属于乌合之众,不是宋军对手,屡战屡败。然而,李继迁十分顽强,屡败屡战,宋军无法将其彻底消灭。

李继迁到处宣扬说:“五州之地,是祖先开创的基业,作为后世子孙,有责任收回旧地。”李氏统治五州多年,治理得不错,百姓们对李氏政权怀有好感,因此,很多人明里暗里支持李继迁,使李继迁势力越来越大。后来,李继迁竟然打败宋朝军队,收复了银、绥两州。

李继迁既然已经公开与宋朝为敌,便决定归附辽国。萧太后是何等精明之人,立即封李继迁为夏国王,给他升了一级,又把宗室之女义成公主嫁他为妻,结为姻亲,还赐给他战马三千匹。李继迁得到名誉地位和实惠,死心踏地倒向辽国,经常与宋朝作战。

李继迁有辽国支持,胆子更大了,不断派兵袭扰宋境,先后攻打夏州、宥州、静州、灵州等地,截夺宋军粮草四十万斤。宋太宗大怒,出动五路大军攻打李继迁,都不能取胜。宋朝连小小的李继迁都对付不了,可见军队战斗力之差。

宋太宗本想拣个大便宜,没想到弄巧成拙,肥肉变成了大骨头,卡在喉咙里咽不下去。宋太宗死后,宋真宗为了息事宁人,把夏、银、绥、宥、静五州还给了李继迁,承认了他的独立地位。

李继迁却不肯罢休,继续与宋朝为敌,又攻占了宋朝的灵州和凉州,截断了宋朝与西域的联系,禁止西域向宋朝卖马,严重影响了宋朝的军力建设。

后来,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建立了西夏王朝,登基为帝,势力大增,与宋、辽三分天下,成为宋朝大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