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刺史兴兵朝廷内乱

4个月前 作者: songyvsh
41、刺史兴兵朝廷内乱

刺史兴兵朝廷内乱

历史经验表明,形成一个好的局面,是要经历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的,可毁掉这个好的局面,却是很容易的事情。

谢安执政时期,政通人合,朝廷稳定,打败强敌,收复失地,东晋出现了昙花一现的兴旺。可是,孝武帝死后,由于皇帝白痴,执政大臣昏庸,很快就出现了动乱。地方大员首先向朝廷发难,为首的是青兖两州的刺史王恭。

《晋书》记载,王恭是太原晋阳人,是孝武帝皇后的哥哥。王恭年轻时候就有美誉,也很自负,常有当宰相、做辅臣的愿望,曾经当过一个中等官员,因为嫌官小而辞职了。

王恭是孝武帝的大舅哥,后来自然飞黄腾达起来。孝武帝很器重王恭,他与弟弟司马道子产生矛盾之后,就让王恭镇守外地,手握兵权,以武力作为外援。于是,王恭被任命为兖州和青州两州的刺史,都督兖、青、冀、徐、扬等七州诸军事。王恭大权在握,势力庞大。

公元396年,孝武帝驾崩,傻皇帝继位,司马道子专权。司马道子宠信佞臣王国宝,引起王恭极大不满。王恭在入拜山陵的时候,不由地感叹道:“栋梁虽然是新的,但已见亡国之兆了。”

王恭是孝武帝的亲信,历来与司马道子不和,司马道子对王恭十分忌惮和怨恨,便想削减他的兵权,还想召他入京,伺机除掉。王恭知道司马道子的心思,也在暗中做着起兵的准备。

公元397年,王恭与豫州刺史庾楷联络,打算联合出兵,庾楷很赞同。庾楷是庾氏家族的代表,有他参加,王恭的底气更足了。于是,王恭、庾楷两个刺史,打着诛杀王国宝的名义,举兵造反了。

司马道子没有经历过这种战事,顿时慌了手脚,便想丢卒保车,于是把全部罪责都推到王国宝头上,下令将他赐死,并向王恭谢罪。王恭没有了借口,只好带兵返回了。

王恭虽然退兵,却并不甘心,因为他的矛头实际上是对着司马道子的。所以,王恭又积极联络荆州刺史殷仲湛和广州刺史桓玄,共同反对司马道子。殷仲湛原是谢玄的部下,很有名气;桓玄素有野心,又代表了桓氏家族的势力。二人都表示同意,王恭大喜。

公元398年,四名地方大员联合起兵,推举王恭为盟主,大军浩浩荡荡,向京师建康进发。面对大敌压境,司马道子不得不出兵抵御,他任命儿子司马元显为征讨都督,征调各地兵马,前去平定叛乱。

王恭当初成功逼杀了王国宝,如今联军又人多势众,他自恃才能和家族地位,认为无人能及,便趾高气扬起来。王恭手下有一个著名大将,叫刘牢之。刘牢之英勇过人,战功累累,是谢玄一手提拔起来的,当年深受谢玄器重。王恭却认为他不过是一介武夫,拿他当一般将领看待,刘牢之心中忿忿不平。

司马元显得知了这一情况,觉得有机可乘,便派人去策反刘牢之,许诺事成之后,将王恭职位授予他。刘牢之见利忘义,背叛了王恭。不料,司马元显策反刘牢之的消息,被王恭的参军何澹之探听到了,赶紧告诉了王恭。可是,因为何澹之平时与刘牢之不和,所以王恭并不完全相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王恭为了拉拢刘牢之,专门设宴款待他,当众拜其为兄,命他为先锋,把手下精兵都交给他统领。可是为时已晚,刘牢之已经投靠了朝廷。酒宴过后,刘牢之吃得饱饱的,嘴里喷着酒气,召集部队,下令攻击王恭。王恭军队不是对手,很快溃散,王恭也被抓获。

王恭被捕以后,被押往建康处斩。临受刑之前,王恭吟诵佛经,整理胡须鬓发,毫无惧色。王恭对监刑官说:“我王恭愚昧无知,过于相信他人,以致有今日败局。但我的内心,岂是不忠于国家社稷?百代之后,人们会明白的。” 王恭实质上是个文人。

王恭一死,桓玄等人只得撤兵。后来,桓玄执政的时候,为王恭辩护申冤,追赠他为太保,谥号为“忠简”。

地方大员联合举兵造反,无疑是个重大事件,震动了全国。当时东晋一共只有十几个州,却有四五个州发生叛乱,这标志着东晋朝廷开始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力,也预示着东晋正在走向灭亡。

地方刺史联合兴兵,使朝廷陷入混乱,而随后爆发的孙恩农民起义,更是动摇了东晋朝廷的统治基础,给了当权者致命一击。

关闭