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3、赵匡胤为何传弟不传子

4个月前 作者: songyvsh
精选3、赵匡胤为何传弟不传子

赵匡胤为何传弟不传子

在封建社会里,皇位的继承顺序,一般是父死子继,只有在没有儿子或者儿子不能继承的情况下,才可以兄终弟及。不过,五代时期比较混乱,有些例外。

赵匡胤晚年的时候,有两个成年的儿子,而且都比较优秀,可最终由弟弟赵光义继承了皇位。所以,赵光义落下了弑兄篡位的嫌疑。事实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宋史》对这个问题有着详细记载,根源出在赵匡胤母亲杜太后的身上。

杜太后出身名门,知书达理,治家严谨,生了五个儿子,老大和老五不幸夭折,只剩下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兄弟三人。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五天之内完成了改朝换代。有人跑去告诉杜太后:“你儿子做了皇帝”。杜太后面色平静,一点也不感到意外,说:“我儿一向胸怀大志,果然如此。”

赵匡胤称帝以后,尊母亲为皇太后,众臣都向杜太后祝贺,可杜太后一点喜悦之色也没有,反而满脸忧郁。众人不解,杜太后面色凝重地说:“皇帝位于万民之上,如果治国有方,则皇位可尊;如果失去控制,就会大祸临头,即使当一百姓也不可能。所以,我十分忧虑。”

杜太后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在五代时期,皇帝频繁轮换,当的时间都不长,而且下场都很悲惨。当母亲的为儿子担忧,是很正常的。

赵匡胤听说以后,跪在母亲面前发誓:“儿子一定听从母亲的教导,好好治理国家,决不让母亲担忧。”赵匡胤对母亲是很孝顺的。

赵匡胤称帝一年之后,杜太后有病。赵匡胤衣不解带,日夜在病床前侍侯,赵普也经常陪同服侍。杜太后病情越来越重,眼看不久于人世。她当时已经六十岁,属于高龄了。赵匡胤时常悲哀哭泣。

有一天,杜太后忽然问赵匡胤:“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当上皇帝吗?”赵匡胤悲泣不能答。杜太后再问,赵匡胤哭着说:“这完全依赖父母积德所致。”

杜太后十分严肃地说:“不对!你所以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周世宗传位于一个小孩子。试想,周氏如果有一个年长德高的人主宰天下,你能当上皇帝吗?”赵匡胤叩头称是,说:“母亲说得对,确实如此。”

杜太后又说:“立长者为君,这是国家的福气,所以,你百年之后,要传位给你的弟弟。”赵匡胤叩头悲泣说:“儿一定谨遵母命。”

杜太后又对一旁的赵普说:“你也一起记住我的话,不可违背。”然后,命赵普拿来纸笔,把她的话记下来。赵普在纸尾还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写上“臣普书”。赵匡胤将太后懿旨藏在金匣里,令专人保管。这就是宋朝有名的“金匮之盟”。

《宋史》不仅在《杜太后传》中详细记载了这个事情,在《赵廷美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不过,杜太后只是说让赵匡胤传位于弟弟,并没有说以后的事情。而有些史书则说,杜太后规定了“三传约”,即赵匡胤传位于赵光义,赵光义传位于赵廷美,赵廷美再传位于赵匡胤儿子赵德昭。

当时,赵匡胤三十五岁,赵光义二十三岁,赵廷美十五岁,赵德昭十一岁,年龄梯次倒是挺合适的。

杜太后之所以提出兄终弟及,与时代背景有关。在五代混乱时期,父死子继制度并不严格,有些兄弟甚至养子、侄子也继承了皇位。南楚国君马殷甚至还立下规定,只准兄终弟及,不得父死子继。所以,杜太后从国家大局考虑,希望皇位由年长之人继承,这是符合当时社会情况的。

赵匡胤是个大孝之人,母亲遗命,他不会不遵守。从日后若干年的实际行动来看,赵匡胤确实谨遵母命,没有培养扶持儿子,而是倚重信任弟弟。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只存活了赵德昭和赵德芳二人,赵德昭成了事实上的长子。赵德昭幼年聪明好学,习文练武,长大后为人忠厚,性情沉稳,喜怒不形于色。赵匡胤先后任命他为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德昭干得很出色。

可是,赵匡胤却始终不封赵德昭为王,更别说立他为皇太子了。一般情况下,皇帝的儿子早早就被封王,有的尚在襁褓之中,就成了王爷,而赵匡胤直到临死,也没有封儿子为王。赵匡胤大概也觉得愧对儿子,只好不断地增加赵德昭的食邑户数。

赵德昭连王都不是,自然不会继承皇位了。赵德昭忠孝,没有野心,并不在意。叔叔赵光义继位之后,赵德昭没有任何异议,而且跟随叔叔到处征战。后来,赵德昭察觉赵光义有怀疑他当皇帝的想法,难以表白,忧郁自杀,以明心志,终年二十九岁。

赵匡胤的另一个儿子赵德芳,也十分优秀,但同样没有被封王,而且官职不高,只当了一个贵州防御使。后来,赵德芳病逝,年仅二十二岁。

赵匡胤没有培养儿子,却大力扶持弟弟。赵匡胤称帝以后,命赵光义统领禁军,后来又任命他为泰节军节度使、大内都部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直升任中书令,主理朝政,而且被封为晋王,位列宰相之上。

不仅如此,赵匡胤还让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控制京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令人瞩目的职务。在五代时期,凡是担任开封府尹的亲王,一般都会继承皇位。周世宗柴荣,就是由开封府尹当上皇帝的。朝野上下,都认为将来要由赵光义继承皇位。所以,当赵光义即位时,朝廷内外都很平静,没有任何异议。

赵匡胤把朝廷和京城大权,都交给了赵光义,他自己经常在外领兵作战,而由赵光义镇守后方。赵光义才能出众,把朝廷和京师治理得很好。与此同时,赵光义的威望与日俱增,势力日渐庞大。

《宋史》在《党进传》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党进是有名的武将,为人耿直,性格粗鲁。他曾经担任过巡察京师的官职,在巡察的时候,只要看见有人饲养宠物,就一定要把宠物放走,还怒骂养宠物的人,说:“有钱不供养父母,却喂养这东西,真是欠揍。”

有一天,党进见有人用肉喂养老鹰,还大摇大摆地在闹市行走。党进大怒,厉声呵斥,要把老鹰放走。养鹰人说:“这是晋王的鹰”。党进立刻变了脸色,和颜悦色地说:“这么好的鹰,你要小心喂养”。这事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赵光义的权势有多大。

有人认为,赵光义依靠庞大势力,胁迫哥哥让他继位。这完全不可能,赵匡胤是个什么人物,能受别人胁迫吗?赵匡胤的威望、能力和对权力的掌控上,都高于赵光义,赵光义权势再大,也大不过赵匡胤。赵光义曾经给一个禁军将领送礼,禁军将领却拒绝接受,并且说:“我只知道有皇帝,不知道有晋王”。可见,赵匡胤是牢牢控制着局势的。

有学者认为,赵匡胤在晚年的时候,看到儿子日益长大,而且十分优秀,心中有所动摇,是把皇位传给弟弟,还是传给儿子?他有些犹豫不决。客观来讲,赵匡胤有这个矛盾心理,也是人之常情,毕竟在骨肉感情方面,儿子要比弟弟亲。

赵匡胤曾经提出,想把都城迁到洛阳,甚至迁到长安,理由是开封无险可守,容易遭受攻击。有人认为,赵匡胤实际上是想削弱赵光义势力,因为赵光义的势力主要在开封。因此,赵光义与赵匡胤产生了矛盾,也成了赵光义“弑兄”的动机。可是,这种说法只是猜测,并无证据,也十分牵强。

特别是,赵匡胤是一个强势皇帝,皇位牢固,大权在握,几乎没有办不成的事,他如果想把皇位传给儿子,名正言顺,诏令一下,谁敢不从?哪里需要用迁都这样麻烦的事?赵匡胤迁都没有成功,后来金国果然轻松攻占开封,灭了北宋。

赵匡胤不把皇位传给儿子,是因为他始终遵从母命,信守“金匮之盟”。“金匮之盟”当时极其秘密,只有赵匡胤、赵普两人知道,连赵光义都不清楚,在赵光义登基六年之后,赵普才把它公布出来。因此,围绕“金匮之盟”是真是假,至今仍有许多争议。宋朝由于印刷业发达,野史笔记众多,在很多问题上,都存在着争议。

“金匮之盟”不管是真是假,赵匡胤倚重信任弟弟,封他为王,但却始终不封儿子为王,使儿子们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和条件,这是真的。

赵匡胤始终信守“金匮之盟”,除了他的孝道之外,更重要的是,赵匡胤十分赞同母亲的观点,就是立年长之君,是国家的福气。当时,他的儿子虽然已经成人,但在资历、经验、威望和掌控全局能力等方面,远远赶不上赵光义,由赵光义主宰天下,对大宋王朝明显是有利的。所以,赵匡胤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没有召见儿子,而是召来弟弟,托付后事,就完全顺理成章了。

由此可见,赵匡胤不把皇位传给儿子,正体现了他以江山社稷为重的博大胸怀和伟大人格,是值得敬佩和赞颂的。

赵匡胤的儿子们没有继承帝位,而弟弟赵光义却当上了皇帝,这似乎有点不正常,因此,有人认为,赵光义得位不正,属于篡位。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赵光义继位很正常

赵匡胤死后,他的儿子没有继位,而是弟弟赵光义当了皇帝,有人认为不正常,甚至认为赵光义是弑兄篡位,以至于千百年来争论不休。

诚然,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父死子继。赵匡胤有两个儿子,当时分别为二十六岁和十八岁,而且都很优秀,但却都没有继位,这从表面上看,确实有点不太正常。可是,对任何事物的分析,都离不开时代背景和具体情况,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兄终弟及比较普遍,人们能够接受。宋朝是在五代时期基础上建立的,时间并不长。五代是一个礼乐崩坏的时代,许多礼仪制度遭到破坏,父死子继制度并不严格,兄终弟及多有发生,人们习以为常。

兄终弟及,也是封建继承制度的原则之一,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历史上有过许多先例,五代时期更是屡见不鲜。后梁、后唐、后晋、后周都有兄终弟及或者侄子、养子、皇后侄子继承皇位的现象。所以,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赵光义继承哥哥的皇位,并不感到奇怪和意外,反而认为十分正常。

再从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看,赵光义是唯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属于合情、合理、合法。

第一,赵匡胤的儿子们是没有继位资格的。父死子继是大的继承原则,但并不是说,只要是皇帝的儿子,就一定要继承皇位,而是有许多具体规定。最有资格继位的是皇太子,只要赵匡胤封某个儿子为皇太子,他就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谁要是违背了,就是谋逆篡位,会被天下共讨之。可是,赵匡胤并没有立儿子为皇太子。

没有立皇太子,皇帝的儿子也是可以继位的,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是亲王,没有被封王的儿子,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周世宗柴荣在病重之时,匆忙封七岁的儿子柴宗训为梁王,然后柴宗训才继承了皇位。而赵匡胤却自始至终都没有封儿子为王,儿子们也就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了。

在某些情况下,儿子不是王,也可以继承皇位,但必须要有皇帝的遗诏才行。后汉皇帝刘知远在病重的时候,想传位给唯一健在的儿子刘承佑。宰相苏逢吉说:“按照礼制,皇子必须先封王,才能继承皇位。”刘知远让苏逢吉赶快办理,但尚未办完,刘知远就死了。刘承佑虽然没有来得及被封王,但有刘知远的遗诏,他也能继承皇位。可是,赵匡胤死得突然,什么遗诏也没有留下来。

所以,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既不是皇太子,也不是亲王,更没有遗诏,因而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

第二,唯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是晋王赵光义。赵匡胤不仅没有封儿子为王,对弟弟赵廷美以及其他皇室子孙,都没有封王,唯独封赵光义一人为王。这样,赵光义成了皇室子弟中唯一有继位资格的人,继承皇位自然就非他莫属了。

第三,赵光义早就成为人们公认的皇位继承人。五代时期有一个惯例,凡是担任开封府尹又被封王的人,都被认为是皇位继承人。赵光义担任开封尹长达十六年,并被封为晋王,他的地位权势,仅次于赵匡胤。另外,赵光义参与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开创宋朝,又长期担任要职。所以,朝野上下普遍认为,赵光义是法定和合适的皇位继承人,由他继位,理所应当。

当时,人们尚不知道“金匮之盟”。赵匡胤死后,知道这一秘密的只有赵普一人。赵普反对兄终弟及,主张由赵德昭继位。可是,赵匡胤并不听从,又因为其他原因,把赵普罢相,贬到地方为官。所以,当时包括赵光义在内,人们都不知道有杜太后的遗命。

赵匡胤突然驾崩之后,赵光义在宦官王继恩引导下,进入宫中,安排后事,主持大局。赵光义是大宋王朝的二把手,此时主持大局,是合理合法的,也是职责所在。

赵光义立即下令,召朝廷百官前来,宣布皇帝驾崩,并让百官瞻仰赵匡胤的遗容,与赵匡胤遗体告别。只见赵匡胤面容安祥,脸色红润,好像刚洗过澡一样。这就排除了赵匡胤被砍杀或者毒毙的可能性。

赵光义没有靠任何人扶立,也没有布置伏兵之类,就在赵匡胤灵柩前从容宣布即皇帝位,颁布《即位大赦诏》,大赦天下。所以,元朝人认为,赵光义是自立为帝。

赵光义没有赵匡胤的遗诏,当时又不知道有“金匮之盟”,便自立为帝。可是,赵德昭、赵德芳以及赵廷美等皇室子弟,都没有任何异议,朝中文武大臣,更是无一人反对,全都跪拜新君,山呼万岁。军队将领和各地官员,纷纷上表庆贺,表示拥戴。社会上也是平静如水,没有发生任何骚动。这表明,赵光义继位是很正常的。

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赵光义登基后出现异常的记载。有人认为,这是赵光义凭着庞大势力,控制了局势。可是,赵匡胤当皇帝十六年,手下有一大帮忠心耿耿的亲信和心腹,如果真是赵光义弑兄篡位的话,总不能没有一人站出来反对。这只能说明,赵光义继位早已形成共识,是人心所向,合理合法的。

赵光义登基以后,任命弟弟赵廷美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为齐王。赵光义把自己原来的职务原封不动地交给了赵廷美,表明赵廷美是他日后的继承人。

赵光义任命赵德昭为京兆尹,管辖长安一带,并在朝中兼任侍中,属于宰相,还封他为武功郡王,赵德昭此时终于当王了。同时,任命赵德芳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也属于宰相。

赵光义对赵匡胤的旧部予以加官晋爵,同时也提拔了一批自己的亲信,朝廷百官多有赏赐。赵光义下诏,让赵匡胤和赵廷美的子女,与他的子女同等待遇,都称为皇子皇女。赵光义采取的这些措施,很得人心,使局势更加平稳。

造成赵光义合法继位的,当然是皇帝赵匡胤。那么赵光义继位以后,干得怎么样呢?大宋王朝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