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宋太宗立志兴国

4个月前 作者: songyvsh
22、宋太宗立志兴国

宋太宗立志兴国

公元976年,开创大宋王朝、在位十六年的赵匡胤驾崩,庙号太祖,被称为宋太祖。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了皇位,被称为宋太宗。

宋朝是在五代基础上建立的,在宋朝之前,中原地区依次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五代时间都不长,多得不过十几年,少得只有三年。赵匡胤为了防止宋朝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没有让儿子继位,而是让资历、声望、能力都比自己儿子强的弟弟主宰江山,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十分明智的。

当时,赵光义三十八岁,正是人生的黄金年龄。赵光义从小聪颖而不群,二十二岁参与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登上皇位,之后协助兄长谋划军国大事,长期担任朝廷高官和开封府尹,处于大宋王朝二把手的位置,而且是当时唯一被封王的人,所以,由他继位,顺理成章,没有任何异议。

宋太宗和哥哥赵匡胤一样,也是胸怀大志,雄心勃勃,想干一番大事业。宋太宗从政经验丰富,很有心机和智慧,他登基以后,把年号改为太平兴国,立志实现天下太平、国家兴盛。

当时,国家还没有完全统一,南方有漳泉、吴越两个独立的割据政权,北方有一个长期敌对、受到辽国保护的的北汉。宋太宗首先要做的大事,是继承兄长事业,继续平定天下,彻底完成国家统一。

宋太宗登基两年后,采取恩威并用的手段,逼迫漳泉、吴越两个割据政权纳土归降,没费一兵一卒,就完全统一了南方。第二年,宋太宗又御驾亲征,击退辽国的援兵,一举灭掉了北汉。这样,除了幽云十六州以外,宋太宗完成了全国统一大业。国家统一的功劳,主要归功于宋太祖,但宋太宗也功不可没。

宋太宗统一全国之后,也像他哥哥一样,把主要精力放在巩固皇权上,防止武将篡权,以求江山永固。为此,他制定崇文抑武的政策和制度,不断提高文人地位,大规模进行科举考试,地方官员几乎全都换成了文人,并确立了文人掌管军事的制度。与此同时,想方设法抑制武将势力,限制他们的权力,降低他们的地位。这样,皇权得到巩固,再也不容易发生武将叛乱篡位的事情,文治天下的局面开始形成。但是,这也带来了武备不足、军队战斗力不强等弊端。

公元979年,宋太宗想借灭掉北汉的余威,率兵北伐辽国,打算一举夺取幽云十六州,不料在高梁河之战中大败。当时宋军比辽军人多,但却打不过辽军,全线崩溃,宋太宗也身中两箭,差一点丧命。第一次北伐辽国以失败告终。

宋太宗不甘心,七年之后再次出动大军,兵分三路,第二次北伐辽国。结果东路军在岐沟关大败溃散,死伤惨重。西路军也遭受挫折,著名将领杨业的军队全军覆没,杨业受伤被俘,绝食而死。中路军得知两路兵败,只得仓促撤回。第二次北伐又以失败而告终。

两次北伐失败,使宋太宗认识到,辽国力量强大,难以与之抗衡,收复幽云十六州的计划也无法实现。从此以后,宋太宗就无奈改变了策略,由战略进攻改为战略防御。后来,辽国多次南下侵犯,均被宋朝击退,双方谁也吃不掉谁,形成了长期对峙的局面。

宋太宗在武功方面,明显逊于赵匡胤,但在文治方面,却有很多建树。宋太宗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广儒学,兴办学校,在全社会形成了重视文教之风。宋太宗扩建国家图书馆,收集天下书籍,还组织大批文人,编写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四部大书,把中华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宋太宗本质上是个文人,他喜欢诗赋文章,也喜欢书法,擅长草、隶、行、篆等六种字体,书法造诣深厚。宋朝的货币淳化元宝,就是宋太宗亲自题写的。

宋太宗特别喜欢读书,常常手不释卷。他规定自己每天必须读完一定数量的书籍,不管公务再忙,也要坚持完成。宋太宗经常对人说:“只要打开书,就能够从中获益”。于是,“开卷有益”这个成语,就流传下来了。

宋太宗比较关心百姓生活,尤其是京城的百姓。有一年的冬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宋太宗在暖和的宫殿里,忽然想起有不少贫困百姓挨饿受冻,于是立即安排人员,给孤老贫困者送去米和炭。从此,“雪中送炭”的成语便流传下来。

宋太宗是历史上有名的勤政和节俭皇帝。他每天天不亮就上朝,处理公务,一直忙到深夜,天天如此,很少休息。宋太宗不好奢华,不爱音乐美色,拒绝进献珍宝和美女,平时穿粗布衣,而且一洗再洗,一直穿到破旧。

由于民间有宋太宗弑兄篡位的说法,又有逼死弟弟和侄子的事情,许多人对他看法不好。其实,宋太宗心中想着兴国大业,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还是一个不错的皇帝。

《宋史》对宋太宗评价很高,说他深沉多谋,英明果断,胸有大志,体恤百姓,勤勉自励,功炳史册,号称贤君。如果不是有改元过急、逼死兄弟侄子、冷漠宋皇后等几件事,后世对他就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了。《宋史》是元朝人写的,元朝是宋朝的敌人,是不会为敌人涂脂抹粉的,因此,这评价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宋太宗当上皇帝以后,第一个大的功绩,是继承兄长事业,实现了国家统一,使宋朝形成了大一统王朝。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