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澶渊之盟宋辽和好

4个月前 作者: songyvsh
34、澶渊之盟宋辽和好

澶渊之盟宋辽和好

在宋真宗时期,发生了一件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大事,就是宋辽两国签订澶渊之盟,双方息兵和好,保持了百余年的和平。

宋朝与辽国的战争,其实是由宋朝引起的。宋太宗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两次出兵北伐,结果均遭失败,损失惨重。宋太宗不得已,由战略进攻改为战略防御,从此不再出兵北伐。

可是,辽国却不肯罢休,频频出兵报复。辽军利用骑兵机动性强的优势,经常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和人口,也曾经几次大规模兴兵南下,进犯中原,却被宋军击退。二十多年来,宋辽两国交战不断,处于敌对状态。

宋真宗即位不久,辽国萧太后和皇帝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攻打宋朝。辽军兵强马壮,士气旺盛,一举攻破遂城,接着围攻定州。宋朝将领王继忠率军增援,却被辽军打败,王继忠也做了俘虏。辽军将定州围得铁桶一般,奋力攻打。定州守军凭坚据守,苦苦支撑,形势十分危急。

消息传到京城,朝野震动。宋真宗大惊,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大臣王钦若等人认为辽军势大,不可抵挡,主张迁都,避敌锋芒。

王钦若说:“如果定州丢失,河北平原就无险可守了,辽军骑兵定会长驱直入,开封难保,不如及早预防,迁到江南的金陵去。”

大臣陈尧叟却认为,迁都金陵也不保险,不如直接迁到成都去。王钦若是江南人,陈尧叟是蜀地人,他们都想回到自己的故乡。

宰相寇准闻言大怒,厉声喝道:“此乃亡国之言!如果迁都,人心崩溃,辽军趁势而入,天下还能保住吗?如今我大宋君臣一心,国力强盛,辽军远道而来,战线过长,打败他们是不成问题的。陛下不仅不能迁都,反而应该御驾亲征,以振奋国威军心。”

大臣们多数同意寇准的意见,宋真宗也受到鼓舞,决定率军亲征。皇帝御驾亲征的消息传出后,果然军心大振,宋军将士拼死守城。

辽军久攻定州不克,又转攻朔州、瀛州,仍然不能取胜。萧太后恼羞成怒,集中优势兵力,攻破祁州,然后南下,包围了澶州,澶州就是现在河南的濮阳。

澶州是宋朝重镇,城池坚固,守军较多,辽军多次攻城,不能奏效,反而死伤惨重,大将萧挞凛也中箭阵亡了。

宋真宗率军抵达澶州,城中军民闻之,一齐高呼万岁,如同雷鸣一般,声震数十里。萧太后和辽军听了,皆觉得胆寒。

这个时候,陆续到达澶州的宋军,已有数十万,还有一些宋军,正在包抄辽军的后路。辽军已经深入宋朝腹地,战线拉长,补给困难。

萧太后是明智之人,她知道一旦后路被截,粮草中断,辽军将陷入绝境,后果不堪设想。被俘的王继忠看出萧太后的困窘,建议她向宋朝求和。萧太后思虑再三,觉得也只有这个办法了,于是派人向宋真宗表达了罢兵息战的愿望。

宋真宗听了,正合心意,十分高兴,立即回复萧太后,说宋朝是文明之邦,不喜欢穷兵黩武,愿意与辽国和好,永享太平。

寇准知道以后,赶紧找到宋真宗,说:“辽国已是强弩之末,处于困境,正好将他们全部消灭,然后乘胜北上,收复幽云十六州。”

宋真宗沉思了半天,说:“你的计策固然不错,可辽军有二十万之众,胜负难料。即便能够消灭他们,那得付出多大代价啊?朕宁可不要幽云十六州,也不忍心看到生灵涂炭,无数的将士丢了性命。”寇准听皇帝这样一说,只好长叹一声,同意讲和了。

宋真宗命大臣曹利用为和谈代表,去与辽军谈判。曹利用问谈判底线是什么?宋真宗一心想求和,说:“只要不割地,什么都好说,辽人提出要钱,也可以给他们”。

曹利用又问,最多能给多少钱?宋真宗说,最好别超过一百万。寇准听了,气呼呼地把曹利用拽到一边,说:“你要敢超过三十万,我就砍你的脑袋”。

曹利用与辽国讨价还价,最终达成协议。主要内容有:一是宋辽以白河沟为界,两国互不侵犯;二是宋辽结为兄弟之国,辽尊宋为兄;三是宋朝每年赐给辽国三十万钱;四是双方在边境开放贸易。

曹利用觉得条件不错,特别是争取当了兄,很有面子,于是兴冲冲回来复命。宋真宗正在吃饭,问曹利用给了多少钱?曹利用伸出三个手指头,宋真宗以为是三百万,说:“有点多了”。曹利用忙说是三十万。宋真宗大喜,连夸曹利用会办事,重赏了他。

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长达二十五年的敌对状态,此后双方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保持和平百余年,为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条件,使得宋朝进入了经济文化繁荣时期。

有人却认为,正是因为没有战争,才导致宋辽两国长期武备松弛,结果最终都被金国打败了。特别是宋朝没有采纳寇准的意见,乘胜收复幽云十六州这个战略要地,才使得后来金兵大举南下,造成了北宋灭亡。

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可见,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

在宋朝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刘太后,她最出名的事情,是所谓的“狸猫换太子”。然而,这是作品虚构的,历史上子虚乌有。 那么,刘太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