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一个时代的落幕

23天前 作者: 第十个名字
第651章 一个时代的落幕

第651章 一个时代的落幕

景阳十一年,应该是洪涛登基之后收获最丰的年份。经过十二年的不辍耕耘,大明从内到外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且进入了收获期。

在朝堂上,景阳皇帝的权力占据了绝对优势,已经无人能左右。用翰林院侍读的话讲,基本快与成祖齐平,略逊于太祖。

在外部形势上也处于一百多年来最强盛的时期。通过战争和互榷的方式,稳定了北方与蒙古各部以及辽东女真的关系,虽然还远远谈不上和平相处,短时间内也看不到太大的战争威胁了。

另一个大收获则来自海上,安南、吕宋两地先后重返大明控制范围之内,不光保护了海上贸易航线,增加了贸易份额,还连带着威慑了朝鲜和日本,稳定了沿海地区的局面。

最显眼也是最和大明百姓息息相关的还是经济,通过近十年的推广新政已经彻底在广东、福建和广西东南部落地生根,并逐渐向临近州县蔓延。

直隶和山东的新政则推广神速,遇到的阻力不及当初的十分之一,基本没有官僚士绅再公开反对了。一方面是被之前的几次失败吓破了胆,另一方面也让拔地而起的工厂转移了注意力。

支持也好、反对也罢,说到底还是一个词儿,利益。保守的官僚士绅利益虽然在新政推广实施当中受到了极大损失,却不是一无所得。

通过投资各类工厂和开垦荒地种植新作物,同样也能获得极大的收入。就像广东和福建的官僚士绅那样,最开始坚决反对新政的是他们,现在拼命支持新政的也是他们。

做为拥有大量资金的群体,反而是最容易在新政中获利的群体,只要思想转变的快一点,获得的会比失去的更多,何乐而不为呢。

除了经济上的直接收入,新政还带来了几种不太明显的改变,比如说交通。以往沟通南北、唯一能进行大宗货物运输的运河,现在的货物承载量已经不足四成,剩余的全部由海运承接。

有了新式帆船的加入,海运不光速度快、成本低,安全性也有了长足进步,完美的替代了漕运。交通方式的改变和进步,进而又增加了不少商机。

把北方盛产的煤铁、机械产品用海船运往南方,再装满南方的粮食、水果、木料、纺织品北上,成了最热门也最赚钱的新型行业。

据说皇帝正在海运衙门里筹措一个新部门,是用来专门运送旅客的。以后大明人再想南来北往,就不用局限于内陆驿道和河流了,可以选择乘坐大海船。

从广州到大沽口,快则一旬慢则两旬。与以往的数月相比,这速度简直是太刺激了,想想就忍不住期望,由此带来的商机更是数不胜数。

还有一个大变化已经落到了实处,受到的议论也最多,景阳皇帝仿效秦始皇,对度量衡再次做出了硬性规定,颁布了新的计量单位。

当年秦始皇费劲力气统一了度量衡,结果到了明朝居然发生了倒退,尤其以货币最明显。各种各样的铜钱,有官造的、私铸的,重量不同成色不一币值混乱,使用起来极其不方便。

白银的加入本应缓解此类情况,没承想反倒加剧了,以至于出门做买卖,行李中必须带着剪刀和戥子,还得练就一剪准的绝技。

而日月银行的出现和皇帝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正在一步步解决这些给日常生活和经济生产带来极大不便的难题。

毫米、厘米、分米、米、公里、克、公斤、吨的概念被明确规定出来,并以官府告示的方式遍布长江南北、海边腹地。

但皇帝并没用强制手段推行,这一点与新政有异曲同工之妙。新的度量衡是通过海军、陆军、工厂、海关、银行、新学等机构悄悄的向日常生活中渗透。

只要和这些机构有往来、有利益关系,不知不觉间就润物细无声了。于此同时旧的度量衡体系也没被废除,照样可以使用,只是到了某些关键时候必须得换算成新单位。

久而久之,当一部分人习惯了新单位,或者不得不去频繁使用,新的度量衡系统就会随着他们传播开来,再久而久之,旧单位也就自然而然被淘汰了。

这些都是好的变化,或者叫积极向上的。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新政自然也不能例外,同样有副作用。

比如说一部分士人们抱怨新政的铜臭味太重、忽视了礼法道德;一部分官员则抱怨律法太严苛,有悖儒家教诲。

尤其是佛家子弟,90%以上都会在诵念佛经时悄悄加上对景阳皇帝的恶毒诅咒,希望这位下旨清理全国佛教寺庙,要求僧人必须严守清规戒律,不许随意收受金钱财物,还取消了寺庙田产免税福利的坏皇帝赶紧淹死!

但他们的法力好像不太够,景阳十一年眼看就要过去了,皇帝依旧在紫禁城里活蹦乱跳的,时不时还要去南海子皇庄里亲自授课。

但也不是一点效果没有,从景阳十一年(1615)底开始,先后有好几位保皇派骨干和朝中重臣出了大问题。最先的噩耗是从南京传来的,陈炬于12月初5死于卧榻,享年76岁。

对于这位老太监的死洪涛倒不是很意外,据司礼监奏报,他从年中就一直卧床不起,清醒的时候少糊涂的时候多。若不是南京神宫监掌印王国泰悉心照料,寻遍了当地名医用汤药续命,怕是都见不到秋天的落叶了。

跟随报丧文书一起送抵紫禁城大内的还有陈炬的一封亲笔信,字迹虚浮无力,显然是写于病榻之上。

老太监在信里说自知命不久矣,无法再为万岁爷效力,愧对重托。同时也有深深的遗憾,看不到新政席卷全国的波澜壮阔,以及百年盛世降临时的繁华。如果还有来生,愿入宫再为圣上驱使。

“陈炬自朕登基以来,兢兢业业不曾疏漏,乃汝辈楷模,理应厚葬。准其棺椁入皇陵与田义并列,在其家乡御制功德坊表其忠义。”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