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不遗余力固皇权

4个月前 作者: songyvsh
16、不遗余力固皇权

不遗余力固皇权

赵匡胤在平定天下的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做着另外一件大事,就是千方百计削弱大臣们的权力,极力扩大和巩固皇权,目的是希望宋朝江山能够千秋万代。

五代时期,朝廷更迭不断,皇帝轮换频繁,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君弱臣强。谁掌握了大权尤其是军权,谁就有可能篡位当皇帝,赵匡胤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赵匡胤为了让宋朝江山永固,就要想办法削弱臣子们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强化皇权。

赵匡胤是依靠禁军登上皇位的,因而他特别警惕禁军将领,以防有人再来一个黄袍加身。赵匡胤在称帝的第二年,就通过杯酒释兵权,免去了一批功臣的兵权,随后改革禁军制度,把禁军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除了禁军之外,赵匡胤还担心各地节度使。自唐末以来,节度使的势力一直很大,管辖不少的州县,拥有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等等。所以,节度使造反屡见不鲜,很容易形成军阀割据,赵匡胤必须要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

节度使最倚重的是兵权,赵匡胤首先在兵上做文章。赵匡胤很有办法,他借口征战的需要,把各地身强力壮的士兵都调到朝廷军队中来。赵匡胤找了一些身材高大的士兵当模特,凡是达到这个标准的士兵,都要抽调上来。后来赵匡胤嫌麻烦,干脆向各地发了一根很高的木棍,按照木棍的高度调人。这样,朝廷军队个个都是身材高大的精兵,而节度使们的军队,就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了。

节度使管辖许多州县,可以随意任命州县的官员。赵匡胤又想了个办法,他借口治理地方,从朝廷抽调一批文官,去做州县的官员。这些朝廷任命的官员,自然不会盲目服从节度使的命令。后来,赵匡胤又想办法,把节度使的财权、司法权夺去了,使得节度使的势力大减。

即便这样,赵匡胤对节度使们仍然不放心,因为他们都是一些功臣名将,有着很高的声望。赵匡胤打算,要彻底解决节度使的问题。

公元969年10月,赵匡胤诏令一些节度使进京,在御花园摆下酒席,热情招待他们。酒过三巡之后,赵匡胤借着酒兴,感叹道:“你们都是国家的功勋老臣,长期驻守外地,公务繁忙,十分辛苦,朕实在于心不忍。”

有几个聪明的节度使,听出了赵匡胤的弦外之言,这是要他们告老还乡啊!凤翔节度使王彦超立即下跪说:“陛下圣明,体谅老臣。臣本无功劳,承受皇恩多年,如今年老体衰,请求回归乡里,以度残年。”王彦超资历很老,与赵匡胤父亲是同僚,在节度使中也有威望。

听王彦超这么一说,赵匡胤很高兴,夸赞了他几句。不过,也有一些节度使脑袋不开窍,夸耀起自己的功劳来。赵匡胤不耐烦了,打断他们说:“这都是过去的事了,不必再提了。”

第二天,赵匡胤一道诏令,将参加宴会的节度使们全部免职,给他们封了个荣誉官职,让他们住在京城养老。这些节度使们没有了实力,也无可奈何。这又是一次杯酒释兵权。

此后,赵匡胤很少再设节度使的职务,有少数仍然保留的,也是有职无权。各州县的地方官,很多换上了文人。这样,影响中国社会百余年的军阀割据问题,基本上被赵匡胤解决了,中央集权空前强大。

赵匡胤对地方官员也做了限制,三年轮换一次,以防止他们在当地形成自己的势力。另外,每个州设了一个通判,通判负有监督知州的责任,别称叫监州。这样,地方官员的权力受到约束,只能老老实实地服从中央了。

赵匡胤还处心积虑地削弱宰相的地位和权力。宰相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特殊地位,是很有权势的。在宋代之前,宰相与皇帝商议事情,都是坐着的,而且还有热茶。赵匡胤把它改了,宰相们一律站着,只有皇帝一个人坐着。

过去宰相处理朝政,往往是先拟定出一个处理方案,奏报给皇帝,皇帝只能同意或者不同意。现在赵匡胤要求,宰相奏事的时候,至少要拟定三个方案,供皇帝选择和决定。这样,宰相再想左右皇帝,难度就很大了。

为了弱化宰相的权力,赵匡胤还新设了一个官职,叫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分了宰相一部分职权,成了副宰相。宰相权力弱化,皇权自然就强化了。

在所有的权力当中,赵匡胤最重视的是军权。赵匡胤把军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驻守京城,一部分驻扎外地,两部分兵力大体相当,互相牵制。中央管军事的部门叫枢密院,但枢密院只有调兵权,没有掌兵权;军队将领有掌兵权,但没有调兵权。这又是一个互相制约。

赵匡胤还煞费苦心地制定了兵将分离制度。军队将领与士兵们是分开的,平时不在一块,而且调整频繁,使得将不认识兵,兵不熟悉将。这样,军队将领再想搞兵变,就根本不可能了。

赵匡胤采取的所有措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消除内忧,加强皇权。赵匡胤是从五代时期过来的,对内忧的认识十分深刻,而对外患的认识却不足。赵匡胤曾经说过:“外患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唯有内忧,深可惧也!”赵匡胤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崛起没有引起重视和防范,以致于后来宋朝吃了大亏。

赵匡胤加强皇权的措施十分有效,皇帝牢牢掌握着大权,大臣和将领们的权力受到制约,所以宋朝没有出现武将颠覆政权的事情。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大臣和将领们权力弱化,自然影响了行政效率;部门之间互相制约,形成了机构臃肿,官僚队伍庞大,相互扯皮;尤其是兵将分离制度,使得将领与士兵们不能同心协力,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些弊病越积越重,最终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

后来,宋朝有些有作为的皇帝,试图革新变法,消除弊病,但祖宗之法已经根深蒂固,阻力很大,难以成功。所以,宋朝国力越来越弱,尤其是军队的作战能力很差,打不过辽国,打不过金国,甚至打不过西夏,最终被蒙古人灭掉了。这是赵匡胤始料未及的。

赵匡胤为了能让宋朝江山永固,还采取了一个重大措施,就是努力改变五代时期的暴力习气,打算实行文治天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